問:(06J925-2)P4 提到采用坡度為“大于等于5%”,規范GB50345-2004里規定的是大于等于10%,是否矛盾呢?
答:標準圖采用坡度為“宜大于等于5%”,不是強制,僅供參考使用。原規范中說的大于等于10%,是籠統的說法,并不準確,現在該規范正在修訂中,可與該規范的主編單位聯系落實。
問:(技術措施)技術措施第二部分3.4.22條,汽車庫與住宅樓梯間的關系該如何理解?
答:汽車庫與住宅樓梯間相連的走道應為安全疏散通道,疏散距離應算到住宅樓梯間前室的門。
問:(JGJ31-87)套內樓梯的進高是根據什么得知?
答:JGJ31-87在GB50352-2005實施后廢止了。87版中沒有套內樓梯的概念,套內樓梯在樓梯踏步高度、寬度上與公共樓梯不同,坡度可以陡一些。
問:(技術措施)P5 體育建筑第3條中寫明“每萬人0.2平方米”,是否有問題?
答:應為每人0.2平方米。
問:(06SJ812)P3 房屋頂層的躍層結構是按一層還是按二層?
答:按規范要求,按一層處理。
問:(02J301)02J301 P7 第4節點做法,找平層抹防水砂漿,然后做卷材防水為一級防水構造,現場反映找平層抹灰抹不上,怎么解決?
答:新規范及圖集中都有說明,如果防水墻或板施工時完成的較平整光滑,可以取消找平層做法,直接做卷材防水。按新規范,應做二道卷材防水,才能滿足一級防水要求,取消防水砂漿后,可改用二層卷材防水,或滿足厚度要求。
問:(技術措施)P214 外窗氣密性規定(表格)分級與原來的不同,怎么回事?
答:表10.8.2-10備注中的級別劃分是只針對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地區。
問:(03J611-4)P12 卷簾門厚度和軌道厚度應該是多少合適?
答:卷簾門厚度為22mm,軌道厚度為34mm。
問:(技術措施)P231 13.3.15 廁位門的圖和老技措不一致,怎么回事?
答:新版圖畫錯了,廁位門應內開。
問:(05J621-3)冬天雪大往窗內飄雪,如何避免?
答:通風天窗應選用啟閉式,下雪時可關閉。檔雨板的長度要合適,搭接要嚴密,經雨水從開口以外屋面排走。
問:(09J801)P6 3.24條,建筑結構的類別指什么?
答:指建筑抗震設防類別。
問:(技術措施)市場上賣的建筑景觀技措的訂價分別有98元和138元兩個版本,請問是怎么回事?
答:我院發行的技術措施(規劃建筑景觀)訂價為98元。138元的版本是**,非我院正式發行。
問:(02J301)P69中說明應優先使用無砂混凝土管,什么是無砂混凝土管?
答:地下盲溝排水中應用的無砂混凝土管,是在混凝土的級配制作中,剔除砂的級配來減低混凝土的致密度,使混凝土中產生蜂窩狀的孔隙,這樣就能把地下水通過反濾層引入排水管中,達到盲溝排水目的。
問:(03J609)P13-14,防火門1M和2M有什么區別?
答:1M為鋼制防火門,2M為木制防火門。
問:(技術措施)P119 5.10.1第二條,“玻璃幕墻水平橫向擴展,從900mm到600mm”,是否錯誤?
答:是錯了,應該為“6000mm”。
問:(技術措施)P169“塔式住宅前室三合一”的相關規定和高規有沖突,請問如何執行?
答:目前關于此條各地執行規定不一樣,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按此方法設計就沒有問題。
問:(節能專篇)P47 表6.3.3.3.2,要求選用中空層12厚的產品,但是市面上找不到,怎么辦?
答:中空層沒有12厚的產品,可選9厚的,只要能達到相應傳熱原數的要求,就可以。
問:(06J403-1)P136 寫明方管應為“60*12”,請問如何解釋?
答:方鋼管應為“60*3”。
問:(02J401)P101,立柱的垂直問題與GB4053.2-93為何不一樣?
