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年代,中歐、中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猶太人就不斷遭到反猶主義思潮的危害,迫使他們逃入德國。雖然直到1871年,帝國憲法才賦予他們完全的法律上的平等權利,但與中東歐國家不斷加劇和驅趕猶太人相比,德國仿佛是猶太人真正的天堂。一個來自普魯士的下議院猶太人曾高興地說:“歷經數年徒勞而漫長的等待,我們終于停泊在了一個安全的港灣。”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全德國54萬猶太人中,百分之15的人都自豪地與其他人種并肩作戰,保衛德皇以及帝國。(這一點與希特勒戰后所說的完全相反)
然而,隨著戰爭的失敗,德國也不再是猶太人的天堂了。曾經與德國人共同戰斗的猶太人,卻一夜之間成為全社會迫害的對象。正如史料所記載:
在巴伐利亞,到1923年針對來自中歐,中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和地區的猶太人,出現了在官方層面上反猶主義的拘留和驅逐猶太人的浪潮。在普魯士,1919年還為中東歐,東南歐遭驅逐的猶太人避難提供庇護,而現在對猶太人的庇護政策卻受到了強烈限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一段時間里,猶太人的數目急劇下降。到了1925年,人口統計中尚有10.8萬東歐猶太人,這一數量與1910年數目相比,僅僅提高了3萬人。1914到1921年,大約有10萬猶太人已經遷移出去,但1933年人口統計時,東歐猶太人數量又下降了1萬人,降到了9.8萬人。
這還不是德國針對猶太人的最終結果……對猶太人的進一步迫害隨后而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異軍突起對德國形成驅逐和滅絕猶太人的種族主義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33年1月30日,是人類歷史上最為不幸的日子。這一天,阿道夫·希特勒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這意味著德意志社會長期發展的反猶力量,現在已經能夠推動國家這臺機器來實現希特勒的目標了。國家層面的反猶,排猶主義政策逐步強化,歷時2000多年的反猶主義此時發展到了極點。
1933年4月,希特勒操縱德國議會通過了《文職人員法》和后來的追加法令,勒令德國境內所有猶太官員離職。
1935年9月,德國頒布了“著名的”《紐倫堡法》,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權,并確定了猶太人的等級:如果一個人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皆為非雅利安族人,此人就是“全猶太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中有兩人為非雅利安人,這個人是“雜種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中有一人為非雅利安人,是為“二級雜種人”。法律剝奪了“全猶太人”的國籍,禁止猶太人與雅利安人結婚生子。在此之后,大部分猶太人失去了工作和生存的基本權利,被趕去納粹黨衛隊劃分的猶太人居住區進行隔離。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猶太人開始考慮離開德國或者說逃離德國。1933年一年,50萬德意志猶太人中就有3.7萬人被迫逃亡國外。但是,還有許多人不愿意離開他們祖輩眼中的“天堂”,他們對納粹和德國社會仍然留有一絲希望。直到更大的災難降臨,他們才不得不放棄了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1938年11月,“水晶之夜”事件標志著納粹德國的反猶政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幾百所猶太教堂被破壞,數千家猶太人的商店遭到搶劫。遍地都是被打爛的玻璃,閃爍水晶的光芒。
為了進一步煽動對猶太人的仇恨,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主導拍攝了電影《猶太人蘇斯》,講述的是18世紀一個陰險而猶太金融家在人民的起義后被處決的故事。據說在二戰時期德國占領下的歐洲,這部電影的觀影人次達到2000萬。
《猶太人蘇斯》具有明顯的現實性,為今后的暴行做好了輿論工作:一些看過該電影的德國青少年義憤填膺地開始報復他們遇到的每一個猶太人。而最后在紐倫堡審判上被處死的尤利烏斯·斯特瑞徹爾,其主編的《沖鋒隊員》更是以發表殘忍,荒唐的反猶理論而著稱,因其實在是粗鄙至極,以至于戈培爾手下宣傳部的納粹官員也經常有意與其劃分界限。希特勒的御用女導演芬施塔爾曾經當面質問斯特瑞徹爾為什么要發行這份“令人感到作嘔的刊物?!钡玫降幕卮鹗恰翱锷系奈恼虏皇菫槟@種有判斷力的人寫的,而是為農民寫的,讓那些農村人能對雅利安人和猶太人加以區別?!薄八е埂焙?,德國境內猶太人,個個都在尋求以最快的方式逃離德國??墒牵拔鳉W各國和美國的領事館被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包圍,但要獲得一份簽發的移民證是十分困難的,就仿佛所有這些國家都發誓要刁難德意志的猶太人向外移居一樣。”整個文明世界面對希特勒瘋狂驅逐和殺戮猶太人的行為依然冷漠,反而把猶太難民看作是負擔,各國領事館之間互相推卸責任。
1938年,在法國埃維昂舉行了一次專門討論猶太人難民的國際會談,參加的有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32國代表。與會國都表示了對國際猶太人的同情,但沒有一個愿意接受哪怕是極少數的猶太人,甚至在對猶太難民“部分開放”這一問題上也沒能達到一致意見。用一位觀察員的話說,這次會議只是“文明政府用以掩蓋它們無能的門面!”
1939年5月,英國治下的巴勒斯坦規定:在未來5年,猶太移民人數不得超過75000人,5年后將不再允許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除非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同意猶太人進入,但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其他歐洲國家也收緊了“猶太移民政策”。比利時,荷蘭宣布在1938年8月27日后進入的猶太難民將被驅逐。瑞典則與德國達成協議,凡是非雅利安德國人,其護照上必須打上猶太人的縮寫字母“J”作為識別,以供控制其入境。1939年2月,“山鷹之國”瑞士也加強了邊境力量,防止任何猶太人進入。
二戰爆發后,納粹當局面臨的猶太人問題已不再是1939年希特勒上臺時的50萬德意志猶太人了,而是在德系志第三帝國迅速擴張的勢力范圍內的400萬之眾,甚至到之后的600萬以上的整個歐洲猶太人問題。
終于,帝國黨衛軍首腦兼全國領袖海因里?!はD啡R在1941年10月1日做出決斷——在與東西方敵人全面開戰的局勢下,向外移民已不可能徹底解決猶太人的問題,必須立刻停止猶太人的一切外移企圖。于是在同年10月23日,納粹黨頒布了戰爭期間的《移民禁令》,并開始動手實施對歐洲猶太人問題的“最后解決”方案即有計劃,分批次地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要想活命只要冒險非法移民。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西方國家針對猶太難民的禁閉政策,縱容了德國對猶太人的報復,他們對二戰期間猶太人受到的災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