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熱點事件打開各種八卦自媒體文章,相關評論都充斥著情緒,臆測和發泄,但文中帶有各種理由且邏輯證據條條是道,讓你覺得好有道理。
每次看到弱者被欺負事件,人們第一刻會指責強者不夠包容,或許你也會“順便吐槽幾句”;老板說“我想聽聽你獨立的見解”,可當你說出口后得來的是“沒經過大腦”的批判。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獨立思考比讀書更重要”,為什么?很多現實問題很難有對錯判定,這種情況下若沒有自己想法來面對各種不相關言論,你就會被別人帶跑遍。
但現實中人往往處于想法太多造成思維跳躍,思考太重造成“決策困難”的兩者之間,此時怎么辦?那就需要相對清晰的獨立思考方式來幫助人們處理思維的無序。
很多人只是瞎琢磨而無法做到“獨立思考”,那什么是獨立思考呢?
有人認為是“價值觀投遞”,也人認為是基于自身認知對事物的評判標準,其實這些都對。
但在智遠看來拋棄那些“認知層”的內容,獨立思考應該是“思考”與“獨立”的組合部分,我們將從兩者出發,尋求一套可供多半人使用的獨立思考方法論。
若你在網絡上搜索“如何記筆記”,會出來1000+文章告訴你記筆記的方法論,那么你就需要判別哪些是有價值,哪些無用,哪些是重復的。
什么是冗長信息?在信息論的定義為“如果信息傳輸中有冗長的信號或符號”,傳輸效率就特別低,這時信道并不是以最大可能速率來傳遞信息。
定義往往比較復雜,翻譯為白話是:
我們遇到問題了解基礎情況后,若接受到大量無用信息與相關性較弱的內容,則就會干擾思維運轉,讓自身無法抓住問題的重點,甚至嚴重誤導思維,偏離本質。
也就是說,問題之所以復雜因為要素太多,并不是問題本身復雜,而是因素使得問題變復雜,怎么辦?首先明確核心目標。
三策法則與公式化思維
如上述例子中,妻子與父母吵架的核心訴求因為“妻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不值錢”。
所以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于“平衡妻子心理障礙”,打破用錢去平衡婆媳的關系,那此時就可以用到三策法則。
什么是三策法則?簡而概之上策共贏,中策即中規中矩的處理策略,下策為“最糟糕的解”。盡管你平時也是這么做,但卻沒有梳理過。
核心思維在于當遇到問題時,先內心設定三種結果,從達到最優解為第一入口,評估達成條件,若達不到最優解,那就根據條件的多少取中策,再取下策。
這套框架是自上而下遞進關系,但上中下并非固定標準,自身需心中有預期,當然你可分的更細,但你在用時一旦復雜就會想不起來。
針對上述案例,第一種目標肯定是三者都滿意,中規中矩目標是丟一保二或丟二保一,最差目標是把人都得罪了,三者全占。
在工作中也同樣先為問題設定三個解決目標,高期望,中預期,低取舍。
高期望以完美的目標高出領導希望值,中預期即平平的保證完成,低取舍是迫不得已標準下保低值。
介于目標框架,然后進行問題的拆解,我一般使用公式化思維,把構成問題的因素最簡化的方式抽象出來,畫出一條思考路徑入手進行分析,總結為三步走:
一:定問題,找核心
二:梳邏輯,找依據
三:用依據,推優解
怎么定問題?它需要分析,洞察,思辨,很多時候我們會卡殼在這里,拿似而非的現象進行推測,還興奮的以為找到真諦,那是因沒有抓住某個線性問題的本質。
麥肯錫的七步法核心在于“問題只是表層,動機才是本質”,所以我們要針對問題問三個維度,即是什么問題?為什么有這個問題,關鍵動機是什么?