答:規范圖為示意圖,只表示鋼梯與地面夾角小的情況,角度大時應立柱垂直梯梁,而不是垂直于地面。這樣受力才合理。
問:(技術措施)P184,9.2.10中電梯設置問題,超12層及以上不應少于2臺,第6條中,12至14層,只設1臺,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主要考慮經濟性,僅限12-14層。
問:(02J301)老圖P48,鍋爐房內的排水溝如何做?
答:設計選用本圖集就不正確,有專用圖集供選用。一般鍋爐房內的排水溝有明溝排水或帶蓖子 的溝排水。利用地面砼墊層直接做出溝就可以了,也可以用磚砌排水溝。這種排水溝一般都是為了排除地面的少量明水。
問:(技術措施)P202第10.6.3-2中的不少于16.78mm的鋼化玻璃與上面提到的10.76mm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10.6.3中給出的是常用玻璃的厚度,表中沒有的如:16.78也可以用,實際小是8+0.78+8的組合玻璃,也是玻璃的一種產品。
問:(06SJ803)施工圖設計深度圖樣沒有附圖的光盤,請問如何拿到電子版的圖?
答:在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網站上注冊該圖集,即可看到電子版資源。
問:(02J503-1)該圖集與《中國顏色體系》色卡有差異,請問是怎么回事?
答:本圖集依據的GB/T15608-1995《中國顏色體系》編制的,由于該體系中的顏色是用涂料配制出來的,而圖集是印刷色,加之印刷質量受陽光等因素影響,會與該體系中的顏色有一定誤差。
問:(技術措施)護欄安裝在窗外是否可以?
答:護欄在窗外也可以,只要能起到抵抗水平荷載的作用就可以。
問:(技術措施)P77 3.2.12內庭院地面是否可不做防水?
答:可以,但兩側的建筑自身形成封閉的防水。
問:(技術措施)P172第一問,關于中小學梯段凈寬是否要≥1.4m?第二問,表8.3.2醫院病房樓梯凈寬≥1.65m是否為沒有病床梯時的要求?第三問,P173表1.2.3級都是一個標準,以前規范上是不同的?
答:1、取消1.4m.2、若病房樓中的樓梯經常有抬病人的情況時,按1.65m取。3、按《建規》修訂版為準。
問:(02J121-1)P19,外墻做的是擠縮板,抗裂砂漿應做多厚?
答:目前還沒有標準,可參考膨脹聚笨板,5.7mm。
問:(02J401)P7 6.25條相關圖集是哪本?
答:與04J101《磚墻建筑構造》、925-1~3《壓型鋼板、夾芯板屋面及墻體建筑構造》有關。
問:(02J404-1)雙電梯中間相隔距離?
答:中間隔墻厚度不小于160mm。
問:(02J503-1)14-5-5是何顏色?
答:淺灰色
問:(03J930-1)P33防水做法1.5厚的兩道的意思是兩道后1.5厚還是每道都1.5厚?
答:各1.5厚
問:(05J909)P302屋面防水層,涂料保護層粒料指的是哪種材料?
答:類似綠豆沙保護層的材料,不讓防水材料暴露即可。
問:(06J925-2)P12防水卷材OCB的學名是什么?
