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單元板塊三境界,實施有效教學
[提要]
單元板塊教學是當前體現語文教學整體性,實現語文教學省時高效的一種積極探索。那么如何進行單元板塊教學,使之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即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而單元整組教學,從不知到知之,每一次組合的過程也仿佛經歷了三重境界。本文結合實例,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上好單元板塊三境界,實施有效教學:一是進入文本,單元導讀奠根基,二是跳出文本,豐富多彩為積累,三是回歸文本,本色語文顯精彩。
[關鍵詞]單元板塊 單元主題 有效教學 文本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教學進入我國并為大家所關注,則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后。人們開始更多地思考: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怎樣才能使教學更有效?
我們知道,人教版課標本教材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單元整組教學,它是一種板塊工程,是貫徹編者編寫意圖,貫徹新課標思想的一項教學實驗工程。單元板塊教學是當前體現語文教學整體性,實現語文教學省時高效的一種積極探索。那么如何進行單元板塊教學,使之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可以分三重境界來實施,即:進入文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跳出文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回歸文本,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三重境界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參禪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而單元板塊教學,從不知到知之,每一次組合的過程也仿佛經歷了三重境界。下面結合實際教學來談談。
一、進入文本,單元導讀奠根基
課本仍是教學的首要憑借,文本文本,教學之本。但是走進課堂,我們發現不少“新課堂”更多關注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創新,而忽略了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憑借——文本,有的課脫離文本,有的課甚至放棄文本,夾雜著一定程度的膚淺、浮躁。單元板塊教學的第一境界便是進入文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單元整組教學要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單元導讀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導讀課導得好,有實效性,單元教學就會得心應手,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上好單元導讀課,教師首先必須潛心會文,形成自己對單元主題、對單元內每一篇課文獨到的認識。其次是引導學生利用文本,走進主題,感知學習內容,明確學習重點(訓練項目),對整個單元有整體感知,達到學有目的。
一般來說,單元導課可以按下面的模式來進行:激情入境,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下面以人教版第八冊第四組課文來具體說明如何利用文本進行這三步的教學。
這組課文圍繞“戰爭與和平”這一專題,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外兩個小英雄的故事和兩篇以孩子的眼光關注國際局勢、表達對和平渴望的課文;并安排了與此相關的“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等語文實踐活動,還選編了“資料袋”、“閱讀鏈接”、“寬帶網”等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資料。教材的內容直面驚心動魄的戰爭年代,傾吐了孩子們對和平的呼喚。
1.激情入境。
(1)看第四組課文單元提示上的圖片和導讀,說說你發現了什么?(這一組課文講述的都是有關戰爭的內容。)
(2)人類自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那么戰爭給人類帶來了什么呢?同學們,我們來看三張照片,說說你分別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三張照片分別是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
(3)我們再來看一組照片,看了以后,你又想說什么? (分別是羅伯特?卡帕的《空襲警報》、英國攝影家塞西爾?皮頓的《愛琳?杜恩》、日本攝影記者澤田教一拍攝的《逃向安全》、戰地攝影記者黃功吾在越南戰爭中拍攝的一幅令人毛骨驚然的照片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的孩子。)
戰爭,一個多么殘酷的字眼!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只要有戰爭,就有無辜的受害者。戰爭是一個惡魔,他使多少孩子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童年的歡笑;他使多少無辜、無助的孩子的幼小生靈受到殘害。這個單元,讓我們一起走進戰火紛飛的那些年代,一起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
(教師精心設計導讀課的導入,引發學生情感參與,可使學生在兩周左右的時間里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良好狀態。此環節至關重要。)
2. 整體感知
(1) 運用多種形式閱讀《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四篇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2) 閱讀“資料袋”、“閱讀鏈接”、“寬帶網”,說說你從中又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式靈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單調、乏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從中了解到孩子們迫切想知道的信息,為閱讀推薦打下基礎。)
3.明確目標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要了解戰爭給孩子帶來的苦難,聆聽他們對和平的呼喚。為了全面地了解戰爭,我們還應該去讀更多的戰爭年代的故事,如楊靖宇、趙一曼、方志敏等英雄的故事,如《雞毛信》、《小兵張嘎》、《海娃》等故事,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更多的有關戰爭的資料,我們應該邊讀邊想:我們能為世界和平做點什么?最后,我們還要拿起筆,寫一寫《一張照片》中那個孩子的不幸,寫一寫我們對戰爭的理解。
(提前去搜集有關的資料,充實到預習當中,可以使預習收效更多,課堂教學中學生學起來就會更有積極性,知識掌握的會更全更好。)
有效教學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單說葉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借助一些技巧讓學生聽明白,聽清楚。而上述充分利用文本的單元導讀課導趣、導學、導讀、導行,為后面的有效學習起到了一個奠基的作用。
二、跳出文本,豐富多彩為積累
如果把新課改下的單元學習比作一個圓,那么,單元導讀課的成功教學僅僅是畫了一個漂亮的圓心,這個圓心很小很小。我們還必須通過圓心畫無數條直線才能組合成一個圓,線條越多越豐富,圓就越立體,而要畫這無數條線,就必須跳出文本,到生活中來畫。因為語文是母語課程,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也離不開生活。置身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放眼望去,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時事科技,日常生活,重大事件------真是眼花繚亂啊!
