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也就是2019年的圣誕節,青云QingCloud宣布出海東南亞,印尼雅加達區將是此次出海征程的第一站。
青云是誰?
相比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這些耳熟能詳的BAT大佬們而言,青云或許顯得比較寡眾。然而它這些年的成績卻不可小覷。2012年成立,三年實現千萬級人民幣稅后凈利潤,入圍《2017上半年全球獨角獸名單》,7年打造出以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混合云“四位一體”統一架構交付的的云平臺,說它是國內公有云市場躥出來的一匹黑馬似乎并不為過。
在東南亞早就被國內一眾云計算先驅們趨之若鶩紛紛搶占后,青云的這次出海行動似乎有點晚。面對阿里云、騰訊云等的先發優勢,國際巨頭AWS、微軟等的強勢擠壓,還有其它云創業公司如UCloud、京東云等的奮力拼殺,留給青云的機會還有多少?
國內云巨頭們的戰爭早已從場內轉移到了海外。
一方面,在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創新口號下,一波本土企業如金融支付、制造等開始走向海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這些走出去的企業迫切需要網絡、基礎設施和技術作為其業務發展的支撐,以滿足用戶對響應速度、質量、安全等的需求。這自然帶動了國內云服務廠商走向海外的步伐。
另一方面,國內公有云市場也幾近飽和。除了傳統的IT廠商、運營商之外,BAT等互聯網巨頭早已加入云計算陣營并迅速跑馬圈地,再加上AWS、微軟等國際巨頭的強勢擠壓,新興云計算公司面臨的競爭相當嚴峻。尋求增量市場成為這些云服務商們實現規模化盈利的出路。
鄰居東南亞便成了這些云計算廠商眼中的香餑餑。
根據谷歌與淡馬錫在2016年發布的一份聯合報告顯示,東南亞以2.6億的網民數量和14%的復合年增長率,已成為世界上互聯網應用增長最迅猛的地區。相較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成熟的云市場而言,東南亞因基礎設施落后,云計算市場還尚屬藍海。再加上相近的地緣關系,以及政策利好因素等,“到東南亞去”幾乎成了國內云廠商的不二之選。
比如作為BAT領頭的阿里云,早在2014年就在香港開通了首個海外數據中心,并以此開始了在全球不斷落地數據中心的云征程,從北美、日本,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亞更是阿里云搶占亞太市場的橋頭堡。
以游戲和視頻業務見長的騰訊云也于2016年出海東南亞,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他們一方面服務那些拓展海外業務的游戲廠商,同時也服務騰訊自身在游戲、音樂、視頻、微信等業務上的大量海外用戶。騰訊云還于近日宣布,2019年的出海目標是要達到海外營收同比增長4-5倍。
與大多數云廠商第一站選在印度不同,青云把自己出海的第一站選在了印尼。青云QingCloud運營副總裁林源介紹說,印尼與中國3-5線城市的狀況特別相似,其互聯網整體滲透率高達50%,以15-35歲的年輕人為主。而且印尼以國有經濟為主導,能源、金融和制造為三大支柱產業,不乏大量新涌現的創新企業,他們對IT的需求很高,作為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云計算在這里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實際上,青云很早就開始了出海的籌備工作。2014年,青云開放了位于香港的亞太1區數據中心,2018年開放了同樣位于香港的亞太2區,目的就是以此來輻射整個亞太市場,也是為正式出海做準備。此次出海,也是在公司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對當地經濟形態和互聯網狀態進行了多次摸底后的有備而來。
