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電子煙,自發展以來,就處在監管空白,無序擴張的“溫室”里,正是因此,電子煙的制作、成分、含量等才都沒有明確標準,從而讓“暴利”,成為電子煙的另一大代言詞。但自從11月以來,隨著監管相關政策的不斷加強,電子煙行業,不可避免的即將迎來一場新變局。
1、電子煙的發展,是從“戒煙”到“上癮”
2、強監管的落地,將全面加速行業洗牌?
3、抱團出海,或是電子煙行業的未來之路?
電子煙行業的監管,比想象中來得更緊,僅僅是一周內,國家就相繼發布了三個相關的政策條例。
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新增了對電子煙的對標規定;《電子煙》標準狀態轉變為「征求意見」;《電子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多項改革措施向社會征求意見。
很明顯,藏在“隱秘角落”里的電子煙,是時候“重見天日”了。
電子煙的發展,從“戒煙”到“上癮”
電子煙發展到現在,似乎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本是為了“戒煙”而生的。
事實上,世界上的第一支電子煙,就是由中國藥劑師韓力于2004年發明的,并于海外注冊了專利。
韓力為什么會發明電子煙這一種新型的尼古丁戒煙產品?有兩個原因。
一是韓力為了讓自己戒煙。與大多數年輕人抽煙的經歷相似,韓力年輕時因為在農村工作,為了緩解空虛寂寞,便學會了抽煙,而后隨著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抽煙自然也越來來頻繁。
二是父親因抽煙身患肺癌,讓六次戒煙都以失敗告終的韓力,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能不能設計一種類似香煙的裝置讓戒煙變得容易。
最終,韓力真的做到了,2003年,韓力申請并拿到了屬于他的發明專利——“非可燃性電子霧化香煙”,也就是今天討論的焦點,電子煙。
很快,在2004年電子煙便被造出來了,同年,韓力還創立了自己的電子煙品牌“如煙”。即使這款電子煙品質口味都算上佳,一支就要上百元,但新奇的概念,戒煙的噱頭,仍然讓人們趨之若鶩。
成立不過三年,如煙的年銷售額就超過10億元,年銷量超過30萬支,國內賣,國外也賣,可以說在“三不管”領域的如煙,活的風生水起。
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尤其如煙這一“三無”的電子煙,竟然還為了銷售而用各種夸張的廣告輪番轟炸,邀請“中國吸煙與健康協會”為其背書……
各種出格的行為,最終讓如煙推出不過兩年,就因被央視曝光戒煙效果造假與存在安全性問題而大受打擊。
更有不少專業人士和機構紛紛跳出來抨擊電子煙的功效,表示吸電子煙有助于把傳統煙草的成癮性戒掉,這是沒有科學數據的。
并且電子煙缺乏生產標準和行業監管,使得不少青少年因好奇而吸食,更容易導致青少年對煙上癮。
雙重打擊之下,如煙只能被迫退出國內市場,最終在海外市場也因政策收緊、難以為繼,而被帝國煙草以低價收購。
但如煙倒下了,電子煙卻反而逐漸在海外興起。2009年,海外大量的電子煙代工單回流到國內,讓國內很快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畢竟電子煙本身就監管不明,技術要求和安全控制成本也就不高,于是一時之間,中小品牌充斥著整個電子煙市場,人人都想分食一杯羹。
根據艾媒咨詢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電子煙企業從2013年的4.5萬家快速增長至2020年的16.8萬家,7年內翻了近4倍……
于是到最后,電子煙從“戒煙”的工具,變成了上癮的一大源頭,也逐漸壯大為一門千億級的生意。
強監管的落地,將全面加速行業洗牌?
