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研究生一份求職簡歷火了,倒不是因為有多厲害的學術(shù)能力和多牛逼的實踐經(jīng)歷,而是因為簡歷中'豪華'的人脈關系。
在這份簡歷人脈關系這一頁上,清華研究生列出了很多自己認識的人,而且很貼心的為面試官分好了類。有學術(shù)界、產(chǎn)業(yè)界、金融界,還有政府部門,甚至每個'人脈'上還做好了注釋,進一步說明這個人是自己的朋友、同學或者是校友。
但很尷尬的是,被他展示到'人脈關系'上的人,卻表示對這位清華研究生并不是很熟,甚至想不起來他的名字,不知道為什么他會以這種方式展示。
看到這兒,我們就明白了,這會清華研究生'人脈'只不過是認識或者知道對方而已。
說到這,忽然想起,一檔求職類節(jié)目《非你莫屬》也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
有一位求職者大約24、 25歲,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就說自己的交際能力很強,認識很多業(yè)內(nèi)大牛,比如董明珠,俞敏洪等等。話音剛落,對面的BOSS團就提出了質(zhì)疑,主持人見狀,就讓他當場給董明珠打電話。
毫無疑問,電話那頭除了忙音,任何回應都沒有。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剛進入社會,特別熱衷于社交,進行人脈管理,以為認識很多人,前途就會無限光明,可惜,人脈并不等于你認識誰。
李嘉誠就曾經(jīng)給年輕人這樣一個忠告:
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yōu)秀的時候,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應多花點時間去讀書,提高專業(yè)技能,多見見你的客戶,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黃渤有一番話曾經(jīng)廣為流傳。
在黃渤不出名的時候,無論是跑場子唱歌,還是在劇組拍戲,遇到的都是冷言冷語,上當受騙了沒人管沒人問,沒地吃飯、沒地睡覺都無人搭理。而等他火了,情況似乎一切都變了,身邊圍繞的全是好人,'端茶倒水,知冷知熱'。
很多人把黃渤的經(jīng)歷解釋為'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但從社交和人脈來看,其實我們還可以這樣解讀,就是:人脈,并不等于誰認識你。
黃渤唱歌,包括早期拍戲的時候,酒吧老板、一起唱歌的人,劇組的導演,一起演戲的演員,場務或許很多人都認識一個叫做'黃渤'的人,但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需要別人仗義執(zhí)言的時候,卻無人問津。所以,真正的人脈,也并不等于有多少人知道你是誰,在對方眼里,很多時候我們充其量就是個人名。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著名演員阿諾·施瓦辛格曾經(jīng)做過加州州長。他任職期間,正好加州有一個新開的酒店,作為州長的施瓦辛格參加了開業(yè)儀式。
當時酒店老板指著院里施瓦辛格的雕塑對施瓦辛格本人說:'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來,這家酒店永遠有一間免費的房間等你'。
只不過,酒店老板打臉來得太快。
后來施瓦辛格不再做州長,他再次去酒店,卻告知再也沒有免費的房間提供他了。氣憤的施瓦辛格為了表達抗議,在他的雕塑下打地鋪睡覺。
其實施瓦希格真的沒有必要這么大動肝火,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還有四個字更能形容叫'人走茶涼'。遇到這種事情,我們都會氣憤、憤怒甚至為自己感到悲哀,但這只不過是成年人社交的潛規(guī)則,就如著名的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
'只有資源平等,才配談人脈。'
當施瓦辛格做州長的時候,他和酒店老板互為彼此的人脈,因為雙方都有'利'可圖。而施瓦辛格不再做州長了,這一平衡關系被打破,價值無法被交換,于是施瓦辛格被對方從'人脈'中刪除。
社會學家霍斯曼:
任何人際關系,其本質(zhì)是就是交換關系。
有人把社交分為了兩種,一是共情社交,另一種就是功利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