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怡勇
常見的皮膚外用藥
有軟膏劑、洗劑、溶液劑、醑劑等外用制劑,外用藥雖相比靜脈、肌注或者口服藥物用藥方式不同,不直接進入人體,相對來說,藥物不良反應較小一些,但是藥三分毒,也不可濫用或者混用。本文對常見的一些皮膚外用制劑的使用做一介紹,以指導臨床應用。
軟膏劑
軟膏劑有多種激素軟如膚輕松、地塞米松、去炎松、膚樂霜、三九皮炎平等,達克寧軟膏、硫磺軟膏等,可謂陣容強大。
軟膏劑有兩大家族,一是傳統的油膏,它是由羊毛脂、凡士林等油溶基質所組成,由于軟膏比較油膩,涂用后能使皮膚軟化,藥物易深入吸收,對某些角化、慢性皮膚病效果較好,如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軟膏等。但對急性皮炎出現的紅腫水皰、糜爛、滲液過多就不能使用了,因油脂封閉于皮膚表面,阻塞小汗腺,影響汗液的排出,阻礙散熱,可使皮膚局部溫度升高而使滲出增加,從而加重病情。
二是近年崛起的霜類軟膏,也稱乳劑。霜劑適用面廣,各種亞急性(皮損略有滲液、流水)、慢性皮炎都可以使用。
霜劑與油膏比較有許多優點,如通透性好,用上去有清涼的感覺;含油質低,比較清潔,容易洗去,不沾污衣服;涂藥后不需要包扎,在身體各部位均可使用;病人樂于接受。
但霜劑也有弱點,如霜劑所添加的藥物濃度不能太高、種類也不能太多,以免破壞霜劑的形狀,其作用比軟膏可能略差,因此,并不能完全代替油膏。比如對于慢性濕疹皮損肥厚呈苔蘚樣變的,采用油膏就比霜劑療效要好。
常用的霜制劑,除了加有止癢藥物的止癢霜劑(如必舒膏)、防止皮膚水分蒸發的尿素霜(治裂膏)外,應用最多的是激素軟膏。
近年人們常把激素軟膏當成了萬能膏隨便濫用,引起了不少不良反應,如過度使用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多毛、毛細血管擴張以及色素沉著,給患者帶來了不必要的煩惱。
長期、大面積地使用也可造成激素吸收而引起全身不良反應,如肥胖、滿月臉、血壓增高、糖尿病等,因此,提醒患者不要自己亂用這一類軟膏,一定要在醫生和藥師指導下使用,一般每日涂兩次即可。
溶液劑
常見的有硼酸溶液、高錳酸鉀溶液、利凡諾溶液等。
溶液劑大多是用來濕敷的,皮膚病的濕敷主要是冷敷。濕敷方法說起來很簡單,但不少患者仍不會正確操作。
正確的濕敷方法是使用比創面略大的消毒紗布4~6層,也可使用普通消毒口罩,浸透上述濕敷溶液,略擰干,以不滴水為度,放在創面上。根據創面滲液情況,每隔15~30分鐘更換紗布1次。要保持紗布清潔和潮濕。
濕敷的主要目的是使創面上的滲液全部被紗布吸收,再加上不斷冷敷,使皮下擴張的毛細血管收縮,新的滲液減少,達到清潔創面的目的。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急性濕疹、皮炎、Ⅱ度燙傷后水皰潰破的滲液面等病癥。
重點提醒:當大面積濕敷時如大面積燒傷,要考慮到藥物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冬天濕敷還要注意保暖,以防受涼感冒。
洗劑類
常用的有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這類制劑最大的特點就是本身不均勻,是水和粉的混合制劑,儲存時水在上層,粉劑沉淀在瓶底。使用時必須注意先搖勻,再用毛筆或棉簽涂用。
洗劑類藥物的作用除了消炎、殺菌、止癢外,主要是通過外涂后蒸發水分降低皮膚溫度,以達到治療作用。所以,涂用洗劑的次數,每天必須達到3次以上,這樣才能使局部溫度不斷降低。在有毛發部位使用時可能和毛發粘在一起,因此不宜應用。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盡管洗劑類藥物瓶簽上注有“用前搖勻”,但仍有很多粗心的患者和年歲大、文化低的老年患者在使用時,只用上層清水外涂,這自然起不到治療作用。因此也提醒藥師或者醫生,在發出洗劑時一定不要忘記再次提醒患者“用前搖勻”。
醑劑
代表藥物有止癢醑劑、癬藥水等。所謂醑劑,其實就是是藥物溶解于不同濃度酒精中的制劑。這類藥物涂用后,由于酒精蒸發較快,再加上酒精制劑中含有止癢、脫皮的藥物,可達到治療作用。
不過醑劑有一定刺激性,所以面部、黏膜部位及嬰幼兒不宜應用,特別是癬藥水,由于有強烈的刺激、脫皮作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患者要根據癬的種類和部位合理選擇外用藥。
一般來說對發生在面部、兒童軀干、四肢的體癬,可選用3%克霉唑乳膏、1%益康唑乳膏、2%咪康唑乳膏(達克寧)或復方苯甲酸軟膏涂敷,一般于1周左右獲效,連續治療2~4周。
對成人軀干、四肢的體癬,可選用復方苯甲酸酒精、復方十一烯酸軟膏,或1%特比萘芬乳膏、1%聯苯芐唑乳膏涂敷,1日1~2次,連續1~2周。
手癬和足癬(腳氣)都是由于真菌感染手足皮膚所致的疾病。
浸漬糜爛型腳癬和水皰型腳癬外用藥可選硝酸益康唑噴霧劑、足光散、腳癬一次凈、特比奈芬氣霧劑等。
角化過度型腳癬可選用復方水楊酸溶液、土槿皮酊、孚琪、硝酸咪康唑乳膏等。
甲癬可選擇外用藥亮甲(復方聚維酮碘搽劑),同時配合口服藥物(如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片氟康唑、酮康唑等)治療。
頭癬由真菌感染頭皮或毛發所致,屬于比較頑固的真菌感染。
治療上以口服抗真菌藥物為主,同時配合局部治療。
外用抗真菌乳膏或軟膏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必亮)、聯苯芐唑凝膠(必伏)等,每天1~2次,同時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