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良好的家庭書架上都會有的一套書
您的孩子也在讀嗎?
一套給孩子(8~18歲)精選 的世界名著
二戰后,世界上就剩下了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這兩個國家在全球展開爭霸,一直到蘇聯最后解體。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方對立。為了拉攏盟友,明里暗里使了不少手段。接下來這組畫報,美色、英雄主義、想象力,就可以窺見一斑。
冷戰是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斗爭。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1955年5月14日,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1991年華約解散,之后蘇聯也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結束。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大規模戰爭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以上是美國人眼中的自己,現在來看看美國人眼中的蘇軍。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上臺后,鑒于英國在蘇伊士運河事件中的失敗、蘇聯插手這個地區填補真空,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同蘇聯爭奪第三世界。而軍事上,則用大規模報復戰略,在東亞簽訂一系列軍事條約,并于1954年7月直接投入對印度支那的軍事干涉。
蘇聯從50年代后期開始,赫魯曉夫改變了對美積極防御方針,緩和冷戰以來僵硬的美蘇關系,希望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在馬里蘭州的總統療養地戴維營,與艾森豪威爾舉行會談。戴維營會談是蘇聯推行蘇美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行動,美國實際上承認了蘇美同是超級大國的事實。
如果說冷戰時期的美國,在宣傳上,也得不斷黑別人,那么二戰時期的美國就屬于放飛自我了。1962年,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企圖在古巴建立導彈發射場,被美國U-2偵察機發現。美國總統肯尼迪下令對古巴軍事封鎖,全球美軍做好戰斗準備,蘇聯被迫撤走導彈。這一事件,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而在這一階段,在與美國爭霸的同時,蘇聯也企圖控制中國,造成中蘇關系的惡化。
到了70年代,蘇聯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國爭霸,兩國才真正擺開爭奪霸權的陣勢。整個70年代,蘇聯處于戰略攻勢,對美造成很大壓力。美國居守勢,以穩住戰略陣腳為主,并且守中也有攻。70年代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非常明顯,這十年的美蘇關系經歷了表面上的緩和,爾后便是最緊張和最激烈的對抗。美國在這十年里經過調整戰略,甩掉了越南戰爭的包袱。恰恰相反的是,蘇聯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靶子,背上了侵略者的罪責,陷進了難以解脫的困境。
從1971年至1981年的十一年間,蘇聯同埃及、印度、伊拉克、越南、埃塞俄比亞等十二個國家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把這些國家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而同蘇聯簽訂條約的國家,又利用蘇聯的勢力向鄰國入侵,印度馬上入侵巴基斯坦,越南馬上進攻柬埔寨。之后,蘇聯為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還直接占領阿富汗,不顧國際輿論的強烈反對,達到了不惜工本和不計后果的地步。
1989年,民主德國出現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長期保持穩定的東德出現大動蕩。隨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華沙條約組織的國家,紛紛劇變,使東歐各國的政治和社會性質發生改變。1989年12月3日,美蘇兩國領導人在馬耳他的高峰會上宣布結束冷戰。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實現了兩德的統一。戈爾巴喬夫因結束冷戰,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到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終解體,由俄羅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