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磷農藥是農田使用廣泛、用量較大的殺蟲劑。主要包括敵敵畏、對硫磷、甲拌磷、內吸磷、樂果、敵百蟲、馬拉硫磷等。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是指有機磷農藥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后造成的以神經系統損害為主的一系列傷害,臨床上主要包括急性中毒患者表現的膽堿能興奮或危象與其后的中間綜合征以及遲發性周圍神經病。
有機磷農藥根據毒性分為4類。
低毒類:馬拉硫磷、辛硫磷、碘硫磷和溴硫磷等。
中毒類:樂果、敵百蟲、倍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農和亞胺硫磷等。
高毒類:甲基對硫磷、甲胺磷、氧樂果、敵敵畏、磷胺、殺撲磷和亞砜磷等。
劇毒類:甲拌磷、內吸磷、對硫磷和特普等。
有機磷農藥種類很多,在基層醫院見到的有機磷農藥中毒,以甲拌磷、敵敵畏、氧樂果、甲胺磷、敵百蟲、辛硫磷和馬拉硫磷多見。中毒原因多以生活性中毒和使用中毒為主。
有機磷農藥進入人體后,肝臟內濃度最高,腎、肺、脾等次之,肌肉和腦部含量最少。有些有機磷農藥在人體內氧化后毒性大增,比如,對硫磷通過肝臟中的氧化酶系統氧化為對氧磷,毒性比前者強300倍;敵百蟲在肝內轉化為敵敵畏,毒性也會增強等。
有機磷農藥能抑制多種酶,對人畜主要抑制膽堿酯酶。膽堿酯酶是分解酶,被抑制后致使乙酰膽堿不能分解,造成大量乙酰膽堿積聚,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嚴重者常死于呼吸衰竭。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急性中毒、遲發性多發神經病和中間型綜合征。
中間型綜合征是指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后,突然出現瞼下垂、眼外展障礙、面癱和呼吸肌麻痹,引起通氣障礙性呼吸困難或衰竭,可導致死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重度中毒后24小時~96小時,可能與膽堿酯酶長期受抑制,影響神經肌肉接頭處突觸后功能有關,多發于甲胺磷、敵敵畏、樂果和久效磷這幾種農藥中毒。
遲發性多發神經病是指中毒患者癥狀消失兩三周后出現遲發性神經損害,表現為感覺、運動型多發性神經病變,主要累及肢體末端,可發生下肢癱瘓、四肢肌肉萎縮等。這種表現可能與神經靶酯酶的抑制有關,與膽堿酯酶無關。
急性中毒的表現有毒蕈堿樣中毒癥狀、煙堿樣癥狀、中樞神經系統癥狀。
毒蕈堿樣中毒癥狀又稱M樣癥狀,主要有流涎、出汗、瞳孔縮小、呼吸困難、雙肺有濕啰音等。
煙堿樣癥狀又稱N樣癥狀,主要有肌纖維顫動、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也可能出現呼吸衰竭或停止。
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有頭痛、煩躁、抽搐和昏迷,也可能出現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如果是皮膚接觸,可能有過敏性皮炎、水皰或剝脫性皮炎等;若濺入眼部,可能出現結膜出血和瞳孔縮小。
有機磷農藥中毒診斷并不難,根據有機磷農藥接觸史和臨床癥狀,結合膽堿酯酶活力大小測定,即可診斷此病。
根據有機磷農藥中毒程度可分為輕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
輕度中毒: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多汗、胸悶、視力模糊、無力、瞳孔縮小等癥狀,膽堿酯酶活力一般在50%~70%。
中度中毒:除輕度中毒癥狀外,還有肌纖維顫動、瞳孔明顯縮小、輕度呼吸困難、流涎、腹痛、步態蹣跚、意識清楚等癥狀,膽堿酯酶活力一般在30%~50%。
重度中毒:除輕度中毒和中度中毒癥狀外,還有昏迷、肺水腫、呼吸麻痹、腦水腫等癥狀,膽堿酯酶活力一般在30%以下。
有機磷農藥中毒治療第一要素是迅速清除體內外的毒物,如洗胃,導瀉,清洗皮膚、指甲、頭發等污染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對硫磷中毒忌用高錳酸鉀洗胃,敵百蟲中毒忌用碳酸氫鈉洗胃。
有機磷農藥中毒危及患者的第一“殺手”是呼吸衰竭,出現這種情況要用阿托品,不能用氨茶堿和嗎啡;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治療是搶救呼吸衰竭的必要手段;若出現心跳驟停,采取心肺復蘇搶救。
膽堿酯酶復活劑和阿托品是有機磷農藥中毒的特效解毒藥,用藥原則是要早期、足量、聯合和重復應用,并且選用合理給藥途徑及擇期停藥。膽堿酯酶復活劑主要有氯解磷定、碘解磷定和雙復磷,以前者為首選。氯解磷定可以靜脈滴注,也可肌肉注射。在臨床上,基層醫院很少應用氯解磷定。
碘解磷定也是很好的選擇,但要注意此藥的毒副作用。此類解毒劑對72小時后老化的膽堿酯酶無效。阿托品注射液應用時,要恰到好處,就是專業術語“阿托品化”,具體指征為瞳孔較前擴大、口干、皮膚干燥、心率90次~100次/分和肺濕啰音消失。阿托品對瞳孔和心率的作用有時也因人而異,阿托品用量不足,M樣癥狀、N樣癥狀加重;用量過多可導致阿托品中毒,如出現高熱、瞳孔明顯擴大、煩躁不安、抽搐、昏迷和尿潴留等癥狀,要考慮是否阿托品中毒了,要立即停用阿托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出合理的用藥方法。
鹽酸戊乙奎醚又稱長托寧,較阿托品作用強,不良反應少,對心率無明顯影響,也是很好的選擇,但首次要和解磷定合用。像復方制劑解磷注射液在臨床中也經常使用。除此之外,對癥處理預防并發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在基層醫院工作多年,仍堅信“清除毒物—穩定生命體征—保持電解質平衡—預防并發癥”是治愈患者的杠桿。隨著呼吸機和血液凈化儀器在臨床的應用,特別是呼吸機更讓從前無法搶救的患者有了搶救時機,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作者供職于沈丘縣人民醫院
統籌:梁如意 責編:朱曉娟 編校:徐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