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咸陽這9件國寶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第一件你就認識……

2020.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

今年的主題是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咸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人杰地靈,物華天寶

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195件(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一級文物中,從咸陽出土的文物有9件(組)。為了展現咸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文博事業的成就,我們在咸陽市文旅局、咸陽博物院、昭陵博物館、茂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等單位的大力協助下,組織整理,對咸陽出土的這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進行盤點,以饗讀者。

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有從咸陽出土的文物九件(組)。分別是:

1、淳化大鼎

2、茂陵石雕

3、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4、唐昭陵六駿石刻(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4幅)

5、西漢“皇后之璽”玉璽

6、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1組)

7、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1組)

8、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圖(1組)

9、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1組)

現在除了茂陵石雕藏于茂陵博物館外

其余均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禁止出國(境)展出

淳化大鼎:目前已知西周最大最重銅圓鼎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文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最重的西周銅圓鼎。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出的重量級文物。1979年出土于淳化縣史家原,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由于沒有銘文,學界根據器形稱它為五耳獸面紋鼎,而大眾則因它出土于淳化縣,故而稱之為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堪稱鼎中“巨無霸”。它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鼎的口沿下鑄有兩兩相對的夔龍六條,鼎耳外側各鑄兩條相對夔龍。鼎身上的主體圖案,正是牛頭蜴身龍紋。牛頭的兩側,卻分別長出大蜥蜴龍的身軀,有一肢體,分出四趾,渾身長滿鱗片,尾巴卷曲向上。龍頭下面,還鑄造了一個完全寫實、明確無誤的牛頭。鼎的上口,還分別雕有四條鱷型原龍。其造型高大魁偉,紋飾莊嚴神奇,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造詣。此鼎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是腹壁上鑄有三個半圓形大耳,這種形制的銅鼎為特例,至今僅見此一器。因為太珍貴,1982年還榮登國家發行的郵票封面。

茂陵石雕:深沉雄大的藝術瑰寶

西漢茂陵石刻,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現藏茂陵博物館,2002年被列為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出的重量級文物

茂陵博物館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外,融文物、古建、園林為一體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西漢時,茂陵地屬槐里縣茂鄉,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茂陵乃漢陵之冠,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茂陵石刻共17件,其中以當時在霍去病墓前發現的“馬踏匈奴”最為著名。馬踏匈奴石刻,高168厘米,長190厘米,馬的氣勢軒昂,莊重有力,威風凜凜,一個戰敗的匈奴人仰面倒在馬腹下,手持弓箭,呈恐懼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霍去病戰功的贊揚,象征著正義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

茂陵石刻的主題以人和動物的造型為主,有“躍馬”“臥牛”“伏虎”“怪獸吃羊”“人與熊”等。石刻雕刻手法簡練大氣,極少精雕細琢,但惟妙惟肖,生動傳神,魯迅稱其“氣魄深沉雄大”,是舉世無雙的雕刻藝術杰作。(本文資料由茂陵博物館提供)

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古代耀州窯代表作

宋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是古代耀州窯的代表之作,1968年出土于彬縣(今彬州市),現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為國家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青釉提梁倒流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胚體是捏塑而成。壺身腹部刻有牡丹花紋,刻花立體浮凸,給人以花枝亭亭的感覺;提梁是一只俯臥的鳳凰圖案,意態嫻雅;壺嘴被做成張口側臥的母獅,其腹部還有一只幼獅在吸吮乳汁。牡丹和鳳凰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獅子是一種外來的瑞獸,經過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吉祥紋樣體系。

倒流壺“倒注液體,翻轉不漏”的神奇之處,正是古代工匠運用物理學連通器的原理:向壺內注水時,水如果從壺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滿,因為這時液面的高度取決于與流口相連的隔水管的高度;將壺翻轉過來,如果液面不超過流口和內管的高度,水就不會流出來,如此設計可謂渾然天成,匠心獨運。

唐昭陵六駿石刻(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4幅):唐代石刻珍貴文物

昭陵六駿石刻之白蹄烏

昭陵六駿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指禮泉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于1914年被盜賣到國外,現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石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2013年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史載,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愛的六匹戰馬,是他輔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四海、建國立邦時所乘的坐騎,分別名為“特勒驃(biāo)”“青騅(zhuī)”“什(shí)伐赤”“颯(sà)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烏”。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駿,姿態神情各異,造型栩栩如生,刀工精細、圓潤,線條簡潔有力。像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絕,而且還寓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成就,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2010年,我國專家受邀至美國參與修復“拳毛騧”“颯露紫”,使其達到了可以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中美雙方的文物修復專家,共同來修復中國唐代的傳世文物,此舉的象征意義較之實際意義更深遠。(本文資料和圖片由昭陵博物館提供)