答:學名為“軟質聚烯烴”,是合成高分子類。
11G101-1圖集新要點概覽
一,保護層定義及其加5,在54頁表及注4。
原來的保護層是指“縱筋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現在的保護層是指“最外層鋼筋的外皮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中間相差箍筋直徑和一個彎折曲率,這一改進,簡化了箍筋的計算,也方便了施工成型和質量檢查驗收,統一了計算鋼筋的量取規則。原來成型箍筋要量內凈尺寸,箍筋的保護層很小很小,箍筋常常緊靠模板,除箍筋以外的縱筋都是量取外包尺寸,現在統一之后,便于箍筋量尺和成型更增加了構件的質量保證,為翻樣軟件簡化了箍筋的計算,澄清了幾十年以來保護層的模糊概念,保護層這一改改得好是一次可喜的進步。以前的做法,梁和柱保護層是分開的不同的,且柱大于梁,梁縱筋還要放在柱縱筋的里邊,現在將梁柱歸在一起,將墻和板歸在一起,更便于記憶更符合構件性質的實際。那個加5很要緊,意思是說,只要混凝土強度等級等于和小于C25,保護層數值都要增加5毫米,這回保護層的活動空間可就加大了,再也不是那么的死板了。也就是說,54頁右上方的保護層最小厚度表是按照等于和大于C30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制定的。
二,錨固長度及修正系數,在53頁。
新圖集細化了錨固長度,分清了在不同情況下錨固長度的應用也不同,使鋼筋的錨固參數的應用條件趨于精準。在錨固長度修正系數表中,還有三個修正系數沒有包含在內,即:一、二、三、四級抗震各有各自的修正系數,1.05、1.15、和1.00,基本錨固長度是按照四級抗震標準制定的。
三,機械錨固形式,在55頁左上。
原來只有三項,新圖集增加了三項,錨頭和錨板還有兩側貼焊的方式非常實用,新圖集的缺點是在機械錨固形式的應用方面沒做詳細說明,受現場監理人員的**,實際采用時理由不充分,這6種機械錨固來自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在這本規范中也沒有應用場合的說明,有待國家標準院推出進一步的“司法解釋”。機械錨固長度,老圖集為0.7Lae,新圖集為基本錨固長度的60%。老圖集規定在機械錨固長度范圍內要設置箍筋,新圖集統一規定在53頁左下角的注2內。
四,梁柱縱筋搭接區箍筋加密及相關要求,在54頁右下方注。
新圖集將梁與柱縱筋搭接區加密,集中放在一處詳解,并增加了搭接區范圍的箍筋直徑的**為不小于縱筋直徑的4分之一倍,還增加了3.“當受壓鋼筋直徑大于25毫米時,尚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毫米的范圍內各增置兩道箍筋”,最后這第3條有深刻的含義,關鍵是受壓兩個字,因為受壓鋼筋或者說鋼筋在受壓區內才允許搭接,而在受拉力區、受剪力區、受扭力區,是不允許搭接的,這樣才能理解明白。
五,地下室外墻構造,在19頁、77頁。
新圖集在平面表示方法上有新規定,拉筋提到了“梅花雙向”,77頁源引自箱形基礎的構造做法并有所簡化。
六,剪力墻封頂縱筋彎折,在70頁,中,
對應于老圖集48頁左上,由一個錨固長度簡化為12倍直徑的彎折長度,剪力墻豎向縱筋進入梁中夠錨固長度時可直錨不必彎鉤。僅此一條,每年可節約不少鋼筋,還能證明之前的做法可能材料浪費。
七,剪力墻一次搭接,在70頁,非底部加強部位。
二次搭接即再錯開一個搭接區,施工是很費事的但對于質量有好處,新圖集重點強調非底部加強部位就可以,跟老圖集比較放寬了要求,方便了施工。
八,約束邊緣構件套環箍筋,在71頁,柱與墻結合部。
這些做法,跟以前的大箍套小箍又不相同,是交錯式的套法,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套,并不是我們翻樣人員所能理解的,但有一點,比以前活好做,估計是為了施工方便。
九,墻中梁的腰筋,在74頁,側面縱筋構造。
