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Character card
2005年,張金鑒攝于巴黎埃菲爾鐵塔前。
張金鑒,1929年生,福建莆田人。系中國美協會員,教授。早年就讀于上海私立美專、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西畫,195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四年制美術學系。國畫得恩師傅抱石親授,并承傅氏水墨畫風。長期從事美術教學、創作和研究工作,1992年退休于福州教育學院。自1994年起,應邀出訪17個國家和地區,部分參展作品榮獲國際獎項。2009年獲中國文聯頒發的“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60周年”榮譽證書和紀念章;2011年,聯合國授予他“世界和平文化使者”榮譽稱號,頒發獎牌和榮譽證書。
今年8月底,“藝為人民——高齡畫家張金鑒畫作暨明末迄今歷代書畫藏品展”在福州畫院舉辦。這次展覽歷時3天,展出張金鑒不同時期的200余幅畫作,以及他個人收藏的60余件古字畫真跡,藏品包括明末的張復,清朝的黃慎、吳歷、馬元欽,民國的王震、郭梁、吳適,現代的楊建侯、董壽平、艾中信、蔣兆和等名家字畫。
年過九旬的張金鑒在現場顯得精神矍鑠,與新朋故友暢聊藝術創作時,仍然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據了解,以往也有書畫家在福州畫院展出私家珍藏,但字畫收藏數量如此眾多、內容如此豐富、年代如此久遠的尚屬首次。
中國國家圖書館對張金鑒捐贈的《歲月印記:張金鑒繪畫作品選》出具的捐贈證書。
在福建畫壇,提起張金鑒,熟悉的人就會馬上想到三個關鍵詞:體壇健兒、丹青妙手、速寫大師,是極為特別的一位畫家。60多年前,他曾四次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甚至進入第16屆奧運會國內選拔賽,二次打破撐桿跳高華東地區紀錄。張金鑒說,他平生有兩大興趣,一是體育,二是圖畫,“每個藝術家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我,不要留下遺憾”。有人說,他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和長期堅持競技鍛煉分不開。
《歲月印記·張金鑒繪畫作品選》
2009年,正值新中國六十華誕,中國文聯出版社推出《歲月印記·張金鑒繪畫作品選》,厚厚的書里全面收錄了張金鑒六十年來的畫作,涉及素描、漫畫、版畫、油畫、水彩、國畫、人物和速寫等,且筆墨緊隨時代,后期更探索國畫新內涵,融入異國風情,展現其對藝術創作的孜孜追求和開放心態。
1994年,張金鑒參加藝術交流大會,同美英當事人合影。
張金鑒從小生長在有“體育之鄉”美名的莆田,從小學起,就喜歡體育和繪畫。9歲時,他上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拿起毛筆,仿國畫《單刀赴會》,馬背上的關云長手捋長須,頗具英武神采。
1948年,高中畢業前夕,張金鑒獲得全縣田徑運動會“十項全能”冠軍,還代表莆田參加全省比賽。
《愛丁堡王子大街印象》(1996年)
1949年10月,張金鑒被南京大學美術學系錄取為四年制的二年級插班生。此前,他曾就讀于上海美專、杭州藝專,學習了一年西洋畫。在南京大學,張金鑒成為風云人物,也與國畫大家傅抱石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
當年的課程安排,張金鑒至今還有印象。大體是:每周上午為技能課,如素描、水彩、油畫創作(含國畫等);下午為知識課,如政治、文史、構圖、解剖、色彩、透視等;晚間為自習,系主任黃顯之親自督導,人體速寫教室開放,讀書作畫,自己掌握。傅抱石上的是中國美術史課,開設于下午。
《大海揚帆》(2005年)