西漢“皇后之璽”玉璽:兩漢時期等級最高的皇后玉璽

西漢皇后之璽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1968年被一個名叫孔忠良的小學生發現于咸陽韓家灣狼家溝村。西漢“皇后之璽”玉印屬于國家級文物,2013年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玉璽高2厘米,印面為正方形,邊長2.8厘米,重33克。上雕一只螭虎形象做鈕,螭虎腹下鉆以透孔,以便穿綬系帶。螭虎四面刻有云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此玉璽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玉質堅硬細致,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推測為呂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2012年12月初,陜西省神州漢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舉行“保護大遺址、弘揚漢文化”總結表彰大會,孔忠良因40多年前撿到皇后之璽而得到表彰。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馬球運動最早形象資料

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局部)

唐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次子。李賢博學多才,因與母后政見不同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唐中宗復位后將其墓遷回長安,陪葬乾陵。該墓發掘于1971年,墓內的壁畫精美細膩,異彩紛呈,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位于墓道西側的《馬球圖》畫面宏大,繪制精細,是出土壁畫中的代表作之一,為國寶級文物。2013年8月9日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高229厘米,寬762厘米。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畫面上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圖中20多名騎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擊球者,有馭馬快騎奔向賽場者,亦有數十名騎手尾隨其后,等候上場。背景襯起伏山巒。在畫面的最后,繪有五棵古樹點綴曠野。全圖呈現出和諧的韻律之美,古樸、典雅。

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據唐人封演的《封氏見聞錄》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十一月,吐蕃派使者前來迎娶金城公主,中宗宴請吐蕃使者于苑內球場觀看打馬球表演。臨淄王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以及武延秀組成臨時馬球隊,以四人對戰吐蕃十人,打敗了吐蕃馬球隊。唐以后,馬球歷經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漸退出中國的競技舞臺。(該文字資料由乾陵博物館資料研究室主任侯曉斌提供)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皇家風范的狩獵活動

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局部)

《狩獵出行圖》位于章懷太子墓墓道東壁,與《馬球圖》對稱。高100~200厘米,長890厘米,是極為壯觀的鴻篇巨制。2013年8月9日,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狩獵出行圖》是一幅描繪唐代皇家貴族狩獵出行的大型活動場景的壁畫。畫面以遠山近樹為襯景,現存有46個鞍馬人物和駱駝、鷹犬、獵豹等組成的出行隊伍,從北向南依次行進。圖中人物各具形態,或策馬揚鞭,或伏背勒韁,或執旗持械,或抱犬架鷹。馬匹剪鬃縛尾、眼如懸鏡、健壯有力、膘肥體圓、異色同群,生動地再現了唐代皇室貴族狩獵活動的歷史場景。其中在畫面領首位置,有一位身穿紫灰袍服,騎白馬,縱轡緩行的人與眾不同,其馬頭小、臀圓、披鬃、垂尾、體態均勻、膘肥體壯,是當時西域駿馬的明顯寫照。他身無佩箭及箭囊,顯然是這次活動的主角。他坐的白馬與其他人所乘之馬截然不同。這種馬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走馬”。一般的馬行走或奔跑時身體上下擺動,如波浪般起伏,而這種走馬鞍背平穩,騎之無前顛后仰之苦,不易產生疲勞,其速度也不次于一般的馬。

《狩獵出行圖》在揭取時被分割成四幅。最前方為兩名探路隨從,兩側為執旗衛士,最后為兩匹輜重駱駝和殿后隨從,中間大隊人馬束腰佩箭,架鷹抱犬、前呼后擁。這是當時社會上層的一種時尚。唐代宮廷中常豢養各種飛禽,鷹、鶻更是深受喜愛的玩賞對象。大隊人馬中,還可見兩騎手身后蹲伏著獵豹和猞猁,這也是兩種用于助獵的動物。據史書記載,在唐代由于帝王喜好狩獵,西域各國紛紛向唐廷進貢獵鷹、獵犬、獵豹。最后,畫面用蒼勁的枯筆畫出了五棵挺拔的大樹,顯示出林蔭山道古木森森。畫面巧妙運用斜坡,使出獵的眾多人馬,像從古木參天的大道呼嘯而出,奔向山坡。(該文字資料由乾陵博物館資料研究室主任侯曉斌提供)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圖:盛世威儀的皇家建筑