界定問題最重要也是最深刻部分,因為忙著解決問題,卻忘記發現問題和背后的原因,很多需求其只是偽需求,所以盡可能將問題進行細分。
以上述妻子與吵架問題:
妻子表層在談錢,原因是內心不滿,關鍵動機是通過要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和弟媳一樣重要。
換個工作案例也同樣,老板說你方案做的不好,具體在哪些方面?視覺?內容排版還是表達不夠明確?能直接明確的才能找到背后因。
每個大問題下都有許多子問題,有些問題細分后直接可直接解決,但有些則不行。
譬如:做份市場調研,涉及到競品分析,市場洞察,怎么辦?那就需要梳理子問題,找子問題的邏輯與依據,那怎么梳理?
使用PREP+A的產出模式
我一般使用PREP邏輯法則,其邏輯在于P(Point,觀點/論點),R(Reason,原因/理由/根據),E(Example,實例/例證),P(Point,觀點/論點),A(Action,行動)。
往往人的正常思維模式是由問題找答案,在此環節我們要轉化維度為“問題是由什么產生的”,產生的B1,B2,B3分別是什么?它們是否可控,是否有經驗性依據或權威來源。
只有當運用推理能力時,才能對想要了解的知識條進行分縷解析,建立出一個子問題的系統框架。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信息時,大腦會將這些處理為無意義的符號過濾掉。
然后不斷反饋給自身,“這些內容新鮮度差”,只有當我們把知識脈絡理順,才能實現依據清晰,邏輯準確。
也是我開始說述“知識涉獵前的思考”,它會自動區分,這些不值得入腦,這些是觀點,這些無依據。
依照妻子與父母吵架問題,按照三策法則理想目標,公式化思維,依次到PREP+A模式,那妻子的邏輯與依據閉環是什么呢?這也是與父母的主要矛盾點。
一:父母當年給我彩禮太少,我現在價值感低。
二:我價值感低是因為弟媳要20萬彩禮。
三:我要錢是因為兩者心理不平衡。
方便理解再舉個工作中案例:你在做份TOB教育行業市場洞察,核心是“我們要不要做下沉市場”。
在此分析時要從五個維度下手,看行業,看客戶,看競品,看自己,看機會,基于五個維度之下,運用PREP+A邏輯你就能找到子問題的依據,例證,推出觀點的閉環。
但邏輯嚴謹不代表觀點的成立,質疑是獨立思考入局后的中間部分,好比從習慣聽別人怎么說,跳出來到自己怎么想一樣。
同事說基于某報告分析得出下沉市場增值巨大,加上競爭對手目前沒有做,所以我們應該做。
那你知道現在做肯定是好時機,但市場有無正在做下沉的,規模如何?我們是否可以拷貝此策略?因此,在此環節就需要多視角入手考慮。
首先要了解兩個概念“多視角與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何為多視角?智遠簡單總結為它呈現的角度是立體狀,依靠所在場景與角色面臨問題出發,去看方案是否可行。
何為批判性思維?也叫明晰思維,它分批判和創新兩大陣營。
前者像法官一樣,保證你所做判斷是靠譜的,得到結論準確率比較高;后者屬于創造,基于批判的標準尋找出子集中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來驗證邏輯。
先從多視角出發
依照妻子與母親案例,你的三策法則上層是“共贏”三者都滿意,介于問題拆解,本質是什么?彩禮嗎?媳婦事多嗎?都不是。
彩禮是現象,不是本質;本質是因為彩禮而導致妻子心理的不平感覺,她菩薩心腸可能就不會出現此類事件,所以那20萬彩禮就構不成主要因素。
也就是說只要解決妻子,父母心中的不對稱感(矛盾點)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至于彩禮不是問題的目的而是手段,如果上來被彩禮現象蒙蔽,那就無解了。
智遠經常說的問題解決四維法則:
一.問題點
二.矛盾點
三.邏輯閉環
四.利益點
一個問題之所以涉及很多人,是因構成問題的要素沒有屢清楚外,還有各方面人和事物的利益點不清晰,就憑直覺貿然入手,要知道人與利益權重占比更大。
所以遇到多人協作問題,切勿陷入自身立場中,一定要跳出自身情緒,站在旁觀者角度去多視角分析各方面利益關系,把每個人利益點捋出來才更好解決。
譬如在妻子與父母案例中,各方利益是什么呢?