“傅抱石擅長的是寫意山水和古裝人物,但在當時并未安排他講授這些,他只能將自己的擅長用于課外指導個別同學?!睆埥痂b回憶,暑假時,傅抱石曾經借他30多幅山水課徒稿臨摹,只可惜臨摹完畢都如數歸還,沒有向傅抱石討要一張以作留念,如今想來萬分遺憾。
1950年,作為美術系的唯一選手,張金鑒為南京大學奪得全市運動會撐桿跳高、110米跨欄和標槍的三項冠軍。傅抱石聞之感到很欣慰,對他鐘愛有加。傅抱石諄諄教導他:“寫意畫用筆要靈活迅速,這和你體育運動奪標一樣,臨場要大膽,要有一股激情沖動才能取勝?!?/p>
《古埃及太陽船游弋尼羅河》(2011年)
1962年,大學畢業后10年,張金鑒因公出差至南京,還與傅抱石有過短暫會晤,沒想到這竟是兩人最后一次見面。3年多后,傅抱石便離開了人世。張金鑒說,傅抱石一生都極為珍惜時間。有一次,師生談興正濃,師傅突然話鋒一轉,感慨道:“時間過得真快,昨天我白白吃了一天的飯。”言下之意,昨天沒有完成應該做的事情,浪費了一天時間。
《寒山勁松》(2004年)
2004年,在傅抱石誕辰100周年之際,張金鑒提筆撰文《回憶恩師傅抱石》15篇,并附上圖片,先后發表在《現代書畫家報》《美術報》《湄州日報》《壹號畫報》等刊物,提供了研究傅抱石藝術的許多鮮為人知的一手資料。2016年,兩位年輕人熱心幫助,這些圖文資料在福州重新集結成冊,方便藝友交流。
2004年,張金鑒在傅抱石紀念館。
受傅抱石影響,勤奮的張金鑒在藝術生涯中碩果累累。他有一個“兩萬速寫富翁”的雅號,擁有至少兩萬張各個時期的速寫。
在家中的客廳,張金鑒特地帶著記者看了一大摞存放在箱子里的速寫手稿。這些作品最大的40厘米×55厘米,最小的8厘米×10厘米,經過遴選裝訂成130冊,疊起來比他的個子還高。
《深山古剎》(1996年)
“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遍L期以來,張金鑒勤于觀察各種環境中的人物,善于在短時間內抓住人物的神態和特征,并付諸筆端,往往惟妙惟肖、生動傳神。
1994年,他應邀出席了在英國愛丁堡召開的第21屆國際藝術交流大會,并展出著作和畫作,參觀了倫敦、牛津等7座城市的藝術館、博物館和當地著名高等學府。在一場雞尾酒會上,張金鑒為來自美國的藝術家戴爾·波茲曼夫婦即興速寫,兩位國際友人看了直翹大拇指,稱贊他技藝高超,并欣然合影留念。張金鑒十分珍惜這張照片和畫作,“每次看到都回想起這兩位藝術家不俗的談吐”,后被印在《歲月印記·張金鑒繪畫作品選》一書的封底。
《儷影》(2005年)
那次出訪,英國多姿多彩的城市建筑和秀美寧靜的村落,給張金鑒留下深刻印象?;貒?,他根據現場素描圖稿,以中國畫的筆墨風格,并適當吸收西畫技法,創作出《古城愛丁堡印象》《蘇格蘭風笛手》《大英博物館里的蠟像》等一批水墨畫,因取材和表現手法獨樹一幟,在海內外媒體上刊發傳播,引起眾多圈內外人士的關注。
《蘇格蘭風笛手》(1994年)
二十多年來,張金鑒的足跡遍及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除了異國風情水墨畫,他還不知疲倦地創作了大量的速寫和水墨畫肖像作品。每到一個地方,別人忙于欣賞風景、拍照留影、購買紀念品,他則拿出隨身攜帶的紙筆,為身邊的當地人畫像。甚至在飛機、大巴上,他也沒有停下畫筆,在旅途中就為“老外”畫像不下300幅。
《良宵》(1976年)
在他畫筆下,有當地官員、藝術家,也有街頭平民百姓、同個航班上的旅客,而且每張畫像都備注著該人物的職業,有的還詳細記錄了交往的過程,可謂“畫筆為媒,傳播友誼”。比如,有一年冬天,他在維也納開往慕尼黑的班車休息期間,下車速寫路旁的基建工地,一位從挖土機上下來的工人,朝他直奔過來,然后面孔嚴肅、一聲不吭地站在后面注視著他的畫。“我還以為他不讓我畫呢,后來上車后當地司機告訴我,此人是個啞巴,但很喜歡畫畫,原來是一場美麗的誤會?!睆埥痂b笑著說。
《閩臺歷代國畫鑒賞》
2013年,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美術報》以特刊的形式,推出張金鑒國際藝術活動剪影及異國風情眾生相畫選(百圖),每張圖片尺寸都是70厘米×46厘米,并附上或長或短的文字說明。沒多久,張金鑒就接到全國各地雪片般的藝術愛好者來信,有要求登門拜師的,有詢問養生之道的,有提議開辦藝術函授班的,還有愿出資收藏的,不一而足,但顯見人們對作品乃至作者的喜愛。