翻樣軟件可要跟蹤修改之,原來是采用剪力墻的水平筋,現在是由設計者決定。
十,墻中柱筋搭接,在73頁,跟框架柱一致。
以前是1.2倍的錨固長度一句話卡死,現在歸入到與框架柱相同。縮小了墻柱與框架柱的不同點,使它們的概念作用變得清晰更容易理解。
十一,梁端部縱筋錨固形式,在79、80、81頁,錨頭、錨板。
新圖集增加了錨頭錨板形式,不禁使人聯想起短鋼筋貼焊可否采用,都是機械錨固,舉一反三應該可以依此類推。
十二,梁下部縱筋搭接位置,在80、81、82頁,節點外搭接。
多年的爭議終于有了依據,工地監理都有這樣的主張但老圖集中不見說法,其實還有更好的做法,那就是在柱節點中隔一搭一、隔一通一,比這效果好。
十三,梁水平加腋,在26、29、83頁。
梁豎向加腋和水平加腋,在結構圖中經常出現,從此之后有法可依。
十四,柱頂部縱筋錨固形式,在65頁,錨頭錨板。
框架柱的封頂4種構造,很好記,彎折12倍,可向里勾亦可向外勾,可用錨頭錨板,亦可不做彎鉤但必需夠錨固長度且延伸到頂。
十五,井字梁,在31、91頁。
比原圖集詳細透徹,易于理解應用。
十六,板支座筋的彎折,在92頁左下、94、95頁。
原來是進入端支座邊墻邊梁一個錨固長度,現在是和墻梁水平筋一樣為15倍直徑。支座筋彎折在板跨中取消了原來板厚減15毫米,因為保護層是隨著環境變化的。在懸挑板端還取消5倍直徑的回頭鉤因為很少有人那樣做。還應注意的是,溫度筋和管線筋在與支座筋搭接時也要做成彎鉤,其實這個彎鉤的定位作用很輕微但卻增加了實際搭接長度,彎鉤等同于搭接長度額外增加的部分。雙層雙向筋在新圖集里被暗示性的強化出來,仔細觀察94頁左兩圖,設計成雙層雙向要比額外增加溫度筋和管線筋效果好的多而且鋼筋還不浪費更便于施工,溫度筋和管線筋看似直徑小,可是兩頭都有搭接及彎鉤反而造成浪費,但愿設計師們能從整體和全局考慮,樓板鋼筋的雙層雙向設計最符合時代特點理應得到重視并積極采用。
十七 ,明確抗裂筋和溫度筋的搭接與綁扎,在94頁注。
抗裂筋搭接長度為150,溫度筋為一個搭接長度,搭接交點要全綁。
十八,焊接封閉箍,在56頁左上。
焊接封閉箍,括號工廠加工,節省了兩個135彎鉤增加一次對焊工序,相比之下,必有劃算之處,綁扎既有省工處也有為難處,沒有了135彎鉤活計相當好干,但不能掰口套得事先計劃好。對于新工藝應當大力提倡。
十九,梁并筋,在56頁左下。
并筋,非常好理解,如同搭接處的鋼筋其實就是并筋的表現形式。并筋應不宜再有搭接,會影響與混凝土的粘結力。
二十,非抗震箍筋彎鉤,在56頁上方。
在原圖集沒有非抗震字樣。無論抗震與非抗震,135度的彎鉤角度是不變的,只是鉤長不同,現在,非抗震的建筑物極為少見,至少是四級抗震,在某些構筑物中,或許會用到非抗震,但是各自另有規范圖集要求。
二十一,柱上板帶暗梁,在97頁下。
箍筋加密區為3倍梁高用于抗震設計時是其要點。
二十二,梅花拉筋,在16頁左圖。
剪力墻拉筋,經常有隔一拉一設置,16頁左圖屬隔二拉一,右圖為隔三拉一的梅花布置其實是隔一乘以隔三拉一近似于隔二拉一。拉筋梅花布置的根數約等于非梅花布置的2倍。
二十三,板貫通筋雙規格,在37頁,左上。
這一條糾正了08G101-11第58頁注1中的標注錯誤,其實道理并無改變。從設計的角度分析只是少算一步,多算一步完全可用相同規格鋼筋改變間距來代換,從施工的角度分析,增加施工難度和用工成本,板的雙規格配筋沿用陳舊做法弊多利少應予摒棄。
二十四,拉筋的鉤法,在56頁右上。
新圖集的拉筋有三種做法,可以不鉤住外層筋也可以只鉤住一層筋,由設計注明。
二十五,三分之一柱凈高非連接區重新定義,在57、58頁。
原圖集“基礎頂面”與“嵌固部位”混為一談,新圖集將其分離開來,唯有“嵌固部位”被定義為三分之一柱凈高為非連接區,其余均為六分之一柱凈高為非連接區。此后,嵌固部位成為重點依據。新圖集不詳之處在于,似乎地下室的頂部就是嵌固部位,然是否包括轉換層頂部和框支梁處亦有嵌固之性質,有待澄清。
二十六,柱在樓層變截面錨固節點,在60頁下。