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圖(局部)

懿德太子李重潤為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嫡孫,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長子。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僅19歲。中宗復位后追封邵王為懿德太子,神龍二年(706)陪葬乾陵。其墓位于今乾縣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韓家堡村,1971年7月發掘。《闕樓圖》壁畫是一幅讓唐代高等級建筑的模樣從史料中的文字記載,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實物力證,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原始壁畫現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2013年8月9日,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這組壁畫位于墓道前端,前方由青龍白虎作為引領,東西兩壁內容相同。這組壁畫分為闕樓部分和儀仗部分。

闕是皇宮中的重要建筑。闕樓,分為單出闕、雙出闕和三出闕,以三出闕等級最高,為皇家所用。此圖便為兩組三出闕,其結構龐大復雜,由廡殿頂、屋身、平坐和墩臺組成。闕樓所有的木構均為紅色,飾件為金色,屋頂為黑灰色,墩臺為黑白相間,顯得無比華美。闕樓在建筑構圖上采用多點透視,屋頂為仰視,屋身為平視、墩臺為俯視,陡然間增加了闕樓的巍峨高大。

縱觀《闕樓圖》,大氣磅礴,乃鴻篇巨制,是表現唐代典章制度的寫實作品。著名建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在解讀《闕樓圖》時說:“中國的傳統建筑,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們鐫刻了苦難、抗爭和輝煌;中國傳統建筑,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彰顯了質樸、優雅、靈動、豪氣;中國傳統建筑,是我們建筑人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我從事建筑設計幾十年,總是不斷地從中吸取營養,并且從中感悟到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該文字資料由乾陵博物館資料研究室主任侯曉斌提供)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引領時尚的唐代女性

永泰公主墓壁畫(局部)

唐永泰公主墓位于乾陵主陵東南三公里處,乾陵博物館就建在這座墓葬遺址上。永泰公主李仙蕙(684—701)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其墓在1960年至1962年發掘,墓室壁畫《宮女圖》,是唐代宮廷婦女最為寫實的經典之作,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唐代宮女,高髻秀眉,袒胸細腰,肩披巾帛,身著曳地長裙,體態豐盈,充分展現出唐代社會開放的社會風氣和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情趣。畫中共繪制宮女九人。為首者年紀略長,梳高髻,端莊優雅,氣度不俗。其余八人分別執盤、盒、燭臺、團扇、高腳杯、拂塵、如意等物隨后。玉臺燭已燃,火苗清晰可辨,高腳琉璃盞,葡萄美酒琥珀光。

畫工采用了動態的描繪方式,宮女們動態各異,相互穿插,使得肅穆前進著的隊伍富有動態。采用立體布局,顯得疏密有致,真實生動。線條秀麗流暢,技法嫻熟。眾多宮女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中間的那位端杯侍女。她頭梳螺髻,豐肌玉面,闊眉朱唇,頭部微低,神態含蓄;她窄袖襦衫,曳地長裙,腰系同心結,手端高腳杯,足穿如意履,站立成微微扭轉的“S”形曲線,顯得格外典雅恬美。

唐代宮廷女性服飾時尚、美艷,是因為這樣的裝束設計更能顯示女性身材的修長、優美和靈動。而這種受“胡風”影響的款式受到當時在唐代上流婦女及宮廷嬪妃中的青睞。唐墓壁畫之所以時尚、潮流、大氣、濃郁,是因為唐人對外來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代壁畫珍品
東京奧運會中國健兒表現出色,30件珍貴文物再現中華體育風采
陜西歷史博物館有多牛?195件永久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它就有9件
陜西文物里的體育運動
陜西禁止出境文物 · 乾陵陪葬墓壁畫
世界第一!北緯34°上藏了個“神秘帝王谷”,就在中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水市| 漳平市| 酉阳| 佳木斯市| 阿拉善右旗| 张家川| 雅安市| 林州市| 临邑县| 祁门县| 日喀则市| 海安县| 阿克| 双辽市| 库车县| 连云港市| 正宁县| 海安县| 惠安县| 两当县| 元氏县| 兴国县| 常德市| 大理市| 昌吉市| 临江市| 太湖县| 涟源市| 晋宁县| 八宿县| 富平县| 岚皋县| 册亨县| 越西县| 加查县| 简阳市| 安龙县| 上杭县| 多伦县| 遵化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