《紐約夜色》(2007年)
眼下,張金鑒正為明年準備出版的《八閩書畫篆刻家友誼速寫》做最后的審稿。據介紹,這部速寫共收錄了150多位閩籍書畫篆刻家的肖像,按照姓氏筆畫進行排序,創作時間橫跨60多年,有部分人物早已去世。張金鑒說,這部畫選出版,在全國或許都是罕見的,因為一般人很難收藏著半個多世紀的所有速寫手稿,而他的初衷在于一份“化古來‘文人(書畫篆刻家)相輕’為‘文人(書畫篆刻家)相親’”的情懷。
2005年,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展覽廳留影。
科班出身的張金鑒,作品中自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大學期間,他就利用課余時間創作了多幅時事漫畫、版畫,發表在《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時事畫刊》等報刊上,如《大家檢舉特務逃不了》《翻身農民踴躍繳公糧》《一封寄給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信》等,展露藝術才華。
《熱帶風光佛廟輝煌》(1995年)
大學畢業后,張金鑒被分配到福州第三中學任體育、美術教師兼班主任、輔導員和工會小組長。執教五年,他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了不少體育運動幼苗,考入體育院校。后來,他先后調任《福州日報》社美術編輯、福州教育學院美術科教研組副組長,直到退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的國畫作品《山水》《木橋》先后入選“全國青年美展”和“華東地區國畫展覽”。他還奉命進京,為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創作巨幅人物畫《風展紅旗如畫》。
《掃地僧》(1995年)
改革開放初期,他創作了一幅人物畫《活》,通過一位打扮入時的婦女手拎活魚走出市場喜悅的形象,反映了改革開放后人們思路活,經濟活,各項社會事業都活起來了。
《活》(1994年)
在《歲月印記·張金鑒繪畫作品選》的序言里,軍旅畫家張森洲認為,看過這本畫冊的人,特別是同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都會立即回憶起建國初期的歡欣歲月,回憶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火熱生活,回憶起特殊年代的風風雨雨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
1981年,張金鑒在黃山與劉海粟合影。
“60年來,張先生用他手中的畫筆,真實而不間斷地反映了新中國各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無疑為新中國的歷史作了一個直觀而形象的注腳,實在是做了一件功在當代、利澤千秋的大好事?!?0年前,張森洲如是寫道。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張金鑒還特別醉心于學術層面的研究工作。他所著的《中國畫的題畫藝術》,得到上海美專首任校長劉海粟的充分肯定并親筆題寫書名,多次再版,成為一冊受畫壇推崇的工具書,還被中國教育電視臺攝制為科教片?!瓣P于中國畫的未來走勢,我曾做過多種設想,總是充滿信心?!睆埥痂b認為,只要繼承本門族的繪畫特色和題畫藝術,中國畫就能永遠自立于世界繪畫藝術之林,“因為中國畫的題畫藝術,是區別西洋繪畫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畫的題畫藝術》增補本
