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女兒節等,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其中“中秋”一詞最早源于《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久遠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飄香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慶團圓,給節日增添無限情趣。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清代文學家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中秋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許久而食者,謂之團圓餅。”上述史料記載,說明月餅是因祭月而產生的供品,又取月圓之意,故稱為團圓餅,寓意團圓的象征。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詞賞析:這首詩先寫中秋月色,再寫望月懷人,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子夜吳歌 · 秋歌
唐 ?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詞賞析:《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良人”)。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
月夜
唐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詩詞賞析: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后人借鑒。
念奴嬌 · 過洞庭
宋 ? 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詩詞賞析:碧空萬里,水波不興,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長江之水為酒,把北斗星當酒杯,再請天上的星辰萬象作為賓客來,和我一起細斟慢酌。此情此境,沒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這種壯闊、這種豪情,遍觀宋詞,無以復加。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 ? 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詩詞賞析: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回憶起以前的中秋節,詞人聞著桂花香,在月下喝著美酒,日子非常愜意。再看今年的中秋,同樣的地點,同樣的酒杯,卻沒有了天上的明月,被雨水取而代之。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表達出作者的愁緒,畢竟團圓的節日,沒有月光是不完美的。
中秋月
唐 張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
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詩詞賞析:張祜的這首中秋詩歌,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都是懷念親友,但2人的心境又略有不同。晚唐詩人杜牧對張祜的詩十分推崇,曾寫過“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這樣的句子。
唐多令·蘆葉滿汀州
宋 ? 劉過
蘆葉滿汀州,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
樓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詩詞賞析:劉過這首詞時,和一群朋友在安遠樓聚會。期間,一位姓黃的歌妓請他作詞一首,當時并沒到中秋,而是農歷的八月初五。劉過望著窗外,作下了這首詞。故地重游,景色更美了,人還是那一群人,可惜心境變了,一切都回不到從前,回不到少年時。“終不似,少年游”。
水調歌頭
唐 ?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析: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拿出其中任何一句,都稱得上千古名句。蘇軾與弟弟蘇轍多年未見,恰逢八月十五,由于太想念弟弟,蘇軾差點老淚縱橫,提筆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其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備受推崇,蘊含很深刻的哲理。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至今讀起來依舊是那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