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為“最沒存在感的省會”之一的合肥,如今為何成了人口大贏家?不斷聚攏人氣的終極大招究竟是什么?
人口千萬城市又增加了?日前,“合肥警方”公眾號發布消息稱,截至2023年7月底,合肥實有人口1234.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05.3萬人,流動人口429.1萬人。
這一數據公布后,不少人驚呼合肥終于躋身人千萬人口城市行列。但其實,這里需要厘清幾個概念。首先,我們常說的人口千萬城市,是以常住人口而論的。它的標準是在本地居住超過半年以上。如果按這個口徑,到2022年底,合肥的常住人口尚只有963.4萬人。而實有人口,是指在某個時間,一座城市所有人口的總和,它包括了實時的流動人口。舉個例子,一個城市常住人口1000萬,但它同時有100萬流動人口(比如,來旅游的、出差的、就醫的),那它的實有人口也就有1100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很多城市在人口數據中都突出了實有人口的概念。如廣州近期也宣布,每天實時在穗人口約2400萬。此前,北京和上海也公布實際管理人口突破3000萬。這一方面是為了突出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包容度,對外開放度等,另一方面,也利于爭取更多的政策資源,甚至還可能增加招商引資的砝碼。
就合肥來看,雖然實有人口超過1200萬并不直接等于它已經成為的人口千萬城市,但近年來,合肥的人口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比如,2022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達16.9萬,在全國僅次于長沙、杭州。并且已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
曾經作為“最沒存在感的省會”之一的合肥,如今為何成了人口大贏家?這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安徽“強省會”戰略的支持。一個標志性動作是,2011年巢湖被一分為三,其中超200萬常住人口被納入到合肥。此后,合肥方方面面都開啟了“逆襲”之路。比如,鐵路交通區位上,從過去的邊緣化地位慢慢成為中心和樞紐。而目前合肥在安徽省內的經濟首位度,已從2012年的22.7%提高到2021年的26.6%。
二是,在中部崛起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左右逢源”。目前的合肥,既參與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立志挺起中部崛起“脊梁”,同時,又被納入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南京、杭州并列,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這樣的區位和戰略優勢,放眼全國,也不多見。
當然,城市要吸引力,留住人,歸根結底還得靠產業。產業上的躍升,正是合肥過去十來年,最引以為傲的資本。過去十年,合肥利用科創資源基礎,接連踩中了多個產業風口,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走出了一條耀眼的道路。2022年,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84%,規上工業總產值已突破萬億。并且,因為在招商引資上引入的投行模式屢獲成功,還被外界稱為“最牛風投城市”,“合肥模式”也被諸多城市學習借鑒。
正是得益于產業上的顯著進步,合肥的就業吸納能力明顯增強,為吸引人口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礎。事實上,不管是強省會建設還是戰略上的“左右逢源”,其對合肥發展的具體助力,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體現在產業發展上,并轉化為更多的就業機會。比如,近年來合肥在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上被視為是最大贏家。
由此可見,在當前總人口負增長之下,合肥能快速做大人口基本盤,其實并沒有太多的秘密。一方面是利用好了強省會戰略的各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扛住了東部地區的虹吸效應;另一方面是借區位優勢、科創優勢,通過創新招商引資成功導入和培育了多個新興產業,增強了自身的人口吸引力、承載力。反過來,這種人口聚集效應,又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由此使得城市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對一座城市來說,產業的不斷精進,才是能始終立于風口,不斷聚攏人氣的終極大招。這些年,城市“搶人大戰”、“營銷之戰”此起彼伏,但笑到最后的,還是那些能夠在產業發展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城市。而那些人口持續流出的地方,從北到南,又何不是都輸在了產業的停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