妻子:希望公平對待
父母:處理完婚事兒,解決妻子鬧騰的事兒
弟媳:想要20萬,不想被鄰居看輕
弟弟:希望哥嫂能成全我,讓我順利結婚
你:讓妻子滿意,父母滿意,不迫害弟媳關系
所以多維度能夠把每個人訴求看的一清二白,問題在于妻子想要個說法卻找到父母拒絕,產生心理陰影面積,最后鬧成自己也要“補差價”。
問題點,矛盾點,邏輯閉環,利益點全清晰,基于上策“共贏思考”,你該如何設定解決方案呢?
使用帕累托最優法則
帕累托最優法則也稱之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經濟學當中的概念。
學術百科定義為:
指資源分配最理想的一種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
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進或帕累托最優化。
有個簡單案例:
原始社會中人靠狩獵為生,為使問題簡化,設想村莊只有兩名獵人主要獵物有鹿和兔子兩種。
若兩人齊心協力忠守自身崗位,他們就可以同時捕得一頭鹿,要是各自行動,憑單個人力量是無法捕到鹿,只能抓到4只兔子。
若從填飽肚子看4只兔子能吃四天,一只鹿平均分每人可吃10天,也就是說對于兩位獵人他們的行為決策就成為這樣博弈方式:
要么分別打兔子,要么合作;若分頭行動前者抓兔,后者捕鹿,前者收益為4,后者可能收益為0。
所以這種博弈告訴我們什么?有兩點:
其一:
當出現沖突場景時,人自私本能盡可能會讓自身利益最大化,讓對方利益最小化,最后你死我活。
其二:
在盤子較小時你作為問題解決者,局面并非你死我活的僵局,而可以通力合作你活我也活,你贏我也贏,把競爭轉向合作盤子做大雙贏,這就是非零和博弈,也就是問題最優解。
那運用此思維在融入妻子與父母案例中,自己該如何設定解決方案呢?
1.找父母合作針對妻子訴求,讓父母說好話你輔助
2.找妻子合作,針對妻子矛盾先共鳴后疏導
3.找弟弟合作,主動讓弟弟找妻子解釋,你助攻
你看這就是問題最優解,若彼此談攏后讓父母最后包個小紅包以表內心對“妻子”的疼愛,是哇塞設計。
所以任何一方訴求只要產生共鳴,結果就會必然達成,當然這只是“上策”,正因為最優解方案往往并不顯而易見,所以很難找出來。
若上策行不通,中策,下策如何設計呢?
從弟媳角度,讓她別要那么多,少要點大家都高興;從妻子角度通過代償,幫助她走過心理不平衡的坎則問題解決。
從父母角度,幫他們做思想工作協調不公平現象,也可以解決問題;從弟弟角度,說服你弟,做通思想工作或幫她再找個要求低的女朋友。
你看其實可以找到很多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基于“多視角”與“帕累托最優法則”找到,如果是工作場景中復雜問題,可能就需要引出另外一則概念就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雙閉環
批判的核心在于“評估條件可能性”,如上述案例中從弟弟角度,讓她再找位要求低的女生,這可能嗎?顯然概率比較低。
那么如何評估呢?把不靠譜無法落地的解決方案丟掉,只留下兩個最優解作為備案,把思路聚焦到主要矛盾,以及協調次要矛盾最為突破口。
工作角度團隊作戰中最棘手問題不是在于“問題本身”,而是在于“解決問題的人”。
這當中有個重要概念為“行動意愿”,一個人的行動意愿決定問題解決的70%的可能,另外百分之30%為能力。
什么是行動意愿?