這就是單元板塊的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然,這一板塊的學習必須圍繞圓心,也就是單元主題來進行。
1.跳出教材,廣泛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不是語文教學惟一的憑借。如今,所有的老師都知道這個理兒。學習語文“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只有經過課外閱讀的語文才能變得豐盈起來。
每一個單元的教學,我們都可以掀起一個課外閱讀高潮。例如學習人教版第七冊第五組課文 (單元主題是“我國的世界遺產”)時,孩子們建立了“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專用資料袋,其中的資料有的是從書上找來的,如《世界文化遺產》,有的是從網上找來的,有的是從旅游圖上找來的,有的是從導游圖冊上找來的……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孩子們閱讀的資料范圍更是廣泛,有故宮、布達拉宮、九寨溝、樂山大佛、黃山、天壇、龍門石窟、廬山、麗江古城..... 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1處文化遺產、4處自然遺產、4處自然文化遺產幾乎都涉及到了。又如第七冊第三組的單元主題是“中外童話”,學習這個單元時的兩個星期,班里又掀起了一個童話熱浪,孩子們閱讀了許許多多的中外童話故事,他們走進了奇妙的童話世界,了解了童話的內容,品味了童話的語言,體會了童話的特點,感受了童話的魅力。
如此大量的課外閱讀,語文自然也就變得豐盈起來了。
1. 跳出語文,多科合作
我們知道,各門學科有其獨立的知識特點與知識體系,但不少學科之間也會有交融的地方,特別是語文學科,天文、地理、歷史、時事、科技各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涉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學科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單元主題的特點,和其他學科的老師合作,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如人教版第七冊第二組的單元主題是“觀察與發現”,我們可以和常識老師合作,提前一個星期讓常識老師教孩子們“泡豆子”等實驗,讓常識老師帶孩子去校園內認識各種樹和花,知道它們的一些特點,這樣更有利于孩子們去觀察事物,發現其中的奧秘。又如第五冊第五組單元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其中有《趙州橋》一課,為了體會趙州橋的設計巧妙,我們可以和美術老師合作,讓孩子們賞橋,畫橋,了解各種各樣的橋的特點。
多學科合作學語文,讓語文變得更豐滿起來。
3.跳出課堂,參與實踐
孩子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在實踐中學習,因為,有些知識要放手讓學生到室外去自己實踐,自己學習。例如“我國的世界遺產”這個單元,我們可以讓學生去搜集相關的圖片畫作、詩詞楹聯等,不斷感受我國的“世界遺產”的魅力。又如第六冊第二組的單元主題是“愛護周圍環境”,在這個單元的學習時,孩子們去步行街進行了“環境衛生小調查”,他們調查了店主、居民、游客、環衛工人,知道了南潯在大部分的游客心中是美麗的,潔凈的,不愧曾被稱之為“萬人無蠅大鎮”;知道了環衛工人為這整潔的環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知道了環境衛生的整潔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知道了政府部門也采取了很多積極的措施……
又如第八冊“戰爭與和平”這一專題學習時,組織孩子們觀看了《黃繼光》、《雞毛信》、《鐵道游擊隊》等幾部電影,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了英雄,認識了戰爭,也知道了戰爭的殘酷。
此外,在單元學習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辦手抄報,可以舉行演講比賽等等實踐活動。
有人這樣說過:語文猶如大海,入之愈深,受到的支持力越大;擁之愈切,得到的滿足感越強。如果我們只局限于課堂,只看重于書本,我們的視野怎么開闊,學生的頭腦如何武裝?同樣,如果經過圓心的線條極少,哪又怎能組合成一個完美的圓呢?
