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五年級,剛接觸文言文時,那叫一個頭疼。雖然句子文章看起來確實簡潔,省了不少篇幅,但是那幾十個字,實在拗口,讀都不容易,更別說背下來,比白話文難太多了。后面接觸到《過秦論》《曹劌論戰(zhàn)》等幾乎崩潰,心里不知道把古人埋怨了多少次。
于是,一個問題就出現(xiàn)了:難道古人說話也都是用文言文嗎?
?
當(dāng)然不是。實際上,古人說話和記錄是兩回事,所用的語言文字是不同的兩套,文言文就是用于記錄的,尤其是修史。為何要用文言文記錄呢?
早在先秦時期,還沒有紙,所以大都是用竹簡記錄事情,或刻或?qū)憽V窈喫玫闹褡硬⒉皇请S手可取,而且需要烤、削、刻、編等手段處理,再加上古人敬畏自然,所以需要盡量用最少的竹簡記錄最多的事情。
還有一點,記錄的歷史是為了讓后人看到、看懂。
文言文言簡意賅,三五個字就能記錄一件事,而且自有一套系統(tǒng),意思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能夠滿足這些要求,所以用文言文來記錄,再合適不過。
?
《左傳》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晉景公做了個夢,找人算命。算命的來了之后,認(rèn)為他活不到今年吃新麥子的時候。到了新麥成熟的時候,晉景公特意把算命的喊來,要當(dāng)著他面吃新麥粥,然后殺了他。結(jié)果,剛要吃,就覺得肚子不舒服,上廁所居然掉茅坑里死了,真是窩囊。
歷史記載就八個字: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這八個字,稍微有點文言文基礎(chǔ)的人都能懂。要知道,那可是兩千多年前記錄的事啊,為什么今天的人還能看懂?這就是文言文的功勞。
但是,說話和記錄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是你以為古人說話也是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以皇帝為例,他們說話辦事都代表著國家顏面,看看他們怎么說話的。
據(jù)《齊東野語》記載,趙匡胤的寢宮梁柱壞了,需要換一根大木頭。有關(guān)人員知道后,就說其他木頭可能不行,必須要截斷一根巨木用。趙匡胤一聽,頓時大怒:截你爺頭,截你娘頭。這是原話,可不是翻譯。
太祖時,以寢殿梁損,須大木換易。三司奏聞,恐他木不堪,乞以模枋一條截用。上批曰: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尋進(jìn)來。于是止。
?
或許你會說:這是皇帝著急,一時口不擇言,所以顧不上許多。那再來看看雍正批閱奏折的批語,你就懂了,皇帝也是人,不會費工夫想著文言文的,都是用大白話,跟今天毫無區(qū)別。
雍正時期,曾打算從北方搞點小米賣到南方。田文鏡認(rèn)為不可行,畢竟南方人不吃小米,換成小麥還差不多。張廷玉說試試才知道,結(jié)果果然沒賣掉。后來雍正認(rèn)為田文鏡不錯,就大大表揚了一番。
?
田文鏡聽了之后,寫了個折子感謝雍正,雍正批語頗為有趣: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fù)朕,朕再不負(fù)爾等也。勉之!
實際上,雍正批語有很多,大多都是類似,比如“知道了”,至于他爸爸和兒子,那也是差不多,康熙還經(jīng)常寫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