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名園之蘇州拙政園(四)
2、西部景區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現有布局形成于張履謙接手時期。該園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裝修精致奢麗。其中,建筑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
西園景區主要建筑有“三十六鴛鴦館”、“與誰同坐軒”、“荷風四面亭”、“小滄浪”、“小飛虹”以及塔影亭、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浮翠閣、笠亭等。
三十六鴛鴦館 卅六鴛鴦館為蘇州拙政園西花園的主體建筑,方形平面帶四耳室,為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廳為“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宜于冬、春居停。北廳名“卅六鴛鴦館”,因臨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卅六鴛鴦館內頂棚采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梁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余音裊裊,繞梁縈回。此館環境優雅,陳設古色古香,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
三十六鴛鴦館
與誰同坐軒 西部景區另一處主要建筑。筑于西園水中小島的東南角,東南朝向,面對別有洞天的月洞門,背襯蔥翠小山,前臨碧波清池,環境十分幽美。其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小巧精雅,別具一格,故又稱作“扇亭”。清末蘇州吳縣富商張履謙購入拙政園中現在的西園(當時稱為補園)后,據說為了紀念祖先制扇起家的歷史,特斥資修建了這一扇形軒,張家后代也都愛扇成癖,因而為修建此亭精心策劃、刻意安排: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軒”為清姚孟起的隸書,取意宋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詞:“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與誰同坐軒
倒影樓 位于“與誰同坐軒”東北。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水中倒影如畫,景色絕佳。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兩位均是明代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清末蘇州吳縣富商張履謙購得“補園”,為表達對文、沈的仰慕之情,于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周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水的一側于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
倒影樓
宜兩亭 位于“與誰同坐軒”東南隅假山上。它踞于中園和西園分界的云墻邊,亭基較高,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后,“宜兩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范例。同時,東南隅的宜兩亭又與東北角的倒影樓互為“對景”,構思確實巧妙。
“宜兩”出自唐代白居易與元宗簡結鄰的詩句:“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況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宜兩亭”亦因此而得名。
“鄰借”的典型范例:拙政園西園“宜兩亭”
互為對景的 “宜兩亭”與“倒影樓”
荷風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為坐落在池中西島西南方的六角小亭。池水周環,三條游路交匯于亭前:東北,小路繞山島而來;南邊三曲平橋浮水可通主廳遠香堂的西鄰依玉軒;正西,經由五曲橋可直接柳蔭曲路游廊,是拙政園中部游覽的交通樞紐。同時,小亭四面貼水,位置低平,綽約立于池中央,與高處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是整個水景畫面的中心。古代園林理論認為水景有聚、散之分,它與園的大小有關,小園之水以聚為主;大園則要適當分散,有分有合。荷風四面亭與兩側曲橋是拙政園中部理水的大手筆。有此一亭兩橋,便使中部水面有了明顯的分隔,而兩曲橋橋身空透,橋欄低平,使視線能一直延伸過去,這種似分非分的處理,仍保待了池水的開闊和綿延。小亭是橋的中介和加強,若是無亭,兩橋相接便顯得過長,與江南園林的風格相違,又使池面相對顯得狹小,有此一亭,可使這池中小景現出兩種虛實變化的對比:亭身空透,無遮無攔,與山腳石磯正好互對互襯;橋下有水謂之虛,亭下有石謂之實,從遠處賞景,又是橫向的一虛一實的對比。李鴻章之弟李鴻裔當年游園曾留詩云:“柳浪接雙亭,荷風來四面。”很恰當地道出了當年風景設計的立意,小亭也得名于此。其額懸于東向柱上,兩邊掛有一聯板對“四壁荷花二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畫龍點睛地告訴游覽者這一景區的迷人意境。
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著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
荷風四面亭
小滄浪 小飛虹 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小滄浪”。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之意。
“小滄浪”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
“小滄浪”有兩副對聯。一幅是文征明題:“茗懷暝起味,書卷靜中緣”;另一幅為佚名題:“清斯濯纓,濁斯濯足;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絕無僅有的水庭院“小滄浪”,前為廊橋“小飛虹”
小飛虹為“小倉浪”北面的廊橋,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映臥池面,水波蕩漾,橋影勢若飛動,亭、廊、橋置于一體,故取名為“小飛虹”。橫懸匾額“小飛虹”由著名書法家曾耕西書。
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典景觀。現在的小飛虹,石柱、石梁是清代原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在微微高起的三跨石梁上,朱紅色立柱,上復走廊,造型古樸,色調淡雅。
廊橋“小飛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