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獲悉,《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日前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伴隨長三角區域的深化發展,一個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40個城市的“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有望帶動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報告建議政府修改長三角的規劃,將安徽也納入其中,以可持續的方式提升競爭力。
競爭力排名:蕪湖為安徽最宜居城市
據介紹,這份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藍皮書,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的第12次年度報告。報告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當前短期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未來長期競爭力)指數、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宜商城市競爭力指數,對2013年中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宜居城市競爭力、宜商城市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
報告指出,2013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十名集中在港澳臺地區、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臺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澳門。2013年宜居城市競爭力東南地區宜居優勢明顯,西部地區整體水平較低。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珠海、香港、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上海。
在報告統計的289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安徽省的蕪湖、合肥、銅陵均歸屬于“宜居競爭力最好”這一個板塊,該板塊共有50個城市,珠海高居第一,蕪湖為20位,合肥為26位,銅陵為30位,蕪湖成為安徽省排名最前的城市。
在“2013年生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我省的黃山市以環境質量、資源節約和生態狀況三個主要指標良好勝出,榮登該榜單的第二名。而該榜單前十名的城市依次為:香港、黃山、澳門、鄂爾多斯、十堰、揚州、南寧、咸寧、大連、三明。
專家建議:長三角規劃應納入安徽
報告提出:一個覆蓋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從空間維度來看,長三角在六年后將形成以上海為中心,北至連云港、徐州,西至安慶、六安,南至溫州、麗水,包括滬蘇浙皖40個城市的超級經濟區。從時間維度看,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的“兩小時經濟圈”的空間范圍在不斷擴大,到了2020年將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4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報告建議,政府應修改長三角的規劃,將安徽也納入其中。未來的南北長三角應該是對稱的,可分別將南通、揚州、泰州、連云港建成江北的上海、蘇州、無錫、寧波,形成多對“雙子城”。至于西三角,可將以南京為中心的南京城市群和以合肥、蕪湖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融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