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CTA診斷報告書寫的規范化
中國醫科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1,
2,
3,
4,
5,
6,
7,
TRA:灰度最好、偽影最少;但不直觀、對迂曲結構顯示欠佳;120KV時,窗寬窗位分別是800和300Hu左右。對TRA圖像的觀察,應占總診斷時間的80%左右。觀察順序:三維-TRA-三維。
MPR:在COR/SAG以及類似ICA的多角度觀察;
CPR:沿管腔剖開的方法對于顯示鈣化和狹窄較清楚。在MPR基礎上,沿血管腔中心重建圖像,但是必須確定該中心線是準確的,否則形成假狹窄。
MIP:對于非鈣化斑塊顯示的狹窄和造影幾乎可以媲美,問題也在于鈣化斑塊會擋住狹窄,尤其大量鈣化不太適合;鈣化會影響血管腔的觀察,造成假陰性。
VRT:形成三維立體彩色心臟和血管,用來顯示整體外形和相鄰關系、大血管、搭橋血管,以及先心病結構,會診、教學、給患者講解;大量鈣化和管腔造影劑重合不易顯示狹窄,但是對于非鈣化斑塊可以顯示,一般不用來評估狹窄。
幾種方法要結合應用,如果在三維上顯示某一部位有狹窄,則要在橫斷圖像上一定要觀察相應部位做具體分析,如在三維上有狹窄,但在橫斷上看上去模糊、發虛,則可能是運動偽影。
8,
9,
信噪比的降低和對比劑密度的不足,可因為患者過于肥胖、選擇采集時相不合適、心電調制選擇了不合適的管電壓和管電壓導致。
10,
11,
①觀察冠狀動脈起源和走行;[描述內容舉例:前降支的近段(6段)可見一局限性(小于1cm)、節段性(1-3cm)、彌漫性(病變范圍累積超過3cm)偏心性或環狀非鈣化斑塊,導致管腔狹窄估測為幾度(共5度:輕度小于50%,中度50-70%)。]
大于70%要上造影做支架,小于70%可能藥物。有的鈣化導致狹窄,有的鈣化不導致狹窄,對于鈣化局部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判斷,CT有限度,無法準確判定。
②觀察的描述管壁異常組織和病變,即粥樣硬化斑塊,描述斑塊時采用“鈣化斑塊”、“非鈣化斑塊”和“混合斑塊”,不建議使用“易損斑塊”“纖維斑塊”(腔內超聲下診斷,但也不一定準確)“軟斑塊”'脂核”等,因為CT對細微病理結構的識別能力有限;
③圖像質量良好時,建議描述是否有“潰瘍”“夾層”“重構”和具體形態等。
12,
正常:無斑塊和狹窄(狹窄率為0%)
輕微:指可見斑塊,狹窄小于25%;
輕度:25-49%狹窄,但沒有血流動力學意義;
中度:50-69%狹窄,狹窄可能造成血流受阻;
重度:70-99%狹窄,狹窄造成血流受阻;
閉塞:100%狹窄。
限度:CT難以準確定量斑塊大小和計算狹窄率。如何準確判斷狹窄程度:是50%還是75%,治療方案完全不同。鈣化影響狹窄率的診斷:導致64%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導致診斷重復性小于90%(兩個或三個人的診斷要基本一致)。見鈣化就診斷狹窄或見鈣化就不做診斷是兩個極端(有的鈣化位于管壁,不影響管腔觀察;如果確實有大量鈣化,可以描述為:局部可見大量鈣化,影響管腔的觀察,或者狹窄對診斷受限)。1.5mm以下細小血管診斷不準確,建議對大于2mm血管做診斷。非鈣化斑塊CT幾乎可與造影媲美。
優勢:可以大致測量一下密度范圍,血栓在30Hu以下(可用導絲打通),纖維硬血栓30到50以上(不可用導絲打通)。而臨床主要根據病程估測。
13,
支架內再狹窄率診斷受限;取決于支架材料、金屬絲粗細;小于3mm支架不評估;周圍鈣化斑塊影響診斷。(只能提示支架內可見新生的低密度病灶,無法診斷狹窄率;或描述為支架內觀察受限。但是可提示支架遠段通暢,不要寫支架內通暢)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