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實拍·稽古賞珍
甘肅地處中原與西域之間,是東西聯系的大通道,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文化在這里相互融合借鑒。考古發現表明,在人類的歷史上,青銅器的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判斷人類社會是否步入文明的幾大標志之一。
到目前為止,甘肅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此刀由兩塊范澆筑而成,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刃部經輕微冷鍛或戧磨,以增加鋒利度。經檢驗,青銅刀中含錫,含錫量大約在6-10%之間。研究者認為,林家含錫青銅刀的出現,可能與當地礦產資源的條件有關,其對于探索中國銅器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馬家窯文化青銅刀·四庫全叔拍攝
繼馬家窯文化拉開河隴青銅文化發展的大幕,中原文化向西輻射與周邊游牧民族文化想接觸、交融,形成了以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為主的隆右青銅文化。齊家文化的冶銅技術已經達到一定高度,鑄造鑄件取代鍛造成為主流。不僅能鑄造單耳、雙耳豎銎銅斧、帶鈕銅鏡、人首銅匕等,還鑄造銅項飾、臂釧等裝飾性銅器,拓展了銅器的應用領域。
齊家文化月牙形青銅飾·四庫全叔拍攝
甘肅廣河出土齊家文化遺址的青銅鏡,時代約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左右。此鏡的鏡背素面無紋飾,中央附橋形鈕,形制古樸,經分析為銅錫合金,內含少量鋅和銀,是我國目前所發現最早的青銅鏡之一。
齊家文化青銅鏡·四庫全叔拍
甘肅省康樂縣蘇集鄉塔關村征集到一把齊家文化的環首青銅短刀,其刀體扁平,環首、直柄、拱背,刀刃前部微弧,主要用來切割肉類,還兼有匕的功能。環首可穿系,以供隨身佩帶。此銅刀形制輕巧,輪廓優美,被認為是齊家文化冶銅技術的代表作之一。與馬家窯文化青銅刀相比,齊家文化先民的冶銅技藝在造型和工藝方面均有明顯的進步。
齊家文化青銅刀·四庫全叔拍
與齊家文化相較,辛店文化冶銅業有較大發展,不過,其遺址并無大型青銅器出土,多是小件,如刀、錐、矛、匕、鑿、鈴、銅扣等。
辛店文化青銅璧·四庫全叔攝影
1972年甘肅廣河縣征集到一柄辛店文化青銅銅匕,銅匕的柄端呈圓形,鑄有一人面像,匕身扁平,背有條形鈕,可能用于穿系佩戴。研究者認為,此類匕當為食器,用于切割、挹取食物,兼有飯勺的作用。此人面柄首銅匕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所見中國最早的青銅人面雕像,其形制與北方草原文化動物首形青銅短劍相類。

辛店文化青銅匕·四庫全叔攝影
除了以中原文化為基調形成的隆右青銅文化外,歐亞草原文化東傳,在河西走廊與當地土著文化接觸碰撞,互動融合,形成了以四壩文化、沙井文化為主的河西地方性青銅文化。四壩文化冶銅業比齊家文化時期更加穩定成熟,除使用單范澆鑄外,還出現合范、分鑄技術;除錫青銅外,還出現砷銅、錫鉛青銅等合金銅器。

四壩文化青銅鉞·四庫全叔 拍攝
這柄四壩文化青銅空首斧,1976年出土于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青銅斧為套管形狀。四壩文化所見這類空首斧在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中較為常見。這說明四壩文化與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之間關系密切。除了空首斧之外,還有一種被稱為塞伊瑪—圖爾賓諾式銅矛,在中國境內分布也十分廣泛。

四壩文化青銅空首斧·四庫全叔 拍攝
沙井文化是甘肅最晚的一支青銅文化,研究表明,沙井文化的主人可能是月氏人。出土銅器多為小型工具和裝飾品,如帶扣、銅環、聯珠狀銅牌飾、動物紋銅牌飾等,尤以仿生動物、動物紋為特征的各種小件青銅飾品最具特色,也有一定數量的武器和生活用具。

沙井文化鳳鳥狀銅帶扣·四庫全叔 拍
鷹是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崇奉的猛禽,甘肅永登榆樹溝遺址出土了一批沙井文化鷹首青銅權杖頭,研究者普遍認為其當為月氏或匈奴人的器物,是部族首領權威的象征。

沙井文化鷹首形青銅權杖頭·四庫全叔 拍
權杖頭被設計成一只鷹的頭部形狀,頸內中空為銎,兩側有對稱穿孔,用以安裝權杖。權杖頭在設計中應用了寫實與夸張兼具的理念。鷹首上飾有線條簡潔的勾云狀耳和鱗形羽瓣,極富寫實性。

沙井文化鷹首形青銅權杖頭·四庫全叔 拍
1981年,甘肅永昌三角城柴灣崗遺址出土了一件沙井文化竹節狀銅針筒,它呈管狀,分為六段,每段縱向鏤空呈橄欖形。各段連接處內收有五道弦紋。針筒一端為圓形開口,另一端為一子母口式鏤空圓頭,筒內有一橫梁。據了解,出土時針筒內裝有一圓形皮囊,皮囊中還裝有四枚長短不等的骨針。此件銅針筒及骨針,當為月氏或匈奴人,用于縫補衣物、動物皮毛的日常生活用品。

沙井文化竹節狀銅針筒·四庫全叔 攝影
注:
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文字參考展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