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進入了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經過70多年的發展,經濟實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隨著總量的提高,過去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因此從這幾年開始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其中有一個關鍵就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想要絕對的平衡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如果任由東西差異、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也會阻礙整體實力的提升。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省份同樣也是如此,因此在各省的十四五目標中,都提出了要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能級,帶動周邊區域各市協同發展。
就拿安徽省來說,這是一個地處中部的省份,人口和經濟實力在中部六省中處于中游水平。但是安徽有一個優勢是其余六省都不具備的,那就是與江蘇毗鄰,是長三角與成渝地區聯系的橋頭堡。
更關鍵的是,江蘇的省會南京是長三角重要的核心城市,位于江蘇的最西部,與安徽的很多城市接壤,這就為安徽融入長三角發展提供了便利。
區域經濟發展從來都不是“畫地為牢”,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就拿安徽來說,皖中地區以合肥為代表,靠近南京;皖東北以蚌埠為中心,接壤蘇北中心徐州;皖西北以阜陽為中心,與中原城市群對接;皖西的六安,聯系長江中游城市群。
這樣有利的區域格局,安徽可以左右逢源、相得益彰,充當全國多個重要經濟區聯系的紐帶,從而壯大自身,提升實力。
在最新一屆的黨代會上,對于安徽16城又提出了新的定位,其中單獨提到的有5個城市,這就是安徽未來5年發展的重點了。下面就來逐一盤點一下這五大城市:
1個國家中心城市:合肥。安徽對于合肥的希望是,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定位對合肥來說,用殷切的希望絲毫不為過。
合肥在省會城市中知名度并不是太高,主要是合肥的城市規模偏小,并不是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中的一個。而且合肥也不是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也就是說合肥的資歷不夠。
但是作為一個后起之秀,誰也無法輕視這個城市未來的爆發力。安徽為了支持合肥做大做強,也是煞費苦心。合肥原本是一個遠離長江的城市,安徽更是分解了巢湖,將合肥的邊界拉到了距離長江只有幾十公里的位置。
長三角如果只有一個主中心的話,毫無疑問是上海;如果有三個主中心的話,毫無疑問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定位長三角副中心,還是比較準確的。
但是客觀地說,合肥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難度還是不小的。按理說以長三角的體量,建設2個國家中心城市問題不大。但是合肥想要超過南京、杭州,躋身國家中心城市,恐怕可能性微乎其微。
1個省域副中心:蕪湖。省域副中心雖然是一個很早就被提出的概念,但是被廣泛應用,還是在十四五時期。比如湖南、河南、山西等中部各省,都是在十四五規劃中才正式明確副中心城市。
蕪湖也是在安徽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才被正式明確為省域副中心。當然,以蕪湖在安徽的地位,其實之前即便沒有這個名頭,支持力度也是僅次于合肥的。
蕪湖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很出名的港口貿易城市,如今依然是安徽第二大城市。而且蕪湖距離南京很近,只有100余公里。更關鍵的是,蕪湖與南京的主城區,全部位于長江南岸。因此蕪湖與南京的聯系,不僅有水路的便利,還有陸路的便捷。
南京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是首都,蕪湖就是南京進出的重要屏障,這也是區位優勢造就的。
3個區域重點城市:阜陽、蚌埠、安慶。這三個城市在之前的規劃中,原本是區域中心城市。但是安徽的區域中心城市太多,這次又來了一個更明晰的定位。
阜陽:長三角區域重點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
蚌埠:淮河生態經濟帶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
安慶: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
跟合肥、蕪湖一樣,這三個城市也是單獨列出來的,而且排序在區域中心城市之前,因此可視為區域重點城市,能級在省域副中心之下、區域中心城市之上。
阜陽在之前曾經提出過“爭創安徽省域副中心”的口號,而且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意見中,阜陽也是被重點提及的地級市。原本阜陽的希望還是很大的,因為安徽的主副中心均位于中部偏東的位置,增加一個副中心有利于平衡區域格局。
但是安徽目前的經濟體量還是偏低,而且未來的重點方向依然是聯動長三角,尤其是融入南京都市圈。因此合肥和蕪湖還是主方向,看下一個五年,阜陽應該就機會晉升半格了。
蚌埠和安慶自不必說,也是安徽的老牌地級市,安慶還曾是安徽的省會。蚌埠和安慶雖然具有區位優勢,但實力還有所欠缺。想要提升定位,還需要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