老圖集彎折入200,新圖集彎折總長12d(Lae、La)。比先前有所改進。
二十七,墻上柱插筋錨固,在66頁中。
老圖集錨固1.6Lae搭接5d是因為墻上升柱的柱根可直接扎在下層的墻中,新圖集錨固1.2Lae彎折150mm并且一定要錨固在墻頂的梁中,不可以直接從墻上升起,詳見老圖集45頁。由此看出新圖集確有新意更有改過的意思。
二十八,小墻肢概念,由3變4,在62頁下注3。
墻肢長度不大于墻厚的4倍,原來是3倍,并指出了柱全高加密的條件為:柱凈高小于4倍的柱長邊截面尺寸時。這一條以前沒有。
二十九,剪力墻端部暗柱節點,在68頁上部。
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在端部暗柱錨固,老圖集彎折15d,新圖集彎折10d。但在轉角柱、翼墻柱和端柱中依然保持15d。
三十,鋼筋種類、混凝土強度的重大變化,在53頁表。
鋼筋種類由原來的5種增加到7種,不再包含環氧樹脂涂層鋼筋,鋼筋強度有所提升,新增了HRB500兩個鋼種;混凝土強度增加4種類型到C60,這些改變使新版圖集適用范圍得到擴展。
三十一,框架梁下部縱筋錨固,在79頁、81頁。
樓層框架梁端部錨固節點,老圖集上下層鋼筋彎錨節點相同,新圖集修改底部鋼筋彎錨節點為“伸至梁上部縱筋彎鉤段內側或柱外側縱筋內側”。據此,鋼筋翻樣軟件普遍存在錯誤,梁縱筋一律按保護層扣減25毫米是不對的,至少應該扣減50毫米以上才算合理,鋼筋對量時此事爭議很大。
三十二,純懸挑梁底筋錨固值改變,在89頁左上,
老圖集為12d,新圖集為15d。15d比較合乎梁的配筋常理,且增加了懸挑梁上部縱筋在端部下彎的細化做法。
三十三,最小錨固長度有變,在53頁。
受拉鋼筋錨固長度,老圖集規定“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小于250mm”,新圖集僅“在非抗震條件下規定不得小于200mm”。在抗震條件下,必須執行基本錨固長度乘以修正系數,再沒有不得小于250mm這個說法。
三十四,新圖集增加折板加腋構造,在99頁上。
所有折板之陰角筋彎折不再執行15d,而是參照板外皮測定錨固長度,與樓梯折板處相同。
三十五,板翻邊構造有所簡化,在104頁右下。
老圖集有多次彎折成環狀,新圖集采用多根鋼筋,每根鋼筋最多彎折兩次,一改過去成型難的缺點,這才符合施工實際但必需要有可靠的定位措施否則質量難保。
三十六、柱帽鋼筋錨固彎折,在105頁。
老圖集均為Lae(La),新圖集的彎折為15d彎鉤。
三十七,機械錨固長度,在55頁。
老圖集為0.7Lae,新圖集為基本錨固長度的60%。
三十八,柱復合箍筋,老圖集規定柱內復合箍可全部采用拉筋,老圖集在42頁右下方注2。
新圖集在67頁取消了此規定。
三十九,取消了板懸挑陰角附加筋而鋼筋并未節省,在老圖集04G101-4第38頁,新圖集在104頁左下部。
但是,在相交處的懸挑筋要加長一個錨固長度,翻樣和施工中可要多加小心了,非常容易被遺漏掉。
總結的不全,希感興趣的朋友加以補充。評語中純屬個人觀點,有個人主觀臆斷的成份在里面,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正。
所遺憾的是,在同時升版的11G329-1建筑物抗震構造詳圖第2-4頁左下表中,列舉出“矩形螺旋箍筋”并在之上的說明文字中強調“應鼓勵采用焊接封閉箍筋、連續螺旋箍筋或連續復合螺旋箍筋”。而在11G101-1圖集中只提到焊接封閉箍筋,只字未提螺旋箍筋,沒有給出具體做法,這在實際應用中會受到監理人員的**與阻止。
縱觀11G101-1新版圖集,整合了老圖集的零散和類同的內容,加入了緊跟時代科技成果的成份,展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同時更正了一些以前不利于施工的做法,歸納了容易發生誤解的規定使之統一,進步是十分明顯的,同時會更加受到應用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