簡而概之“他愿不愿意做”,要知道有些工作強硬的分配并達到最好效果,怎么辦?從自我價值與情感出發探索。
高級領導表面以結果導向,背后往往以“人情導向”來處事,完成工作本身附帶價值并沒有人情價值大,人的情緒和情感肯定是賦能一個人“能量”的關鍵。
如我請你喝杯咖啡,你認為它值50塊那它就值50塊,你認為它一文不值,那就一文不值,但在關鍵時刻,哪怕你送同事一杯水,她就可能認為這份人情價值很大。
也就是說只要日常中那些看不見的感情情緒,才是做事最重要的東西。
它在關鍵時刻能成為行動意愿背后的驅動力,用部分情感的價值來替代安排的指令驅動事情辦成,人更有上進與責任心。
所以批判的核心在于某些時刻你會有更多選擇,來解決問題驅動力與目標的落差,這也和“理性與感性”有巨大關系。
要知道,獨立思考的兩大用途分別是“自我認知迭代”與“解決外部問題”,這兩者都是理性思維。
若站在處理問題角度,最優表達方式為“理性思考,感性表達”,為什么?因為人是感性的高級動物,天生不喜歡道理,只喜歡喜怒哀樂,故事相關表達更直入人心。
自我迭代的理性
先從自我迭代說起,你每天為什么要刷朋友圈,各大社群?答案很簡單“不想錯過每條可帶來有用信息”,告訴你,但這是種錯覺。
我們正常靠感知(聽覺,視覺)獲得的信息,沒有經過大腦二次加工的都是感性知識,它唯一的好處在于“情緒共鳴”,對了還浪費時間,其他基本無用,為什么?
感性的知識不會給大腦帶來長期記憶,它只會讓某個重影在腦中一閃而過。
如你手機中擁有80個社群天天制造信息,就能給你帶來認知成長嗎?不能;你刷信息流APP兩個小時雖看到很多文章,就能快速學習嗎?不能。為什么?因為你漫無目的。
所以獨立思考給大腦安裝機器的核心在于“先理性”,把理性植入到每次打開微信,微博,頭條等信息軟件時。
一旦有理性意識再進行刷信息流時你便主動會把“信息過濾”“篩選”啟動,看到有用收藏無用刷過,這樣不僅時間沒有浪費,且理性感性同時進行。
一套循環下來,你在“內在”與“獲取信息方式”方面均發生變化,獲取方式的驅動直接造就內在認知提升。
然后在思考過程中,與“大腦原有操作系統”本身碰撞與連接,最后大腦就會“擴容”,它也就越來越強勁,所以知識獲取前的目的是“自我迭代的必要條件”。
對外表達的感性
理性就一定能夠解決問題嗎?顯然不能,比如你和部門反復決策后計劃找投資人啟動融資,如果你用非常理性的表達法,那就是:
“我這筆錢要花多久,用在哪里,怎么用,為什么要用,你的收益是什么”冰冷的數據講完就結束了。
譬如你們部門因業績不好要被裁員還沒補償,理性的溝通就特別棘手,反之感性就很容易解決。
如:“現在業績不好,大家都能體量,給一些時間你去看看外面機會”,有合適就可以跳槽,后續有緣常回來看看。
感性的交流是遇事在處理中以個人情感為依據的心理過程,通俗的說是感情用事,能快速產生共情,拉近彼此近心的距離,然后快速判斷你們在事情上有無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所以高維角度是理性,低維角度是感性,用理性的大腦做低緯的打法更能讓人接受,這就是獨立思考后“處理問題之道”。
總結一下:
如何獨立思考?分為“獲取知識前”“遇到復雜問題后”兩方面。
獲取知識前:帶上目的有意識給大腦裝上理性思維,這樣就能做到主動篩選,分離,避免因感性帶來知識無用,一旦獲取方式發生變化,隨之“自我迭代模式“也發生變化。
遇到復雜問題后:使用三策法則內心設定三種上中下結果,從達到最優解為第一入口出發,公式思維把問題簡。
用PREP+A產出模式找“論證,論點”,然后多視角入局采用批判性思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把理性的頭腦轉為感性的表達。
所謂獨立思考是建立在“思考之上”,因此如果沒有“思考體系”,獨立就是瞎琢磨,同時知道并不是做到,刻意練習很重要。
智遠一直在用這套法則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望有所啟發。
一本關于思維復利的“工具書”
個人號
還沒能明白
怎樣最自在,怎么樣算失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