“不用擔心電子煙行業,監管的介入,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整個電子煙行業的發展的”,這是來自中國電子煙行業委員會會歐俊彪的一句話。
從電子煙行業近年來的發展來看,也的確如此。因為看似在自由的“三無領域”里茁壯生長的電子煙,其實伴隨著很多不穩定的暴雷因素。
2019年11月,一則《關于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讓原本發展得如火如荼的電子煙產業,一下子跌下“神壇”。
通告中明確表示,不能向未成年銷售電子煙,不能在互聯網上發布電子煙廣告,更加致命的是,還要禁止電子煙產品在互聯網上的銷售。這讓一直以來線上渠道銷售占大頭的電子煙產業遇到了最大的產銷危機。
于是電子煙廠家們只能紛紛布局線下,謀求新的發展渠道。
可原本以為開辟線下市場,就能夠穩住發展局面的電子煙,隨著疫情的爆發,又讓轉向線下渠道的電子煙產業遭受重創。
可以說線上線下,電子煙都不受待見,已經遭遇過多次打擊的電子煙產業,陷入了真正的谷底。
而如今,隨著監管政策的落地,電子煙行業或將迎來真正“光明”的未來,加速行業發展。只是在改革的路上,必然少不了一些陣痛,行業也將加速洗牌。
從國家相繼出臺的政策來來看,雖然電子煙是一種新型煙草制品,但因其核心成分、功效定位等都與傳統卷煙相類似,因此,電子煙將會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來執行。
屆時,電子煙的監管將會傳統卷煙的監管體系對齊,對于不合格,不符合條例標準的品牌和產品,將會被行業大篇幅的清出,優勝略汰下,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迎來一次行業大洗牌。
而《電子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里則對于電子煙提出了更加嚴苛的管理要求。
首先是電子煙產品要開始實行登記制度。也就是說,電子煙產品不再是過往有了生產后,就能夠實現銷售。而是要經過煙草專賣部門登記,如若不符合標準,不納入銷售產品目錄。
除此之外,要想生產電子煙產品,就必須拿到煙草專賣生產企業的許可證,而想要拿到許可證,又對相應的資金有要求,對于場地、技術條件、設備條件等,都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將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煙交易管理平臺。電子煙生產企業、加工企業、品牌持有企業和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甚至個人的交易對接,都要在平臺上進行。并且只有取得煙草專賣許可證的電子煙生產企業和電子煙品牌才能夠在平臺上完成交易。
這意味著規模更大,更具備實力的電子煙企業拿到許可證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很大概率會出局。
這便是電子煙行業改革路上避免不了的陣痛,但只有在行業足夠透明化,規則化的前提下,電子煙才能有發展的機會。從長遠來看,亦是引導行業走向規范、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抱團出海,或是電子煙行業的未來之路?
“合規經營、抱團出海是必由之路”,這是被業內人士稱為電子煙油之父的姚繼德對電子煙未來發展的態度。
作為電子煙頭部企業——深圳市恒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在行業內深耕近17年的姚繼德有此番言論,自然是有依據的。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電子煙市場滲透率排名如下,分明是美國以38%的滲透率占比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分別是滲透率為30.3%的日本和滲透率為20.9%的英國。
然后相比海外國家,我國的電子煙市場滲透率僅有1.5%,排名非常地末尾。
如此低的滲透率,對于國內電子煙產業的發展來說自然是具備潛力的,但同樣也需要高昂的開拓市場成本。
而高滲透率的海外市場對于國內的電子煙企業來說,不僅不需要耗費更多的資金去普及和營銷電子煙,還能夠憑借著中國電子煙企業獨具的產地和技術優勢而更輕易的進入海外市場。
要知道,電子煙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僅僅是我國的深圳就占據了全球90%以上的電子煙產能,形成了“中國生產,世界消費”的外向型經濟產業。
因此,電子煙行業要謀求出路,除了要合規經營,抱團出海,做大做強出口貿易,更是其未來發展的最好道路。
主要來說,抱團出海有以下幾個利好因素。
一方面,是中國有著高質高量的電子煙技術加持。電子煙本就是在中國誕生的,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電子煙產業積累了近2萬的相關專利,全球近90%的電子煙專利,更是都掌握在國內企業手里。
另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國,尤其是在深圳,電子煙產業已經具備了成熟的配套產業鏈,無論是在生產端還是供給端,中國都具備強有力的產業基礎。最終中國電子煙的產量,才能夠達到全球的95%,真正做到了走向海外。
最后一個利好是,國家政府對出口貿易的政策支持。雖然目前電子煙行業正處在嚴監管的變革下,但市場監督管理局方面對于電子煙出口的態度是:以出口為主的電子煙產業應予以支持,行業應加快規范,促進健康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三大利好的加持下,再加上中國電子煙行業本身就具備大力發展出口的潛質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電子煙企業走“抱團出海”這一條路是更加有發展前景的。
并且從長遠來看看,只有國內的電子煙企業一致向外走向更大的國際市場,才能夠把電子煙行業做大做強,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成就中國電子煙產業的新高度。
或許對于中國電子煙企業來說,這就是一條最適合的道路,畢竟在當前行業的特殊背景下,“合作共贏”要強過“單打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