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答外》一詩嗎?
簡析
突然想他了。在紅箋上寫滿相思小字,托云中鴻雁、水中鯉魚,把錦書傳遞給他……這樣做好像太沒新意了。況且,古人不是經常慨嘆嗎,“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晏幾道《蝶戀花》)。于是,她決定不寫詩,不填詞了,僅寄去一方素帕。所謂“素帕”,即生絲絹手帕,不染色,不繡花,不繪任何畫,不題任何字,如此物件,當真能傳達相思之情嗎?
要知道,古人的手帕是一種比較貼身、私密的物品,非親密之人間,一般不會隨意互贈。因此,手帕也成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愛情,總摻雜傷心與淚水,于是“入水不濡”的鮫綃,就成了手帕的代稱。但是,若傷心到了極致,即便是鮫綃,也會濕透——“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總之,這方素帕不再是一塊普通的布,而是濡染了女主深情的愛情信物。想必,她的“心知”看到,一定會顛過來倒過去仔細端詳,最后明白,這方手帕橫豎都寫滿了一個“思”字。“絲”諧音“思”,這是民歌中最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注意,她寄帕的對象是“心知”,心知即知心人,是那種不需要說話,一個眼神就明白對方意思的聰明人,惟其如此,她才敢這么別出心裁。
這是屬于他們倆之間的浪漫游戲,旁人是無法理解并參與的。“這般心事有誰知”,除了她的心知,當然沒人知曉。末句細品之下,仿佛還有一種得意之感:封建社會中,男女愛情不自由,書信傳情難免授人口實,而這方經過她苦心設計的素帕,既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麻煩,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達自己的心事,可以說十分完美了!
最后,突然想到《紅樓夢》第三十四回中“寶玉贈黛玉舊帕”的情節,不知,他倆是否也看過這首詩,來曲折地傳達“橫也絲來豎也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