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大陸移民,深切感受到我們對加拿大BC省醫療治療的了解遠遠不足,利用不夠,進而形成偏見和誤解。了解本地醫療衛生系統運行理念和機制,減少偏見和誤解,善用資源,我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
之前一期講到精神健康是華裔社區多年來了解不夠、重視也不足的一個領域。從這里開始,筆者會講述本地醫療衛生系統在精神健康各個領域的服務模式、資源配置,特別是怎樣為有需要的家人、朋友,找到這些資源和服務,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幫助。
從青少年情緒和精神健康講起。先看數據,來自加拿大精神健康協會(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和加拿大醫療信息中心(Canada Institute of Health Information)的數據顯示:
大多數青少年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部分也錯過了幫助治療的時機。
這就更加要求父母親朋多加留意,及時幫助。再說一下,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的情緒精神類疾病,就和骨折、胃炎、貧血一樣,是一類疾病的名稱。這種疾病的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一樣,不是“瘋子”、“不正常”、“有毛病”,只是被某種疾病困擾著。如果你的親人、朋友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或者你在路上,在車上遇到這類患者,就把他/她當成骨折、胃炎、貧血患者就好,平常心對待。實在要恨,請你恨這種病,不要恨這個人。
精神分裂癥首次發病年齡
這是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數據,精神分裂癥的首次確診發病年齡。可以看到20歲左右是發病的高峰期,藍色代表男性,紅色代表女性。
說到這里,可以看到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了。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精神健康,影響整個人生。
有一些精神類疾病是先天的,和發育相關的,比如自閉癥。這類情況家長要盡早了解,積極參與治療護理,但對疾病本身做不了太多。而大多數和情緒心理相關的疾病,比如抑郁、焦慮、各種人格障礙,家長有意無意之間,可以施加很大的影響。
關注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第一步: 家長!
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是老生常談了。各種攻略、雞湯,隨處可見。作為華裔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爬藤,把孩子培養成十項全能,我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孩子要做到,這些是流在華裔血液里的,不可能一夜之間無欲無求,變成佛系爸媽。
能夠對孩子適當要求、引導,又和孩子維持正面親密的親子關系,實在不易。在做虎媽虎爸的同時,爭取多加一根弦,有意識地關注孩子的心理精神狀況。注意觀察孩子,盡量有效溝通。在心理精神健康方面,給孩子減壓。在沒有專業醫生診斷之前,別輕易給孩子扣帽子。
往往越是聽話、懂事、令行禁止的孩子,TA們心里承受的壓力越大,反而更容易出現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
如果真的需要系統治療,甚至休學治療的時候,家長自己心里要擺平搞定,一定以孩子健康為重。“再堅持一下!”“你怎么那么脆弱!”“專心學習,別胡思亂想!”這些要求之下,可能會犧牲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筆者身邊遇到過幾例, 青少年時期在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下,沒能及時調整治療,落下終身精神疾病,實在可惜。
歸根到底,為人父母撫養子女,是一個滿懷愛意關注、逐漸得體推出的過程。這個過程里,讓我們關注孩子的情緒和精神健康。
一個技術問題,就是控制屏幕時間, 也就是孩子花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視這些電子產品上的時間。盯著屏幕,孩子的身體沒有運動,不夠疲勞,同時精神高度興奮刺激,造成不容易入睡,睡不著又看手機、玩游戲,惡性循環。孩子大多數時間和電子產品,虛擬世界打交道,對于社交能力、人格形成,也是負面影響。
我們說觀察孩子的情緒和精神狀況,要觀察些什么呢?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孩子的輕生厭世情緒,一旦發現,必須高度重視。
輕生厭世情緒,可能有以下這些表現:
注意最后一條。很多時候,情緒心理問題是表現在軀體上的。筆者熟識的一位心理咨詢師,經常引用“斷腸人在天涯”,心理情緒是會影響腸胃的。
說到這里,很多家長會說,我家孩子就是這樣,也沒什么呀。當然有這些狀況,不是一定有心理健康問題,但是要多加注意,不可輕視。這就是前邊說的,對于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家長要有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