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一中“3510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1)
巧借他山石,雕得如意玉
兗州一中的“課變”帶給所有參觀考察者強烈的震撼。其“循環大課堂”的“35+10”和“三步六段”式教學設計使人們眼界頓開,不得不為兗州一中的教干教師們的創新精神所折服。
一、 兗州課變的主要特點
1. 簡單又不簡單的“35+10”。
這是兗州一中的課堂時間分配,或者說是課堂模式。說其簡單,只是簡簡單單的數字組合、時間分段;說不簡單,那卻是他們研究幾年的心血,是“循環大課堂”的組織精華。
“35+10”就是35分鐘展示+10分鐘預習。展示的內容是上節課10分鐘加課下預習的成果,預習的內容是下節課將要展示的內容。每節課的起點在上一節課的最后10分鐘,這與我們傳統意義的一堂課“預習+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簡單的改變卻盤活了課上課下的對接,使得兗州的課堂形成了課上-課下-課上的環形結構。
2. 復雜又不復雜的“三步六段”。
“三步六段”是課堂的組織形式。即“一課分二段”(35+10),“三步為一課”(課前-課中-課后)。
“六段”是指課中六個環節:重申目標、學情調查、問題注意、精講點撥、當堂檢測、小結作業。
這樣,就構成了“三步六段35+10課堂循環”模式,簡稱循環大課堂。
3. 循環大課堂的靈魂。
循環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較,其基本理念是:把教學相長拓展到整個課堂,讓差異資源衍生出萬千學長。具體說是:
—— 一個轉變:師生角色的轉變。
—— 兩個前置:學習的目的前置,學習手段前置。
—— 三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四個形態:展示、糾錯、點撥、拓展。
4. 循環大課堂的“新”:
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結構、空間分布、課堂角色、教學資源、呈現方式(教、學、評價的方式)。 實現了四個統一:兩種高效學習態的銜接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學生發展與教師發展的統一、學校教育與育人功能的統一。
5. 循環大課堂的效能
實現目的:高效益。實現手段:高效率。即實現課上課下的雙高效,學生和老師的雙效益。
6. 循環大課堂獨特的能力解讀
課堂上,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即自我學習、敢作敢為、會感知知識、聯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達、整理筆記等十大自主學習能力。
二、學習的啟示
1. 高效課堂離不開高效的管理。
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是形成教育改革良好的氛圍和形成教育改革典型的首要因素。兗州一中人再三強調:高效課堂是管理出來的。
在推行導學案上,學校提出“五個強制規范”:必須一課一案;杜絕學案的剪貼化、簡單化、習題化;必須采用35+10的課堂模式,教師精講和點撥的時間絕對不能超過10分鐘;必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雙色筆,來明確已知和未知的問題;杜絕單人板書的現象。
在導學案的編制上,有嚴格的要求。對難度、內容、形式的要求分為“四級”:A級為“識記類”,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解決;B級為“理解級”,要求學生能與舊有知識融會;C級為“應用類”,學生能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D級為“拓展級”,要求學生能把知識經驗和社會最新成果掛鉤。
學校還形成了高效課堂的“體驗性學習”“激勵性評價”“即時化管理”等機制,為課改的順利進行作了制度上的保障。
2. 高效課堂離不開高效的導學。
兗州一中在幾次改進中,形成了深入淺出、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的導學案。學案的“四級要求”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力自主選擇。整個學案共分為8個環節: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問題邏輯、學習反思、作業布批、歸納小結。
這與我們現行的學案結構基本相似,我們欠缺的是分層選擇使用和充分調動學生、將落實融入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3. 高效課堂離不開環境的滋養。
任何改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喪失了環境也就失去了活力與生命。兗州一中的改革不是空穴來風,山東省強有力的推進素質教育這個大環境,使得高中的這種改革成為了現實。同時,全校的統一行動也使得改革有序進行。否則,單憑一個兩個學科是萬萬不行的,其他學科課下繁重的作業將使預習成為泡影。
4. 教學改革離不開兼容并蓄。
可以說,沒有杜郎口經驗就沒有現在的兗州一中的“課變”。
“踩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是兗州一中杜校長的感慨。杜郎口的課堂三環節“預習-展示-反饋”“10+35”是連貫的,是從改變課堂組織入手,來解決課堂上的高效問題。兗州一中的“展示+預習”“35+10”是截然不同的兩段,是從課堂結構入手,解決“課上與課下的高效”問題。雖前后倒置,但兩者本質相同,設計目的都是“自主學習”,都是“高效學習”。
