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在希望的草原上

內蒙古自治區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多種農業物產,卻素以其廣袤的草原、非凡的自然畜牧業,及其淳厚的蒙古族游牧文化而聞名于世。內蒙古草原牧區居我國五大牧區之首,東起大興安嶺山地,西至居延海,東西綿延2000多公里,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818.0萬公頃,占全國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5,是我國北方牧區的主體,草原畜牧業最大的主產區,同時也是中國內陸和東亞的生態屏障。內蒙古自治區現有33個牧區旗縣,20個半牧區旗縣,其中僅牧區旗縣就占到全區101個旗縣(市、區)的三分之一,人口約500萬,其中14個牧區旗縣與蒙古、俄羅斯等國接壤。

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對極具區域特色的草原牧區和草原畜牧業在制度變革影響下的發展與變遷,從自然、歷史、經濟、社會多角度加以考察,甚至站在國家生態安全、文化多樣性以及對國內國際影響的高度去重新加以審視和評價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自治區成立以來,伴隨著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革和體制轉型,內蒙古草原牧區在經濟體制上先后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社會變革。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由開始根據當時牧區的經濟社會狀況,提出的“草場公有、自由放牧”,“不分不斗、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以及大力提倡牧區互助合作經濟等多項適合牧區發展的“穩、寬、長”方針政策,到后期演變為一哄而上的人民公社化。第二次則始發于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牧區實行的“草場公有,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戶有戶養”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以及后來推出的草牧場承包使用制度和落實草牧場使用權、所有權的“雙權一制”。在一系列社會經濟變革中,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始終遵循著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在保護草原生態,發展自然畜牧業,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為國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在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等方面,為希望的草原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篇章。在此,我們不妨循著內蒙古牧區變遷發展的軌跡,做一次歷史的考察……

 

從草場公有到牧區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自治區建立之前和之初,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呈現出蕭條和衰敗的景象。為充分調動廣大牧民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并保護當時牧區的社會生產力,自治區成立之初就針對牧區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民主改革。其主要內容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施政綱領》中所明確規定的:草牧場為蒙古民族所公有,廢除封建的土地和牧場所有制,……在牧區實行自由放牧。

這場發生在牧區的民主改革開始于1947年,結束于1952年,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現在的中東部牧區,而后在過去的綏遠省即現在的西部牧區進行。為了保證民主改革的順利進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內蒙古自治政府首先制定了農村土地改革和牧區民主改革的9項政策。其中涉及牧區民主改革的基本政策有:承認內蒙古的牧場為蒙古民族所公有,廢除封建的牧場所有制;廢除封建階級的一切特權,廢除奴隸制度;牧區實行保護牧民群眾,保護牧場,放牧自由,在牧民與牧主兩利的前提下,有步驟地改善牧民的經濟生活,發展畜牧業。盡管在政策中明確規定有牧民與牧主兩利的內容,但在民主改革的初期,牧區一些地方還是出現了照搬農村土地改革政策,實行劃階級、斗牧主、分牲畜的錯誤做法,導致一些牧主大量宰殺牲畜,給牧區經濟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也對黨的政策造成了不良影響。

為了及時糾正在民主改革中執行政策出現的偏差,1948年7月時任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廢除封建特權,適當提高牧工工資,改善放牧制度;除罪大惡極的蒙奸惡霸經盟以上政府批準可以沒收其牲畜財產由政府處理,一般大牧主一律不分不斗;實行民主改革,有步驟地建立民主政權,發展游牧區經濟。在這三項具體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廢除封建特權”、“牧場公有,放牧自由”、“不斗不分,不劃階級”和“牧工牧主兩利”的牧區民主改革基本政策。這一基本方針客觀地反映了牧區在階級關系、民族特點、草原畜牧業經濟方面的實際情況,對后來的西部牧區的民主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隨后,綏遠省牧區在民主改革基本政策的指引下,借鑒了內蒙古中東部牧區的經驗教訓,本著“依靠勞動牧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上而下地進行和平改造和從下而上地放手發動群眾,廢除封建特權,發展包括牧主經濟在內的畜牧生產”的原則,取得了民主改革的預期效果,既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的基礎——蒙旗王公札薩克制度下的封建特權(即不及牧區人口10%的封建王公貴族、封建牧主占有牧區的幾乎全部牧場),又解放了勞動牧民的社會生產力,保證了牧區畜牧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到1953年牧區民主改革完成時,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牧區人口由1947年的22.8萬人增加到32.4萬人,牲畜由1949年的476萬頭(只)增加到893萬頭(只)。

