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買茅臺與破產價買銀行的都是些什么人?
這個問題我真想去想明白,為什么茅臺1300的價格還有人會去買?而所有人都不看好的銀行股是什么人在買?
難道買茅臺的人是價值投資者?當然,原來低價位買入,現在持有不賣的人肯定是價值投資者,我說的是在800至1300買入茅臺的人是什么樣的人?我想他們一定不是價值投資者,他們可能被一些打著價值投資理念的文章所吸引,被所有吹捧的媒體所吸引,被股價一直漲所吸引而買入,從他們買入的那一刻就是等待股價漲個10%--20%點再賣出獲利,我相信大部分炒股的人都是這種想法,低買高賣嘛,再正常不過了,只是在高價股上,基本可以肯定98%的人是這樣想的,要不然我真想不通。歷史最高價位買的人的會想持有幾年甚至十年,然后靠1個點或者2個點的分紅來生活。他們買入的目的就是為了賣出賺個差價,他們希望達成這個目的的時間越快越好。他們一定會天天關注股價,每天一到開盤。他們就會拿出手機盯著盤面,因為說不定一上停漲。他們就會點賣出按鈕,他們從一有這投機的想法后,心情就被股價上升一個點或下跌一個點所綁住。每天的心情七上八下,興奮與悲傷互現幾乎是他們每一天,每一個星期常有的狀態,我也承認這感覺很刺激,大部分在股市投機的人都樂此不彼,但金錢卻一點點從他們口袋留出,這就是產生多巴胺的代價,你們是在股市消費的,消費當然得給錢了,
而銀行股的買家呢?恰恰相反,銀行股十天半個月不動一下,每天的走勢就像織毛衣一樣,有誰會去盯盤???如果一個沒耐心的投機者買銀行股真是生不如死,看看興業銀行論壇下面的評論,全都是罵人的,看看上證指數下面,同樣是這樣,有時候看看這些人的評論會很有意思。不是今天罵,就是明天后悔,因為股價每一天的變化不是漲就是跌嘛,這些人就是在罵和不罵過著每一天,消費自己的多巴胺和金錢。
我認為買銀行股的多為機構,如保險。當然散戶肯定也是主力了。中國股市本身就是由散戶組成,但這里的散戶肯定平均膽子都比較小,而且股齡都比較長,因為沒吃個虧的人怎么會如些膽小買風險低的,長期股價不怎么動的。股齡短的還不都去買科技股了,做“價值投資”買消費股了。正因如此,銀行股的交易量長期低迷。想買的人沒有,想賣的人也沒有,持有的人認為這是寶貝,沒有的人認為這是垃圾,兩人相見互道SB.
其實買銀行股的人如果不是價投,堅持不了幾個月就會撤退。因為太穩定了,跌不了什么,漲也漲不了什么。遇到大新聞,比那些垃圾還跌的快,因為就算股票有價值,但沒人買啊,雖然你不會買,但沒有人買,一樣股價會暴跌,因為看好的人已經沒錢補倉了,股價的走勢完全交給市場先生和一些投機的人。
所以這才有“漲不過一些垃圾股”跌起來一點都不含乎。因為股價的漲跌,定價權根本不在價值投資人手里,而在于投機的人,玩短線的人,在市場先生手里。
買這兩種股票的人就完全是股市里的兩個流派。而這兩種股票的走勢很可能出現,高股價一旦下跌,眾人出逃就會帶來羊群效應,短期跌幅會巨大,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來投機的,誰也不想持有這股票幾年,誰也不想就算吃分紅也能堅持到底,這種高價股一旦市場有什么風吹草動就是一個跌停。這種后期走勢帶給投資人的風險是巨大的。
反之銀行股這種破產價的股票,股價雖然會跟隨大勢下跌,但越往下,承接力越強,因為價值在那,市場資金雖然傻錢多。但也有一部分熱錢會進入抄底,而本身已經持有的人卻拋盤者少,因為他們買入的時候就知道會長期持股,會靠吃分紅過日子,正是這樣,拋盤不多,承接者眾多。股價不會出現崩盤走勢。所以帶給投資者的風險也完全可控。比如我估計銀行股往下20%。大至就是這個范圍,
你看到有賣房買銀行股的,卻沒聽到現在賣房買茅臺的吧。這就是高價股和低價股的差別。當低價股越來越低,買的人會越來越多。而高價股越來越高時,賣的人會越來越多,而買的人會越來越少,這就是天理,這就是經濟和資本市場運行的規律,假如沒有這一規律,資本市場將崩盤。將不復存在,你想想,假如茅臺一直漲,漲到2000.3000.從不下跌的話會出現什么情況?就像一個人站在一個凳子上跳下來沒點事,但從一樓跳下去就會摔斷兩條腿。但從十樓跳下去,你有幾條命也不夠賠的。
珍愛生命,遠離高估值股,珍惜低估值股。
20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