此外,他還潛心研究閩臺歷代美術史。自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他用近20年時間,將自己收藏和征集來的閩臺歷代畫家作品逐一撰文評鑒,形成一部圖文并茂、富有地域特色的國畫鑒賞專著。全書自北宋閩籍畫僧惠崇開始,直至現代臺籍畫家林之助,除缺少元代畫家及其作品外,均按歷代年份順序排列,入編畫家達90人。其中不少畫作來自私人收藏,甚至是孤本,世人難得一見,也為中國美術史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
1956年,張金鑒(后排正中)參加全國運動會。
步入晚年,張金鑒掀起創作高潮,年近九旬依然雄心勃發、筆耕不輟。2011年,他以83歲高齡受邀出訪埃及,這期間他不但展出畫作,和埃及的藝術家進行交流,還大膽探訪古埃及金字塔等歷史古跡,甚至和年輕人一樣爬上高高的沙丘,欣賞大漠風光。
就像范迪安致信張金鑒所說的,“先生放筆率意,造型和筆墨均有年輕人般的舒放,正與謹嚴的文風形成對比,從中可見先生的心態十分的好?!睆埥痂b雖已年過九旬,但他仍不斷地與時間賽跑,希望為中國傳統書畫文化再盡一份力量。
《眾生相百圖》
《蘇格蘭博物館中的銀匠蠟像》(1994年)
代表作品
出版《中國畫的題畫藝術》《閩臺歷代國畫鑒賞》《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系列·張金鑒專輯》《胡于旺古今名家書畫過眼圖選》《歲月印記·張金鑒繪畫作品選》等專著和個人作品集;2013至2014年,《美術報》陸續推出中國畫異國風情《眾生相·百圖》、《藝貴獨創與眾不同——高齡畫家張金鑒訪談錄》、神州大地速寫創作《老外在中國》和《兩萬速寫富翁張金鑒年段作品選刊》等12版;2015年11月,《美術報》刊登組畫《世界和平——五洲大地眾生相》。
各方評說
蔣兆和(著名藝術家)
1982年,蔣兆和為張金鑒國畫《雄雞·五德圖》題詞:“金鑒畫家寫此用筆流暢,頗有生趣?!?/p>
胡一川(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原廣州美術學院院長)
1991年,廣東、福建兩省美協在廣州合辦“張金鑒國畫展”。胡一川為畫展提名并出席開幕式,評說張金鑒的畫作:“你走的路子是對的,畫面給人有激情生動的感受,我贊成適當吸取西洋畫技法,挖掘潛力,不斷創新?!蓖瑫r題詞:“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勉勵。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1999年,范迪安在收到張金鑒贈書《閩臺歷代國畫鑒賞》后復函稱,您將作品賞析與人物介紹結合一體,使讀者在審美情境中得到歷史知識,這種寫法也很有特色,這是因為您是畫家,多有創作心得所致……而今要尋得甘于寂寞和清淡生活而下大力氣做學術文章者,已十分困難。先生以高齡在學術上鍥而不舍,實實在在,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等晚輩學習!
惠藍(上海國畫院美術學博士)
2003年,在其署名文章中說:“張金鑒的求學過程,工作閱歷和晚年的創作高潮,有一種特殊的歷史典型性,仿佛是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一大批美術工作者的一個經典縮影?!虼耍淖髌分谐尸F出更多的時代烙印。”
張森洲(軍旅畫家)
張金鑒先生從登上飛往美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他那不知疲倦的藝術活動。在短短的半個月內,畫了300多幅鋼筆速寫,除風景外,他更注意畫人交情。從洛杉磯到華盛頓,從華盛頓到費城,再從費城到紐約,一路上,無論是會見美國朋友還是參觀游覽,他都會抓住一切機會進行速寫。他寫景寫人神情專注,物我兩忘。他運用傳統國畫單線勾勒技法和敏銳的觀察力,在瞬間把握住對象的特征,下筆立就,形神兼備,很得被畫的人喜愛,在照相術普及的今日,攝影不足奇,畫像就顯得難得可貴。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