1953年6月,烏蘭夫在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召開的第三次(擴大)會議上,系統地總結了牧區民主改革和畜牧業生產經驗,形成了《關于內蒙古自治區及綏遠、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業區畜牧業生產的基本總結》。總結報告提出了發展畜牧業經濟的五項工作方針、十一項政策、六項措施。其中,慎重穩進的工作方針;實行扶助畜牧業生產,特別是扶助貧苦牧民生產的政策;組織工、農、牧業的相互支援,發展牧業區貿易合作事業;在半農半牧或農牧交錯地區,以發展牧業生產為主,以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政策;采取輕于農業區與城市的稅收政策,使牧民得以休養生息;實行穩步的發展牧民間的互助合作的政策;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提倡定居游牧;建立國營牧場與種畜場;以及保護培育草原,劃分與合理使用牧場、草場等內容,為牧區的畜牧業發展和個體畜牧業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指明了方向。

1954年12月,烏蘭夫在中共中央蒙綏分局召開的第一次牧區工作會議上,對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部署。首先他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一性和特殊性進行了分析。他指出:目前,畜牧業與農業一樣,均屬于落后的、分散的、個體的經濟范疇,故二者有其同一性,決定了畜牧業必須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但在民族特點、生產特點、工作基礎等各方面,畜牧業又有很多區別于農業之處,這些特殊性,是我們在考慮進行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時,采取有別于農業的步驟、方法、方式的根據。因此,在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中,既要把握畜牧業與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共同性,又要抓住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特殊性。

其次,他對整個畜牧業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對畜牧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一是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牧場,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國營貿易、供銷合作、銀行等事業以及發電、采煤、牛乳加工、皮毛加工等必要的小型工業,一方面適應畜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起示范帶頭作用;二是發展互助合作,通過走互助合作道路使個體牧業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三是改造舊蘇魯克制度,恰當地解決牧工牧主的利益關系,對牧主經濟和私人商業經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四是在國營經濟領導下,有計劃地建立牧區發展經濟中心。逐步改進畜牧業生產技術與放牧方式,多方面提高畜牧業生產技術,尤其是水、草問題和防止牲畜疫病及其他自然災害,進一步發展牧區的文教、衛生工作;五是半農半牧區要貫徹“以牧為主、照顧農業、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方針,著重發展畜牧業生產,著重以農業支援畜牧業,但要適當照顧農業生產,并做到農牧相互支援,實現農牧互助。

此外,烏蘭夫還明確指出,要進一步發展牧區的互助合作和定居游牧,這是牧區的個體牧民和手工業者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并確定了鼓勵發展牧區互助合作的基本政策。會議普遍認為,牧區地廣人稀、生產落后,常有風雪災、狼災、疫病等災害,且勞動力缺乏、生產工具不足,畜牧業生產特別是貧困牧民存在許多困難。克服這些困難,只有組織起來。

由于蒙古族在長期游牧過程中養成的互助合作生產習慣,加之民主改革調動了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到1954年,內蒙古牧區和半農半牧區互助合作運動已初具規模,牧業互助組和農牧互助組達到3800多個。互助合作的主要形式有,臨時季節性互助組,合群放牧的互助組,和有一定分工和生產計劃較高形式的常年互助組三種類型。這一階段牧區新興的生產互助合作組織,不僅保留了傳統互助的內容(如打馬鬃、搟毛氈、牧馬、抗災等),還納入了許多新的內容(如打井、防火、搭建棚圈、防疫、接羔、飼養種畜等)。牧業互助組的發展,對于解決牧區勞動力和工具不足,戰勝風雪自然災害,提高了抗災保畜的能力,以及促進定居游牧和牧業生產技術的改造等方面表現出明顯優越性,受到了廣大牧民發自內心的歡迎,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會議最后在總結牧區以往互助合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擬定了目前牧區組織互助合作新原則:必須根據牧業生產的具體條件及從牧民的生產需要出發,使互助組建立在適合當地牧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采取牧民所易于接受的、習慣的、簡單的形式,在牧民舊有的互助習慣的基礎上,加以領導逐漸提高改進,不要把農業區的一套經驗搬到牧業區去,必須照顧民族特點和群眾的覺悟水平;必須絕對遵守自愿的原則和互利的原則;必須采取積極領導、慎重穩進的方針。

