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戴爾在《你的誤區》中談到:
憂慮是社會流行病,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來處理它們,尤其在不確定性較多情況下,更惶惶不安。
可怕的想法潛入大腦,根本無法擺脫,不知道你是否也被擔憂所圍繞;比如:
未支付的賬單,即將到來的工作面試、第一次約會、無法復工害怕被邊緣化、多進程的工作沒處理、亦或者身邊有感染者,食物短缺怎么辦,等等問題。
這些自動化想法,之所以很難關閉,是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指向未來的敞口,讓認識無法閉合,不像日常做事一樣可以事事閉環。
因此,你的所有假設似乎都處在不確定之下,令人煩躁不安、驚慌失措也就在所難免。
我們最常見憂慮包括人際關系、工作/學業表現、財務狀況、健康以及需要承擔的各種責任。
往往大多數人只是偶爾沉思,把泛泛的想法做最壞打算后,發現也沒有非常可怕,想想就過去了;可是,過度擔心和憂慮,就會出現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的癥狀。
研究認為,大約有5%人口受到GAD影響,其中不少女性,他們總是杞人憂天,內心焦躁,肌肉緊張,這會讓生活、工作均受到影響。
前置因素上,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其中一個人有焦慮癥,另外一個也會患上焦慮可能性概率有31-88%,而一般人的發病率是0-8%,這說明,先天遺傳對焦慮有一定作用。
研究認為,嬰兒遺傳的并非焦慮癥狀,而是獨特的氣質;這種更敏感、更警覺,更容易激動的反應,使得人們在長大過程中,更容易被任何小事,有危險性事物刺激,產生憂慮發生。
比如:
街坊鄰居哄孩子,你會發現,有的孩子被挑逗兩下,就出現大哭大鬧;或四五歲剛上學,老師布置課題,因為某些小阻力無法完成,就氣性特別大,有怒砸東西、撕課本現象。
這都是遺傳帶來的獨特應激反應,說白了,他們可能比別人更多一些高敏感特質(Highly Sensitive Person,簡稱HSP)。
其次,父母教育方式,也會對人們的憂慮傾向造成影響;慢性憂慮者的父母,表現出對世界過分謹慎的態度,他們本身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害怕、擔憂,父母會過分關注一些潛在危險可能性。
比如:
孩子在學校跟哪些人玩,會不會把他帶偏,他們學習怎么樣?回到家中,總說,不要對著電視、電子產品,眼睛近視怎么辦?
父母的小心翼翼,反而會潛移默化讓孩子成長中,習得此特點,傾向憂慮沒有出現的事。
此外,父母的高標準也會對憂慮有一定影響;這次考80分,下次就得考90分,不但語數英成績要好,體美德同樣不能差,這就會孩子有種,我還不夠好的錯覺。
當然研究發現,孩子從五年級至初中切換過程中,有時會過度依賴一個特定朋友,或者讓他們遇到問題,安全的處理方式。
針對丟臉行為,他們會努力約束自己,不表現出來,這些都是,把父母價值觀內化成自己價值觀,變得追求完美的轉移。
記得上學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零花錢,因為年齡小,班里總有幾個“炫富”學生,買很多零食;家境不夠好的學生,一般不會跟他們在一起,會為零花錢不足而感到憂慮,怕被同學嘲笑。
如果你對某件事長期抱有積極幻想,現實行動中,常常受到壓力、打擊,假設一段時間內不減,就會影響到神經系統,使得情緒不穩或出現廣泛性焦慮,即便是一個正常的人,也會變得憂慮。
我一個朋友,因為被裁半年找不到工作,變得垂頭喪氣,聊天時我明顯感覺到他“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覺;當我勸阻他,要不找找身邊朋友內推時,他又陷入,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的問題上。
可見,這種積極的想法雖然處于潛意識中,他們也能感受到“我要用更多理性戰勝自己、改變這一切,我很想停止憂慮”,但似乎無法做到。
因此,你能看出,一些小事情長期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就會引起心理問題,如果壞事接二連三發生,就會讓人覺得疲憊和擔憂。
那么,慢性擔憂會引發哪些連鎖反應呢?1)習慣性回避(Habitual Avoidance),2)情緒管理能力下降,3)損傷你的大腦
首先,我們覺得某種場景、事物存在威脅時,通常采用回避的方法自我保護。
由于憂慮者總有種不安感,他們會持久地進行回避,從而養成無法承擔責任的習慣,這種回避行為,會進化成一種自我設限,然后進入負循環。
比如:
很多人害怕自己嘗試新生事物拿不到結果,而犯錯,于是工作中,就不敢要求自己主動接下新項目,即便領導安排,也要找幾個伙伴一起去辦公室,收聽領導旨意。