正因為如此,在第二境界中,我們應該調動一切因素讓孩子們圍繞專題去開展各種課外讀書活動、實踐活動。在這些一系列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情感、知識、能力都在不斷地累積著、增長著。只有有了這種累積才能有回歸文本的底氣。
三、回歸文本,本色語文顯精彩。
經過圓心的無數線條的隨意組合還不是一個圓,這些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的線條要成為圓的一部分,還必須以圓心為軸,取適當半徑畫一條線,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圓。同樣,在第二重境界中,學生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的對單元主題的感受是粗糙的,雜亂無章的,如霧里看花。因此,必須再次進入文本,利用文本,在課堂教學中畫出圓的周長,將多余的、無用的圈在圓外,這也就進入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語文學習,說到底就是閱讀與寫作兩個方面,因此,我也從這兩個方面來敘述。
1. 閱讀
學生有了對文本相關材料的大量積淀與相關主題的情感積蓄,再回到教材中,回到每一篇課文中,他們的感受也就會更深刻,視角也就更廣闊。
例如第八冊“戰爭與和平”這一專題,學生通過查資料,看課外書,看電影,看新聞,調查訪問等,對戰爭有了大量的感性的認識。教學《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兩篇課文時,抓住課文中的詞句,細細品味,更能讀懂兩位小英雄的機智勇敢,讀懂敵人的殘暴與兇狠;更能讀懂兩位小英雄對祖國的愛是他們機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所在。同樣,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兩課時,由于孩子們有了對戰爭的認識,更能從課外的字里行間體會到孩子們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更能產生心靈的共鳴與震憾。
在這一境界中,每一課的教學都要充分用好文本。要注意的是語文課既不是資料的呈現課,也不是故事課,而應該是用好教材,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扎實語言;應該是以文本為本,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教會學生讀書;應該是從語文的角度聯系生活,在潛心會文的基礎上運用語文的規律,拓展思路、發展思維,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正如賈志敏老師說:“語文就是教會學生說話、寫字、寫文章;語文課要像語文課、要是語文課,要學語習文;語文課要履行八字憲法‘字詞句篇,聽說讀寫’ ;語文課要姓‘語’,不姓‘鬧’,不姓‘唱’,不姓‘社(會)’”。
2.習作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語文的目的還是用語文。周一貫老師說:“語文課就是‘學文學語’,就是要‘培養兒童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席話,道出了語文課的真諦。因此,學生通過單元主題學習后積累的各種知識,各種感受,最后都可以通過寫作來表達,來傾吐,來展現。
例如第八冊第二組課文的主題是“以誠待人”,通過單元學習后,可以讓孩子們寫寫自己對誠信,對尊嚴的認識。孩子們寫下了這樣的話:
“誠信好比花的芬芳,失去了芬芳,鮮花就不再美麗。”(沈淅陽)
“尊嚴好比人的衣服,沒了尊嚴,人就得光著膀子出門。”(姚子楊)
“尊嚴,是一顆不肯下跪的心,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氣概,是一輪照亮人生的明月,是一條通往成功的虹橋。
失去尊嚴,就像春天沒有鮮花, 就像夏天缺少雨水,就像秋天收獲不到希望,就像冬天失去陽光。
有了尊嚴,人才能像人一樣活著。”(沈旌馳)
“誠信是根,有了誠信,人生才能枝繁葉茂。尊嚴是調色盤,有了尊嚴,人生才有色彩。”(吳思齊)
再如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單元后,孩子們紛紛拿起筆,寫出了對戰爭的憎恨,寫出了自己對和平的呼喚。
有效教學是追求“理想的教學”:學生學有所獲,力求高效地最大限度的收獲(實施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追求當“理想的教師”:付出有回報,不做無效勞動,避免微效勞動(做能實施有效教學的教師)。我們的單元主題教學從文本出發,然后跳出文本,最后再回歸文本。經過這樣的三重境界,每一個單元的主題都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深深的印記,而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有效教學嗎?
[主要參考文獻]:
1.《我的語文人生》 張化萬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教育碎思》 鄭金洲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3.《王崧舟思想與經典課堂》王崧舟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4.《MS-EEPO新基本功》 孟照彬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