在“慎重穩進”發展互助合作組織的方針指引下,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的畜牧業互助合作運動堅持自愿互利原則,得到了穩步發展。截止到1954年底,牧業互助組發展到4960個,比1953年底的3800個增長了30.53%,還辦起了4個牧業生產合作社,組織起來的牧戶約占牧區牧戶的35%。1955年1月,烏蘭夫在自治區第二次牧區工作會議上,總結了一年來的牧區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他再次提出:要明確內蒙古在牧區宣傳與貫徹總路線、貫徹各項社會政策,其目的是發展畜牧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要明確牧區過渡到社會主義,有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要有和緩的過渡形式。還指出:牧業生產合作社的社會主義因素可以要求得更低一些。“只要是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前進,即使走得慢一點,但是穩一點,是有好處的。”應該說在合作社組建初期,基本上采取了和緩的形式,在入社自由、選社自由方面體現了民主、平等、互助的精神,大致尊重了牧戶在財產所有權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合理要求。到1955年秋天,內蒙古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仍然穩步開展,不僅試辦了8個牧業生產合作社,牧業互助合作組也發展到5000多個,參加互助合作的牧戶占到了總牧戶的40%左右。然而在全國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到1955年年底牧業合作社就快速發展到了167個,互助組也發展到了6300多個,分別比一年前增長了19.87倍和26%,參加合作社和互助組的牧戶也占到了總牧戶的52%,增長了12個百分點。到了1956年,牧業合作社更是發展到300多個,比上年增長79.64%。截止到1958年,牧業合作社已經發展到了2083個,入社牧戶亦達到了整個牧戶數的85%,出現了牧區以合作社為主體的格局。

為了避免合作社過快發展給牧區畜牧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烏蘭夫為組長的中央牧區工作小組于1956年9月要求:“在牧業地區發展牧業生產合作社,必須采取更加慎重的方針。牧業地區的各級領導機關應該在有利于發展畜牧業和其他條件許可的原則下,認真地親自動手,重點試辦,取得經驗,再逐步推廣。任何過早的過急的做法,都要防止。” 為了控制合作社迅猛發展的勢頭和一些在入社問題上的過激行為,1957年初,烏蘭夫在內蒙古自治區旗、縣長會議上,全面闡述了牧業社會主義改造“穩、寬、長”的基本方針。他指出:穩,就是在穩定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對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根據畜牧業經濟的特點提出的,因為速度快了牧區就要損失牲畜。進行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基本目的有一條,就是既要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又要發展牲畜。如果說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卻把牲畜搞光了,那就違背了改造的目的;寬,就是對個體牧民和牧主政策要寬,要依照自愿原則,愿入社的就入,不愿入社就不入,不能強迫。對牧主也是如此,他不愿意入社或參加合營牧場,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們發展生產;長,就是要想實現穩、寬,就應采取較長的時間。

1958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第七次牧區工作會議上,烏蘭夫鄭重宣布:“內蒙古牧區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牧業合作化,這是內蒙古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標志著牧區向社會主義大大邁進了一步。”全區辦起了2295個牧業生產合作社,建立了122個公私合營牧場。盡管這比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晚了兩年,然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疾風暴雨,在1958年冬到1959年春短短的幾個月,還是將內蒙古牧區的2200個牧民合作社改造成了155個人民公社和800多個生產大隊,以及42個合并的公私合營牧場。到1961年,內蒙古牧區全面建立起了基于牧區特點,不同于農區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兩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同時還保留了以畜群為單位的生產責任制。

1961年8月28日,烏蘭夫在《關于牧區工作給中央的報告》中,一方面肯定1958年以來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績,一方面指出“違反黨的民族政策、忽視民族特點、忽視牧區特點、不認真在牧區貫徹‘以牧為主’的生產方針的問題”;重申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要從牧區的實際出發,強調穩步前進的精神,防止簡單急躁的做法;提出“能辦人民公社就辦人民公社,能辦合作社就辦合作社,不能辦人民公社、合作社的就辦互助組。人民公社的規模、體制等都要因地制宜確定,不必強求一律。人民公社要堅決貫徹按勞分配、等價交換的原則,充分調動牧民群眾的積極性,穩定、全面地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強烈沖擊,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穩、寬、長”原則沒有得到切實貫徹實施,牧業合作化基本上沒有經過高級社階段,直接組建了牧區人民公社。