還有一些人,本身出發點為項目思考,并擁有充足的佐證,但社交場合不敢說話,怕得罪人后穿小鞋,于是,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
其次,憂慮會引發壓力反應、使得海馬體和額前區發生結構改變、功能減退,這些區域都和記憶、情緒、認知息息相關,它們的損傷會提升精神障礙的可能(Connelly, 2016)。
當然,最直接表現出的屬于“情緒管理”,一些人會將憂慮當做防御手段,來壓抑自己不舒服的念頭,或直接爆發出來,當他們感受到憂慮時,就不會去感受情緒背后的東西。
換言之,很多時候,我們會為逃避深層次的痛苦(害怕、孤獨、完不成、無能為力),而選擇用情緒這種“萬能貨幣”進行釋放,爆發后似乎心里很舒服,但空虛感就會接憧而至。
總的來說,憂慮現象和父母教育方式有關;針對后天習得方面,經過上述,你認為是某些“事情本身”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長期壓抑而成的嗎?然而僅代表一部分,事實是,你陷入了銜尾蛇(Ouroboros)效應中。
大致形象為一條蛇(或龍)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結果形成一個圓環,名字涵義為“自我吞食者”;而效應通常指,我們進入某種負面狀態后,無限循環,最終能量被自己耗盡。
多年來,許多心理學家試圖回答“憂慮”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他們的發現你可能會吃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人們往往會主動承擔憂慮,甚至,主動尋找擔憂的事情。
例如:
許多人都覺得,擔心一個問題和解決該問題差不多;不辛的是,盡管我們認為做某事卓有成效,但是,很少意識到“擔心本身”對解決問題沒有太大幫助。
好比:
臨危受命,你明天要代表公司上臺演講,你晚上非常擔心明天演講不好,對公司有影響;可是,回過頭看這種擔心,似乎并不能解決講的好不好的問題。
所以,憂慮本身,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擔心”上了;我們往往會思考所有出錯的可能,并深陷其中,無法停止擔憂自己想象出來的臆想,更別說花時間尋求解決方案。
另一個,無法停止擔憂更隱晦的原因是,擔憂似乎在情感上保護著自己。
聽起來和上述有些悖論所在,為什么,這種如此痛苦、曲折的事情會有保護感?不過,該觀點的確得到新研究的支持。
一則實驗里,研究者讓被試者看一段不安的視頻(驚悚、無法接受死訊的兒童等),最終發現,那些事先擔憂之人的情感,沒有太大變化,而那些放松之人的負面情緒,卻大大提升。
這是,為什么?
因為預先擔心的人已經處在消極情緒里,所以他們一直停留在不好的感覺內;重要的是,那些憂心忡忡的人表示,他們更喜歡這種感覺。
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人更喜歡在消極體驗前,提前讓自己有不好的感覺呢?因為,他可以為臆想出來不好的情緒,做更多情緒儲備。
就像,你參加一場考試,現在要為成績擔憂,你可能會想“我考砸了,成績很糟糕”;但是,如果糟糕到不及格呢?可能還是這種情況。
換言之,這種迭代的思維陷阱,即在情緒上一層又一層捶打著你,你可能覺得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即便真搞咋了,你的負面情緒強度并不會那么高,反而更輕松些。
也就是說,擔憂有兩面性。
如果真把自己交給肆無忌憚的擔心,實際上,你只不過,為一個將要發生的事情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長期陷入這種狀態,可能就會變成危險信號。
3)區分可解決與不可解決
文獻參考:
[1].《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美國精神病學雜志
[2].慢性壓力和焦慮會損害大腦,增加患嚴重精神病的風險。貝克雷斯特,康納利,K.(2016)
[3].焦慮敏感和擔憂。個性與個體差異,38(5),1223-1229;Floyd,M.、Garfield,A.和LaSota,M.T.(2005)
[4].兩種情緒對比回避措施的開發和驗證:對比回避問卷。焦慮癥雜志,49114-127;Llera,S.J.和Newman,M.G.(2017)。
《滿噸星球介紹》:
“王掌柜”的外腦,星球內涉及領域在“市場營銷,運營”等各方面內容,它可以減少你在工作時為找資料而繁瑣的搜尋成本;還有些額外驚喜,等你來解鎖。
戳下方圖片「找到我」
覺得有價值,歡迎點個在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舍滿取半,歡迎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