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曾經的“工業走廊”
今天的長江北路,曾經有個很霸氣的名稱:工業干道。這條南北走向、與長江平行的道路,與團結路(今赭山路)、江東路、勝利路(今赤鑄山路)、解放西路(今天門山西路)等多條道路垂直相交。自它建成那天起,就一直是我市的一條城市交通要道。盡管在蕪湖市的交通路牌上,早已不見了“工業干道”的字樣,但是,這條路卻見證了蕪湖工業曾經的發展與輝煌,成為老一代蕪湖人心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這里 | 是城市大動脈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制訂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蕪湖市在“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歌聲中,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1954年,國內最大規模的紙版廠——蕪湖東方紙版廠在四褐山腳下動工興建,并于1956年建成投產。1956年,公私合營蕪湖市第一鐵工廠,這家原來由民族實業家吳興周等人共同創辦的私營恒升鐵工廠,從吉和街遷址到禿磯山腳下,開始承包國家重點工程——銅官山硫酸塔等設備的制造安裝任務,1958年易名為地方國營蕪湖市紅旗機床廠,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1958年,蕪湖發電廠也在褐山北麓建設廠房,擴大生產。也是這一年,蕪湖冶煉廠籌備處由北京路遷址到四褐山腳下的楊家祠破廟里辦公,征地拆遷,破土動工,興建廠房。然后,當時從市區通往四褐山腳下的,只有一條便道。
1958年,市政部門開始動工修建一條連接市區與四褐山腳下的主要道路。這條道路南從大官山與周家山兩山腳下相接處起,與勞動路(今中山北路)成“T”型字相交,一路逶迤向北,穿過禿磯山、齊落山,直達四褐山腳下止。這條道路歷時兩年分兩次先后完工:1958年10月,從與勞動路交接處至廣福(村)路一段長約4000米的道路交付使用;1959年12月23日,從廣福路至褐山路全長6190多米的道路建成通車。建成后的褐山路全長10014米,因為連接著大片工業區,遂被命名為“工業干道”。
工業干道建成后,多次進行整修改造,上世紀60年代改為瀝青路面,上世紀90年代又改成水泥路面。道路普遍寬度為23米左右,最寬的地段達到40余米。工業干道在建成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我市最長最寬的交通大動脈。
1966年8月29日,工業干道改名為大慶路。1981年7月16日,大慶路又被改名為長江路。2000年11月后成為長江北路、長江中路的一部分。不過,一些老百姓仍然習慣稱之為“工業干道”。
這里 | 有座周家山
工業干道南端這一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干道口”,直到上世紀80年代,位于這里的公交車站牌上還赫然寫著“干道口站”。在干道口站西側曾經有座周家山,民國八年(1919)《蕪湖縣志》記載:“周家山在縣西北五里,踞驛山左,與蟂磯靈澤祠遙相并峙,山之左有大小官山。”周家山海拔只有20多米,但也是昔日蕪湖一處風景名勝之地。山南麓曾建有一所“蕪湖圣愛女修道院”(簡稱“修道院”),建成于1916年,為當時基督教中華圣公會所建。修道院里有圣愛堂,為圣愛女修道院的禮拜堂。圣愛堂曾辦有圣愛小學、針線房、真光診所、幼稚園和識字班等,從事一些慈善活動。蕪湖人熟知的王瑩就曾在圣愛小學讀過書。如今,修道院還有殘存的遺跡可尋。
周家山西麓有家蕪湖鐵工廠,1954年被易名為國營蕪湖造船廠后,進行大規模基建工程,挖山取石,修筑道路和大埂(時稱“造船廠大埂”),山被逐漸挖平,建起造船廠新工村職工宿舍。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臨近工業干道的周家山地塊,先后被宣城地區建材公司、新華印刷廠和白熊冰廠等單位占用,建起高大的辦公樓、廠房和大片住宅宿舍區,從此,周家山徹底消失在人們視野里了。
這里 | 承載著蕪湖工業夢想
工業干道建成前后,有眾多的工廠企業云集在干道兩旁,建廠興業。從南一路往北,著名的工廠有:蕪湖市新華印刷廠、蕪湖市白熊冰廠、蕪湖市第三塑料廠、蕪湖市開關廠、蕪湖電工機械廠、蕪湖市民生鍋廠、蕪湖市躍進橡膠廠、蕪湖絲綢廠、蕪湖市前進步鞋廠、蕪湖市金屬家具廠、蕪湖市日用工具廠、蕪湖市第二棉紡廠、蕪湖紅旗機床廠(后來又改名為“蕪湖重型機床廠”)、蕪湖起重運輸機器廠、蕪湖市毛巾廠、蕪湖印染廠、蕪湖市第二塑料廠、蕪湖市船用機械廠、蕪湖市砂制品廠、蕪湖市消防器材廠、蕪湖市標準件廠、蕪湖市水表廠、蕪湖市長江船舶設備廠、蕪湖市園林工具廠、上海救撈局蕪湖潛水裝備廠、蕪湖市晶體管廠、蕪湖市無線電五廠、蕪湖市拆船廠、蕪湖市第三制藥廠、蕪湖市江南玻璃廠、蕪湖鍋爐廠、蕪湖軸承廠、蕪湖市光華玻璃二廠、蕪湖銅網廠……工業干道成了蕪湖市名副其實的工業走廊,見證了蕪湖現代工業體系的初步形成與發展。
在工業干道北端的四褐山腳下,也云集了蕪湖化工廠、蕪湖市磚瓦廠(后來改名為蕪湖市新型建筑材料廠)、蕪湖市玻璃鋼廠、蕪湖市江南銅材廠、大有化工廠等工業企業,加上蕪湖發電廠、蕪湖東方紙版廠、蕪湖冶煉廠等工廠,形成了蕪湖又一個新興的工業集中區。隆隆的機器聲,此起彼伏,晝夜不息。
這些工廠企業都曾經演繹過一樁樁輝煌的傳奇,留下許多精彩的故事,在蕪湖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創造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里 | 是天塹變通途的必經之地
幾乎在工業干道建成的同時,蕪湖火車輪渡也建成了,火車輪渡南岸的鐵路路基與工業干道在王家巷垂直相交,繁忙的火車輪渡運輸常常造成工業干道車輛與行人擁堵。上世紀80年代末,市政部門開始修建一座“鐵跨公”立交橋,立交橋引道全長629.63米,分設快車道、慢車道和人行道,于1990年7月4日建成通車,大大緩解了工業干道的交通壓力。如今,長江三橋南岸引橋也在這里凌空飛架,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90年代前后,原來工業干道兩旁的工廠先后進行企業改制,一些工廠企業漸漸退出市場,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一些工廠企業浴火重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隨著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于工業干道北側,“筑巢引鳳”,吸引來一批新興的工廠企業入駐,工業干道又成為進出開發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60多年風雨滄桑,過去的工業干道及兩旁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當你經過這條路時,是否還記得“工業干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