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準確嗎?》在《晉書...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準確嗎?》
在《晉書》中,司馬懿對諸葛亮評價有四次:第一次說“亮慮多決少”;第二次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這里是說諸葛亮不夠勇敢,或者說太過穩重)第三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第四次說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這是看他死后布置得營壘以及留下的文書)。前三次評價,都是有嘲弄的意味,主要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做事不果斷,不勇敢,過于謹慎,必能被我所破。最后一次也許才是發自內心的贊嘆。
那么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否準確呢?我們知道,蜀漢與曹魏國力相差懸殊,當時天下有十三州,曹魏有其九州,蜀漢只有一州。論人口,曹魏有四百多萬人口,而蜀漢人口不足百萬。論軍隊,曹魏有軍隊四十萬,蜀漢充足有十來萬。那么諸葛亮伐魏的軍隊最多能帶多少呢?因為蜀漢東、南、西邊境及成都還要留守部隊,諸葛亮所帶北伐軍最多最多也難以超過六萬。人是革命之本,蜀漢缺人啊。蜀漢的每一個士兵,在諸葛亮眼里都是寶貝,他丟不起啊,那可是丟一個就少一個,很不好補充的。而曹魏呢?他們的部隊防守主要在東線和西線,東線防東吳,西線防蜀漢,北面因當時匈奴被漢打擊很大,自顧不暇,對曹魏威脅不大,遼東曹操已平定,也沒有大的起伏。由于蜀漢連年對曹魏的征伐,西線戰事頻仍,曹魏對蜀漢很忌憚,這從曹睿在諸葛亮病死前后的表現就可看出。諸葛亮活著時,由于不斷犯邊,曹睿做皇帝就很敬業,很有勵精圖治的明君模樣,等諸葛亮死后,曹睿則馬上就窮奢極欲起來,大興土木,建宮觀苑囿,花天酒地,淫樂后宮。正是殷憂興邦,逸娛亡國呀。正因為曹魏把諸葛亮看成了最大的威脅,在西線必會部署重兵。因此曹魏在西線駐兵最少應不下十五萬。諸葛亮以區區數萬兵力,對抗曹魏十五萬大軍,在第四次北伐時,一場上圭之戰,不僅讓諸葛亮收了麥子,還斬獲敵軍軍官鎧甲三千多副,據統計當消滅曹魏軍不下一萬余人,而且還在退軍途中射殺了前來追擊的大將張郃。第四次北伐以諸葛亮全勝,司馬懿完敗而結束。通過此次戰役,讓司馬懿真正認識到自己決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正是有了這次的教訓,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龜縮營寨堅守,堅決杜絕出戰諸葛亮。在蜀漢軍的叫罵聲中,曹魏軍忍無可忍,覺得司馬懿畏蜀如虎,紛紛要求出戰,司馬懿深怕眾怒難犯,不惜千里請旨,以曹睿的圣旨來嚴禁軍士出戰。甚至諸葛亮送女人衣服,也激不出司馬懿。我們知道,司馬懿在有把握取勝的情況下,是向來不給對手以喘息機會的。他擒孟達,平遼東,征東吳,賺曹爽,斬王陵,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果斷干凈利落拿下的。而面對僅有數萬人的諸葛亮,他卻再無雷霆手段,只能以死守賴拖的方法,來對抗諸葛亮。司馬懿最終取得御蜀勝利,并不是以自己的能力取得了勝利,而是勝在了時間上。司馬懿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那只不過是他在面對將士們時說得大話而已,意在穩定軍心。為什么諸葛亮用兵謹慎?上邊已經說了,蜀漢國小人少,兵源有限啊。每一個士兵既肩負國家安穩,也承擔著傳宗接代、生產生活。如此枯竭的兵源,諸葛亮輸得起嗎?因此他在戰爭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能最好保證將士們的性命,自然就表現得就過于謹慎,不敢冒險了。
當五丈原大星隕落,諸葛亮魂歸離恨時,蜀漢軍不得已撤軍,司馬懿知道后率軍追擊,不料蜀漢軍又突現峰道。有鑒于上次張郃教訓,司馬懿以為中了蜀漢軍埋伏,嚇得魂飛魄散,馬上回軍逃之夭夭,以致留下了“死諸葛走活仲達”的千古笑話。直到蜀漢軍退盡,司馬懿才敢到蜀漢軍營地觀看,當看到蜀漢軍營地布置得井井有條、進退有序時,不僅感嘆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也許這句話才是司馬懿對諸葛亮最忠肯的評價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