內蒙古的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雖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但也在激進思潮的影響下,發生了一些偏差。總體上說,自治區在成立之初,根據牧區的現實經濟社會狀況,內蒙古黨委和政府在烏蘭夫卓有遠見的領導下,在注意到區域特點、民族特點和社會關系特點的基礎上,制定了大體上符合牧區當時特殊的經濟社會情況的“草場公有,放牧自由”、“三不兩利” 以及大力提倡牧區互助經濟等多項適合牧區發展的方針政策,使得牧區經濟社會在較短的時期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這次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基本順應了廣大牧民要求互助合作發展經濟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牧區廣大干部群眾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涌現出了一批艱苦奮斗、改造自然環境、發展牧業生產的模范典型,使牧區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回顧內蒙古牧區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這段歷史,以及烏蘭夫根據當時的現實情況,創造性地提出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政策,對于今天草原牧區的經濟政策制定和制度創新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草畜雙承包”到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悄然興起……

自治區成立以來,內蒙古牧區的第二次社會變革是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其基本內容是,破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阻礙牧區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弊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繼我國農村家庭承包制改革之后,牧區也同全國一樣,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草畜雙承包”,而后又實施了 “雙權一制”即草場所有權與使用權的變革。這些牧區經濟體制變革和生產關系調整的核心,是試圖通過產權的明晰,從而調動廣大牧民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積極性,達到發展草原畜牧業生產力的目的。

這一次牧區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社會轉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草場和牲畜的產權,確實調動了廣大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對自家草牧場建設、保護、合理利用的自覺性,曾一度使牧區的畜牧業生產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制約草原畜牧業發展的各種因素影響,自90年代以來牧區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問題和矛盾。其一,是草原“三化”(退化、沙化、鹽漬化)趨勢嚴峻,草場生產力普遍下降。據統計,內蒙古草原總面積為11.3億畝,可利用草場面積為9.4億畝,截止到2003年,“三化”面積達到7.02億畝,比2001年的4.95億畝凈增2億畝,占全區草原面積的62%,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5%。現在草原已成為荒漠化的主體和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其二,是草原牧區人口增長過快,草場承載力已不堪重負;其三,是家庭承包草場規模下的放牧方式與草原生態系統之間存在明顯矛盾;其四,是家庭承包制與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之間存在矛盾;其五,是牧戶與市場缺乏有效的聯結,牧民難以有效地進入市場并從中獲益;其六,是少數民族牧民在參與市場能力和自我權益保障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其七,是不少牧業社區的牧戶兩極分化嚴重,以至于一些牧戶已無畜可養;其八,是傳統的蒙古族游牧文化對草原保護的積極作用被忽視,并面臨著衰落的危險。

如何擺脫上述困擾著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困難、問題與矛盾呢?自治區政府采取了“退牧還林,退牧還草”、“圍封轉移”、“禁牧休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專家學者們則從各自的角度展開研究,并提出了不盡相同的解決方案。而更多的牧民們則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自發地組織起來,嘗試進行經濟組織制度的創新,以適應非平衡的草原生態系統特點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就在1984年“草畜雙承包”實施不久,由于“五畜到戶”不適應牧區分群放牧的實際特點,不少牧民首先在親屬之間自發組織形成了養畜專業戶和聯戶制度。到90年代初,由于受到國外畜牧業經營方式的影響和草場流轉制度的支撐,在牧區也曾一度廣泛盛行家庭牧場,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牧民定居化、草場圍欄化、牲畜棚圈化的格局,但是其結果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牧戶的貧富兩極分化,在草原上開始出現了無畜戶和貧困戶。進入21世紀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鍛煉成長起來的牧民,紛紛建立起了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牧業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重新走上了組織起來的互助合作道路。

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牧區的出現,是牧民們對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所做出的歷史性回應,盡管這種回應還是初步的,但它卻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據自治區畜牧業經營管理站統計,截止到2006年3月,全區已擁有各類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62個,分布在全區9個盟市的24個純牧業旗中,輻射帶動牧戶17098戶,占總牧戶的15%。其中尤以錫盟最為集中,共有224個,占到了全區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總數的26%。這些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經營內容廣泛且多樣,既有為形成價格聯盟而組織起來的羔羊、肉牛育肥銷售聯合體,也有提供畜牧業生產所需飼草料的草業公司,還有畜產品加工乃至跑運輸的合作經濟組織。從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他們已經在有效進入市場和獲取收益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益。

根據田野調查中對牧民的訪談記錄,我們可以將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越性歸納如下:有助于勞動力的分工協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助于畜牧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場,提高使用效率,保護草原生態;有利于畜種改良和科技引進,提高牲畜品質;有助于共同抵御自然災害,降低生產風險;有利于轉移牧區勞動力,緩解人口對草場的壓力;有利于形成價格同盟,保護牧民的經濟權益;有助于擴大經營,穩定地增加收入;有助于信息共享,消除市場信息屏蔽;有利于家庭成員和社區成員間的關系和諧……由于合作經濟組織在銷售議價、權益保護、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降低畜牧業勞動成本,有利于分工合作,提供疫病防治、提供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它已經在牧民中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吸引力。