我們有的學校也到杜郎口中學學習過,有的學校也在教室里面設置多面黑板,但觀念的保守、行為的單一,使得學習僅僅是形式。沒有理念的更新,沒有思考的深度,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總之,兗州一中的課變,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教改的啟示,更應是從管理者到教師等對教育這一職業行為的全方位的警醒 ——
沒有比照,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
“三步六段”“35+10課堂循環教學模式”簡介
三步:課前、課中、課后
六段:重申目標、學情調查、問題匯總、精講點撥、課堂檢測、小結作業
課前:
教師工作:
1、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形成本班特色的預習提綱
2、設計課堂教學的互動方案
學生工作:通過預習解決A、B兩級問題,對C、D兩級問題初步形成困惑,以便帶入課堂。A、識記級內容,B、理解級內容,C、應用級內容,D、拓展級內容
課中:
按六段式模式進行實施“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每個人都成為交流者。
1、 重申目標 2、學情調查 3、問題匯總 4、精講點撥 5、課堂檢測 6、小結作業
課后:
教師工作:備好課后課,設計出學生未清問題的設計方案。
學生工作:完成作業,并想學習委員反饋未清問題,未清問題列入下節教學內容。
基本原則:預習先到,學為主體,全員參與,師生互動,易講難引,少講多練,展示為主,當堂消化,減少作業,前后銜接。
強制規范:教師精講時間不得超過十分鐘,凡是學生能講的教師不代替。
“35+10”循環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本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有很大不。其突出特點:按課堂時間來說,是將下一課教學內容的預習任務放到了本課堂的最后;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來說,是將學生的重心轉移。起目的:一是能強制學生預習,規范學生預習,從而達到課前預習效果和要求,二是課后的課余時間可對預習所發現的問題再思考。對一課內容來說,老模式是先以教師為主(講授)后以學生為主(作業—),本模式是先以學生為主(預習),后有老師參與(點撥)。
35+10的解釋
35+10是將課堂45分鐘分為兩段:前段35分鐘,后段10分鐘。前35分鐘解決在此之前學生已預習的《預習提綱》,按“6段”式處理,完成本課教學全部內容,包括小結作業。處理完進入10分鐘,發下一節的《預習提綱》并讓學生預習,確保預習效果的失效性。
編寫導學案的意義與要求
導學案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是路線圖、方向盤、指南針。
導學案編寫的基本要求
1、容量要求:八開紙、頁邊距、中縫1、6厘米左右,正面導學,作業全部放在背面,這里說的作業不是課后作業,而是預習和課中前段用的,作業是下一節的導學案。
2、知識問題化: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內容的結構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應明確、坡度小,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完成學習的過程。
3、問題層次化:問題設計分為A、B、C、D四個級,真正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導學案編寫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案設計必須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信任學生,注意留給學生時間,讓學生自主發展,做學習的主人。
2、探究性原則:使用學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案的編制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從而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導學案編寫的基本環節
1、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學習后要了解、掌握、運用的公式、概念、要點等;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學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標:仔細挖掘蘊藏在學習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和個人發展目標,目標要簡潔、準確、清晰、全面。
2、重點、難點:觀察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背景,預測可能會出現的難點,根據考綱、課程標準,確定重點,提醒學生重點應掌握的問題,激發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信心。
3、知識前移:把本節課內容放在該學科整個高中學習過程中,以往哪些知識為本節打下鋪墊,本節又為以后學習作了哪些準備。
