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火候對于一道成品菜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火候可以影響菜的整體口感,甚至還能影響菜的質量。
作為廚師,精準的掌握火候成了他們的必備技能。在學廚師的過程中,應該怎樣掌握好火候呢?
由于做飯菜肴的原料不同,加工成的形狀不同,制做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做飯需要的火候也不同。
青菜爆炒要用旺火急炒,骨質煲湯要用文火慢煨,如火候掌握不好,該用旺火炒的菜用文火炒了,則炒出來的菜就會揉成一團,湯汁溢出,營養損失。
要想區分這種火修可以根據火焰的高低、火的顏色以及輻射熱的強度。
1.旺火:火焰高而穩定,呈白黃色,煤氣呈淡藍色,光度明亮,熱氣逼人。一般用于快速烹制,如炸、炒、爆等。
2.中火:炎焰低而穩定,熱度較高,火色紅亮奪目。適用于蒸、煮、燴乖做飯方法。
3. 小火:火焰很低而搖晃,呈紅色,光度較暗,熱氣較大。一般用于煎、貼、攤等做飯方法。
4.文火:火焰細小而時有起落,呈青綠色,江度發暗,熱氣不大。一般用于燉、燜、煨、焐等做飯方法。
掌握火候是做飯的基本技術之一,具體來說就是:
質老形大的原料要用小火,時間要長;
質嫩形小的原料要用旺火,時間要短;
要求脆嫩的菜肴要用旺火,時間要短;
要求酥爛的菜肴要用小火,時間要長;
要求外焦里嫩的菜肴要用旺火,時間長短均可;
用水傳熱,菜肴要求軟、嫩、脆的,要用旺火,時間要短。
有蒸汽傳熱的,菜肴要求新鮮的,要用中火,時間長短均可;
采用炒、爆做飯方法的菜肴要用旺火,時間要短;
采用炸、燒做飯方法的菜肴,須用旺火,做飯時間要長。
采用燉、燜、煎、貼、攤、煨等做飯方法的菜肴,須有中小炎,做飯時間要長;
采用氽、燴、熬做飯方法的菜肴,須用旺火,做飯時間要短;
采用熘、烹等做飯方法的菜肴,須用中旺火,做飯時間長短均可。
下面舉幾個例子
1、小火烹調的菜肴
如清燉牛肉,是以小火燒煮的。烹制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塊,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雜質。這時牛肉的纖維是收縮階段,廚師要移中火,加入副料,燒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過小火燒煮,使牛肉收縮的纖維逐漸伸展。
當牛肉快熟時,廚師再放入調料燉煮至熟,這樣作出來的清燉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如果廚師用旺火燒煮,牛肉就會出現外形不整齊現象。
另外菜湯中還會有許多牛肉渣,造成肉湯渾濁,而且容易形成表面熟爛,里面仍然嚼不動。因此大塊原料的菜肴,廚師多用小火。
2、中火適用于炸制菜
凡是外面掛糊的原料,在下油鍋炸時,多使用中火下鍋,逐漸加油的方法,效果較好,因為炸制時廚師如果用旺火,原料會立即變焦,形成外焦里生。如果廚師用小火,原料下鍋后會出現脫糊現象。
有的菜如香酥雞,廚師則是采取旺火時將原料下鍋,炸出一層較硬的外殼,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
3、旺火適用于爆、炒、涮菜
旺火適用于爆、炒、涮的菜肴一般用旺火烹調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為主,如蔥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時,廚師必須沸入沸出,這樣涮出來的才會脆嫩。
原因在于旺火烹調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溫,纖維急劇收縮,使肉內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時就脆嫩。如果廚師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鍋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時收縮,就會將主料煮老。
再如蔥爆羊肉,看起來很簡單,但有的廚師作出來的蔥爆肉,不是出很多湯,就是向老嚼不動。
怎樣做才能烹好呢?首先是切肉要切好,廚師要用頂刀法將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燒熱。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燒至冒油煙,再下肉炒至變色,立即下蔥和調料燜炒片刻,見蔥變色立即出鍋。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則就會造成水多和嚼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