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和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順應廣大牧民日益增強的互助合作愿望,自治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加大扶持,穩步推進,有效地促進了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在純牧業旗縣比較集中的錫林郭勒盟,更是把此項工作列入了農牧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來,錫盟盟委、行署曾多次組織摸底調查、專題研討,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及建設工作做出具體安排,成立指導小組,專門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在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各旗縣也在分析研究本地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基礎上,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如西烏旗出臺了《發展牧區合作經濟組織實施辦法》,黃旗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并且做到了引導不命令、指導不包辦、規范不限制、服務不指責,改變了過去政府要么不聞不問、要么包辦代替的情況,為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為幫助和引導牧民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自2002年以來,錫盟農牧局一方面加強了對合作經濟組織典型實例的宣傳報道力度,另一方面舉辦了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培訓班,通過宣傳培訓,不僅提高了牧民對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程度,增強了合作意識,而且還在培訓的基礎上催生了一批由牧戶動議,“能人”、大戶牽頭辦起來的牧民合作經濟組織。此外,他們還對內幫助牧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密切成員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服務范圍,對外加強合作經濟組織與相關企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使合作經濟組織真正成為聯結牧戶與市場的紐帶和橋梁,并在發展中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升組織化質量。

目前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事實證明: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牧民進入市場的重要紐帶與橋梁,是科技興牧、加快畜牧業產業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牧民增收的必然選擇。通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牧民組織起來,不僅可以使他們獲得結構調整后的產業優勢,而且可以利用組織程度上的優勢,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辦一家一戶辦不了的大事,從而大幅度地提高畜牧業的產業化水平。不僅如此,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單純的銷售合作拓展到生產領域的合作,還可以更合理地利用草場、保護草原生態,對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促進家庭關系和組織成員間關系和諧也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新牧區的建設創造良好氛圍。目前,牧區的合作經濟組織還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盡管它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的困難與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廣大牧民對牧區經濟組織制度的創新,一定會因其內在的巨大能量而獲得長足發展。

 

關于牧區制度變遷與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盡管內蒙古自治區自成立以來,牧區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進行了兩次歷史性的經濟制度和體制的變革,但它們留給我們的思考也許確是共同的。那就是:

一、在牧區進行經濟組織制度安排或進行經濟組織制度的創新時,首先要充分了解其資源稟賦和生態特點,以及在此基礎上歷史形成的內生制度及產生于牧民生計方式基礎上的傳統文化的合理性及科學內涵。

二、當某一歷史階段,牧區的外在制度安排越是符合牧區內生制度,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那么這個制度安排就會更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不妨重新審視牧區文化多樣性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包括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內核,從歷史和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營養,為牧區的經濟組織制度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找到必由之路。

四、各級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確立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到內蒙古草原牧區東西綿延2000多公里,年降雨量從500毫米到30毫米的區域差別,以及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并逐步形成相關利益群體和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的民主化、科學化決策和評估機制,切忌“一刀切”、“一哄而上”、“一個模式”。

五、在牧區可持續發展中,要充分尊重牧民的首創精神和民間智慧,積極探索由當地牧民作為主體參與的草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使他們真正成為草原的主人,而非僅僅讓牧民被動地接受對草原保護的政策措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要轉變方式生態優先
青海省牧區進入高效畜牧業發展新階段
邊境牧區牧民生產生活情況的調研 論文_試卷_高考_自考_奧賽_計劃_總結_教案_教研_教改...
破碎化草場重新整合的路徑
麻國慶 張亮|進步與發展的當代表述:內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態與社會發展
1974年,牧業也要學大寨,草原上的“大寨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岢岚县| 黄浦区| 天门市| 巴里| 水城县| 孟州市| 和林格尔县| 福清市| 通道| 秭归县| 平泉县| 永城市| 河北区| 太康县| 邵阳县| 峨边| 石门县| 丹棱县| 博客| 亳州市| 松潘县| 昌江| 宜黄县| 华宁县| 延庆县| 佳木斯市| 陆川县| 通海县| 华蓥市| 高要市| 西盟| 津南区| 巴马| 通江县| 个旧市| 萨嘎县| 靖远县| 浮山县| 舟曲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