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昨日宣布,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經安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也將在2月底運抵,后續將進行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大幕即將拉開。
空間站核心艙
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實驗艙I、實驗艙II三個主要艙段構成。
“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直徑4.2米,重約22噸,是空間站的指揮控制中心,承載航天員的生活起居,以及一定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核心艙包括節點艙、小柱段、大柱段、資源艙、后端通道,其中后端通道用來對接飛船,供航天員出入。
最前端的球形節點艙還有4個對接機構:前面和底部的用來對接載人飛船,旁邊兩個則對接實驗艙I和實驗II。同時,頂部還有一個出艙口,供航天員開展出艙活動。
核心艙里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有大約50立方米,未來加上兩個實驗艙可以達到110立方米,而且每個航天員都配有一臺平板電腦,用來連接艙內設備進行工作和監測,還可以連“WiFi”上網。
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的任務壽命將達到15年左右,可供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半年一輪換,可供6人短期駐留10天左右,以便交接班。
此前,我國航天員在軌飛行的最高紀錄是33天,水和氧氣等資源都可以從地面運送,而到了空間站階段,就要使用“再生式生命保障”等技術保障物資供應。部分技術已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進行了初步的驗證。
空間站里,60-70%的設備都可以維修,相關工作也會很便利。
空間科研方面,航天醫學、航天生物學、微重力流體物理學等10多個方向的試驗都已經安排好,艙外的暴露平臺和大型載荷掛點還支持開展暴露實驗。
新一代載人飛船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將兼顧近地軌道任務和更遠的深空探測,采用全新的防熱材料和防熱結構,耐熱能力相當于神舟飛船的3-4倍,而且外層防熱材料從一體式改為可拆卸式,每次任務完成后方便更換。
返回再入控制上,也會保證落點精度、保證過載不超過航天員的承受范圍。
本次發射,還將驗證更加安全的“群傘+氣囊”著陸方式,以及飛船可重復使用的相關技術。
評估、分析、驗證關鍵技術后,飛船將轉入到全系統的研制和功能驗證,為最終的載人飛行作準備。
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同時搭載6名航天員,是神舟系列的兩倍,而還可以運貨,比如只帶3名航天員的時候,就可以同時搭載約500公斤的貨物。
新載人飛船采用了返回艙+服務艙的兩艙設計,將大部分有價值的產品都集中放在返回艙內,著陸后飛船上大多數的設備就都可以進行重復使用,力爭達到10次。
發射合練
發射合練,就是完全按照正式發射任務進行模擬演練,只是不會真正執行最終的點火指令。
通過合練,可以全流程、全要素、全過程模擬正式發射任務,全面驗證空間站核心艙與運載火箭、發射場之間的配合,提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次合練任務預計需要3個月左右,將驗證空間站系統各艙段在發射場的工作項目以及測試發射的流程,為正式發射任務提前做好準備,奠定基礎。
新載人飛船的試驗船將直接進入正式發射前的準備階段,首次飛行試驗不會載人。
另外,由于空間站和新飛船均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新飛船的發射還將是長五B的首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