4、學法指導:包括課堂上學生要重點看的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圖片等,學習方法、記憶方法、理解角度、理論活用等活動方式的指導及凝難問題的索引、提示,是對學生自我學習的重要指導。
5、問題邏輯:學案設計問題要有層次、有邏輯、有內在的關聯,解決一個問題又是解決下一個問題的前秦,學生在解決一個一個小問題中,自然解決重點問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逐步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6、學習反思:每學一個知識點、作一道題都要進行反思,總結得失,必要時寫在學案上,作好這項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7、作業布置:
題目設置要分四個層次A、B(基礎):結合本節內容,選編基礎性較強的習題,題目要能體現學生對本節所學基礎知識、基本規律的理解,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C級(中等):結合本節內容,選編有一定綜合性的習題,題目要能體現學生對本節所學基礎知識、基本規律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完成;
D級(拓展):結合本節內容,選編一至兩道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的綜合性習題,體現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并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8、歸納小結:本項內容是對本課所學知識、方法、規律的總結,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后進行,由學生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完成。
注:一般1、2、3、8是顯形的,其他項為隱形的。
兗州一中“35+10”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評價標準
1、目標清晰明確 2、預習效果達標 3、調查全面準確
4、匯總典型突出 5、精講點撥到位 6、檢測及時恰當
7、小結全面準確 8、預習目標明確 9、任務分配恰當
10、明確指示方法 11、教師參與預習 12、緊扣目標學習
13、目標達成度高 14、展示精彩充分 15、質凝對抗明顯
16、人人積極參與 17、團隊作用顯著 18、激勵評價恰當
19、課堂環節完整 20、師生角色轉變
兗州一中“35+10”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基本規范
1、必須做到一課一案:去上課的老師手里必須有下一節新課的導學案,學生在下課前10分鐘要拿到新的導學案
2、必須采用“35+10”的課堂循環教學模式:前35分必須通過展示、交流、糾錯落實本節課的學習目標,35分鐘時必須將上一節的導學案收回,后10分鐘發新的導學案,最后一分鐘必須分配任務。
3、學生的導學案必須用雙色筆完成(學生預習時必須用黑色或蘭色筆填寫導學案,課上必須用紅色筆修改導學案)
4、必須杜絕學生單人板書現象,盡量減少課上板書現象。
5、 杜絕導學案簡單化、剪貼化、粗放化。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沿著導學案指導的方向學習,絕大多數都能有所收獲。
課堂展示的“五度”要求
1、上臺展示要有“風度” 展示不僅是表達、表現自己的學習理解,同時也是自我修養的公開展示,需要注意言行禮貌,舉止文明,落落大方。
2、言行表達要有“力度” 說話是為了大家聽,表現是為了大家看。保證全體同學聽清、聽懂、看明白是對同學的尊重。
3、問題挖掘要有“深度” 熱鬧不是課堂追求的目標,歡樂需要適合學習需求。有思想、有情感、利于思考、利于內化應是外化的課堂發展方向。
4、方法總結要有“高度” 學習方法的交流是課堂展示的重要內容,方法總結和詮釋不是鸚鵡學舌,而應是自我真心體會,簡單的重復對同伴無疑,應結合內容、材料展示自己的思路。
5、課外拓展需要“適度” 課內外統一,引入生活實踐中的體會以及課外知識的拓展,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增加學習的廣度,但課堂的開放是有限的,無關學習主題的“課外話”“逸聞趣事”應注意提煉和篩選。
提高課堂魅力的十句溫馨提示:
第一、凡是學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師決不替代。
第二、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三、把希望寄托于課堂,把希望寄托于學生。
第四、讓學生表現課堂、體驗課堂、感悟課堂、享受課堂。
第五、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地方。 第六、課堂時間主要是學生學習用的,應把課堂時間盡可能多地還給學生。
第七、課堂還給學生,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就是把學習能力乃至于生存權力還給學生。
第八、書是學生學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第九、對老師充滿希望的學生是沒有希望的學生。
第十、讓笑聲、掌聲、歡呼聲在課堂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