然而,不管東南亞市場,還是印尼地區,競爭都相當嚴峻。在印尼,除了國際云計算巨頭AWS、微軟外,國內先行出海的阿里云、騰訊云也占據了先發優勢。尤其阿里云,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云在亞太市場占有率高達19.6%,穩居第一。而且阿里云還于2018年開通了在印尼的數據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對此,青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兩條腿走路,即“產品+服務”。這與青云2014年在國內開疆拓土時布局的戰略如出一轍。
林源表示,青云提供的不但有公有云服務,也有私有云的產品。在印尼,存在大量的創業公司和互聯網企業,但更多支柱型行業如政府、金融、制造等,由于行業監管的原因無法直接擁抱公有云服務,這也是青云輸出私有云產品的原因。
“我們前期調研發現,在印尼當地還有很多大型企業沒有上云。他們還在用傳統的IDC,但是已經有了云化的需求,需要一些新工具、新技術來幫助他們上云。”
具體到產品,青云在印尼第一波主打的是標準化、簡單型的產品,而不是全棧的軟件服務。主要有三款:超融合易捷版、桌面云和容器云。他們可以滿足企業對IT基礎架構高性能、高可靠、可擴展、簡單易用的需求,降低企業上云門檻,幫助企業快速搭建云平臺,低成本實現“上云”。
然而,傳統企業問題復雜,往往需要混合IT做支撐。尤其是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企業既需要私有化的產品,也需要公有云服務,這就為青云的服務提供了可增值的空間。“全維云或超級混合云是我們最終的服務方式。未來的客戶一定是混合云的架構。”林源自信地表示。
目前,青云已與印尼最大的電信運營商合作,擁有印尼本地最核心的機房,它可以對接主流的網絡運營商,確保用戶在本地的網絡訪問質量。
云廠商在出海時,都會從自己最擅長的區域切入。比如阿里云的電商、金融業務,騰訊云的視頻、游戲業務等,QingCloud也不例外。
林源介紹說,QingCloud將以其擅長的互聯網金融和跨境電商為主,主要服務本地三個客戶群:一是中國出海東南亞的企業,比如互金、電商等。他們主要以采用青云的公有云服務和網絡服務為主;第二類是在東南亞有分支機構的中國企業。這類客戶主要是對網絡的需求,用網絡連接分支機構。青云的SD-WAN接駁了印尼本地網絡和國內網絡,這樣云服務不但覆蓋印尼本地,還輻射東南亞,甚至回國。國內的分支機構可以用SD-WAN解決東南亞跟國內互聯的問題,同時,出海東南亞的企業也可以利用青云的網絡服務,連接海外最終用戶和自己的云服務。
第三類是,在東南亞本地或者印尼本地的支柱型企業,比如金融、政府、能源、制造業等,這類客戶的需求是以私有云產品為主,這也是青云在海外的重頭目標。
“類似于國內正在做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當地支柱型行業客戶對IT的需求更高,份額更大,也更穩定。這部分客戶將是我們的重中之重。所以私有化產品的售賣甚至會超過公有云服務。”林源表示。
在具體的打法上,與阿里云、騰訊云類似,QingCloud也選擇與本地合作伙伴合作,共同開拓海外市場,而不是獨自沖鋒陷陣。這很好理解,一方面,國內云計算廠商出海,第一必須要做到合規,全面滿足當地市場及政府監管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溝通的本地化,只有印尼當地人才能充分了解客戶的訴求。
如何實現本地化運營幾乎是所有云廠商出海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林源認為,“最關鍵的是能否找到當地最適合的那個人,而且要賦予其足夠的決策權。否則很難施展。”
林源透露,今年的目標是先把本地化團隊組建起來,包括產品的本地化,如產品的界面、文檔、安裝部署、培訓等實現英文化或者印尼語化。明年的重點是本地化團隊運作和本地化市場的商業化開拓。第一批客戶將以中國企業出海業務為主。
在青云的整個出海戰略里,印尼只是第一站。接下來,青云的戰線還將陸續觸達印度、非洲、南美等地。
“出海的路線一定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并且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更專注于增量而非存量市場,這是青云出海的宗旨。”
PS:了解青云出海的更多詳情,可點擊青云雅加達區官方網站https://www.qingcloud.com/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