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宋朝十八帝 之 宋仁宗: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
八、宋仁宗之仁
(二)體恤宮女、御廚
“于細微處見精神”。要知道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性情,往往需要從細節、小事上觀察,因為一個人做大事,鑒于產生的后果、影響也大,常常會抑制念頭、控制情緒,盡量壓制本性,而在處理小事、細節上,則會少了顧忌,隨性而為,充分顯露出真實的內心、本有的性情。
宋仁宗之“仁”,在對待后宮“身邊工作人員”、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就有很多顯現。
有一年春天,宋仁宗到皇宮“后苑”即御花園散步,走的時間長了,一邊走一邊幾次回頭,像是在找什么東西,身邊跟隨的宦官、宮女都琢磨不出宋仁宗想干什么。
游園結束,宋仁宗回到寢宮,著急麻慌地對宮女說:“太渴了,快拿熱水來!”
宮女說:“官家何不在后苑的時候就要,搞得渴這么長時間?”
宋仁宗說:“我在后苑幾次回頭,都沒有看見伺候熱水的人,如果當時要熱水,就得有人被治罪,所以就忍著回來了。”
有一次,宋仁宗吃飯,忽然嚼到一粒砂子,硌了牙,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把砂子含在嘴里,對身邊的宮女說:“一定不要跟別人說啊!御廚挑米不干凈,朕吃了硌牙,御廚就是死罪呀!”
宋朝的后宮,共有皇帝的皇后嬪妃、女官、宦官三個系統,各有所統,也各有職階,有升有降。這里除去宦官系統不論,對宋朝后宮的后妃、女官系統做一詳細解說,因為宋仁宗的“嬪御”即嬪妃、女官,曾因“久不遷”,很長時間沒有升職,鬧出過一段笑話。
宋朝后宮的后妃系統,第一位的當然是皇后。皇后是皇帝的正妻,號稱皇帝的“敵體”,與皇帝地位相等、無上下尊卑之分,還是管理后宮的“第一責任人”,擁有管理后宮人員、事務的最高權力;
皇后之下,為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又有“宸妃”,為宋仁宗母親李氏去世后贈封,不常設),官階正一品;
妃之下為“嬪”,共16名,稱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嬪之下為“婕妤”,共9名,正三品;
婕妤”之下為“美人”,共9名,正四品;
“美人”之下為“才人”,共9名,正五品;
“才人”之下為“貴人”(亦稱“郡君”,南宋稱“郡夫人”),為入宮女性的初級封號,無品;
初入宮的宮女稱“侍兒”“祇侯人”(宋徽宗朝稱“紅霞帔”“紫霞帔”),升“貴人”后如有機會,可依次遞升。
宋朝后宮的“女官”系統,為“尚書內省”,長官為“司宮令”,官階正四品;
尚書內省下設“六尚”“宮正”,“六尚”“宮正”的官員為“尚書”和“宮正”,正五品;
“六尚”下轄“二十四司”,“二十四司”的女性官員為“典”“掌”,“典”官階正七品,“掌”官階正八品,工作人員為“女史”;
“宮正”為單獨部門,下轄“司正司”,“司正司”女性官員為“司正”,官階正七品,工作人員為“女史”。
“六尚”的第一“尚”為“尚宮”,掌導引皇后,下轄司記、司言、司簿、司幃4“司”,仍總知“其他”五“尚”須物出納等事,其中:
司記,掌在內諸司文書入出目錄,為記審迄,付行監印等事,官員為典記、掌記;
司言,掌宣傳啟奏事,官員為典言、掌言;
司簿,掌宮人名簿、廩賜等事,官員為典簿、掌簿;
司闈,掌宮闈管齊之事,官員為典闈、掌闈。
第二“尚”為“尚儀”,掌禮儀、起居,下轄司籍、司樂、司賓、司贊4“司”,其中:
司籍,掌經籍、教學、紙筆幾案之類,官員為典籍、掌籍;
司樂,掌音集之事,官員為典樂、掌樂;
司賓,掌賓客參見,朝會引導之事,官員為典賓、掌賓;
司贊,掌禮儀班序、設版贊拜之事,官員為典贊、掌贊。
第三“尚”為“尚服”,掌司寶、司衣、司飾、司仗之事,下轄司寶、司衣、司飾、司仗4“司”,其中:
司寶,掌珍寶、符契、圖籍之事,官員為典寶、掌寶;
司衣,掌御衣服、首飾之事,官員為典衣、掌衣;
司飾,掌膏沐、巾櫛、服玩之事,官員為典飾、掌飾;
司仗,掌仗衛、兵器之事,官員為典仗、掌仗;
第四“尚”為“尚食”,掌知御膳,進食先嘗,下轄司膳、司醖、司藥、司饎4“司”,其中:
司膳,掌膳羞、器皿之事,官員為典膳、掌膳;
司醖,掌酒醖之事,官員為典醖、掌醖;
司藥,掌醫藥之事,官員為典藥、掌藥;
司饎,掌宮人食及柴炭之事,官員為典饎、掌饎;
第五“尚”為“尚寢”,管司設、司輿、司苑、司燈事,下轄司設、司輿、司苑、司燈4“司”,其中:
司設,掌帷帳、床褥、枕席、灑掃、鋪設之事,官員為典設、掌設;
司輿,掌輿、傘、扇、羽儀之事,官員為典輿、掌輿;
司苑,掌圍苑種植蔬果之事,官員為典苑、掌苑;
司燈,掌燈油火燭之事,官員為典燈、掌燈;
第六“尚”為“尚功”,掌女工,下轄司制、司珍、司彩、司計4“司”,其中:
司制,掌裁縫衣裳纂組之事,官員為典制、掌制;
司珍,掌金玉、珠寶、財貨之事,官員為典珍、掌珍;
司彩,掌錦文、縑彩、絲枲之事,官員為典彩、掌彩;
司計,掌支度衣服、飲食、柴炭、雜物之事,官員為典計、掌計。
宮正,掌總知宮內格式、糾正推罰之事,下轄“司正司”,掌同宮正,官員為典正。
當然,如果女官得到皇帝的“臨幸”,也可以轉為嬪妃。
宋仁宗登極后,至在位晚期的至和、嘉祐年間(1054-1056),一些“嬪御”多年未晉升,向宋仁宗請求升職,宋仁宗說沒有先例,恐怕外朝“不肯行”。
有妃嬪說道:“圣人出口為敕,批出誰敢違?”
宋仁宗聽后笑了:“你們不信,我就寫一道敕命給你們試試。”
敕書發出,“政府”即國家最高行政機構“中書門下省”果然回奏,沒有為這些嬪妃升職的規定,不能執行,事情也就沒了結果。
但有些“嬪御”不死心,后來又請求宋仁宗“降御筆”,寫“敕命”給她們升職。
宋仁宗不厭其煩,拿過宮中所用的彩色紙箋,寫上“某官某氏特轉某官”,讓她們拿走。
“嬪御”“喜謝而退”。
然而,到了發放俸祿的日子,當眾“嬪御”拿著宋仁宗的“敕命”要求增加俸祿,有關部門卻“不敢遵用”,將宋仁宗寫的條子全部退回。
眾“嬪御”掃興而回,找宋仁宗“投訴”,而且當著宋仁宗的面,把宋仁宗手寫的“敕命”撕毀,抱怨說:“元來使不得!”原來圣上寫的這玩意沒用!
宋仁宗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打發走了這些常年在身邊伺候自己的親近女性。
而且,其后,宋仁宗因“性寬仁,宗戚近幸有求內降者,或不能違”,有時切不開情面,不得不寫條子要求中書門下省給這些人升官,竟悄悄給宰相打招呼:
如果朕所下手詔有破壞法制的事,卿等不必遵行,退回即可。
參考資料:《宋史·仁宗本紀》《卷一六三·職官志三·吏部·司封郎中》,《宋大詔令集·卷二一·改定尚書內省職掌御筆》,宋·程頤程顥《二程外書·傳聞雜記》,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周煇《清波雜志》,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三》,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卷四之一、之二、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