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自從孩子出生起,家長生活中的一切就都與這個“小精靈”有關了,父母的一切努力、心血就都放在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之中。
為什么要“使勁兒”管孩子
3歲大的孩子大腦發育還未完全成熟,如果沒有專業的引導,孩子最先發育的是情緒腦和基礎腦,這階段的孩子非常容易被情緒控制。專家表示:3歲時寶寶性格培養的關鍵期,他們已經逐漸擁有了初步的思考和自我意識。
如今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快樂教育法”,覺得讓孩子自然成長更好,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證明“快樂教育法”并不能給予孩子一個好的未來。劉歡就曾說起過,自己最后悔的就是沒有在孩子學不下去的時候,“逼”她一把。可見管孩子才生真正的愛孩子。
這3個方面要“使勁兒管”
一、管住孩子的欲望
因為我們這代人的童年,正是還在努力的階段,物質、金錢都處于比較匱乏的時代。小時候我們總是經歷喜歡而得不到的狀況,對于這種失落的心情,我們不希望孩子在經歷了。所以對于孩子想要的家長總是盡力滿足。但是無限滿足于孩子的欲望,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每次都滿足孩子對玩具的欲望,孩子擁有過多的玩具就會導致孩子的專注力差,從而變得沒有定性,沒有耐心。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欲望進行克制,這里向各位父母介紹一個方法叫【糖果效應】。
【糖果效應】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教授米歇爾對數十名兒童做了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用來“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這些兒童單獨呆在一個屋子中,桌子上放著孩子們愛吃的糖果。研究人員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馬上吃點自己的棉花糖,也可以等待研究人員回來再吃,這樣就可以在得到多一份糖果。研究結果表明,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再吃糖果的孩子普遍發展的更好,與身邊的朋友也更多。
家長可以通過【糖果效應的原理】,對于孩子的欲望讓孩子自己通過努力得到,推遲孩子的欲望,從而得到更大的滿足。讓孩子體會到自律會德高更大的滿足感,慢慢習慣于這種成功。
二、不做做家務
不要覺得孩子太小做不了什么,也不要覺得家務時間小事,讓孩子做就是在浪費時間。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是不做家務孩子的15倍;不做家務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現犯罪的行為。從高校讓孩子愛做家務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動手能力和獨立性。
如果孩子小可以從收拾自己的玩具或者繪本做起,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讀獨立性和責任感。
三、亂發脾氣
【孩子亂發脾氣多半由兩個原因導致】
1、可能由于寶寶經常一哭,父母就去哄孩子,導致孩子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發脾氣父母就會哄自己。如果是這個原因導致的,那么在孩子情緒穩定后,家長可以通過一些還教給孩子管理情緒的繪本,來讓孩子明白,發脾氣并不解決問題,也同樣不能依靠發脾氣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2、在寶寶進入兩歲后,會進入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孩子的情緒腦發育過快,自我意識產生了萌芽,但是寶寶自己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于控制不好自己情緒的孩子,家長一定要“使勁兒”管,如果任孩子發脾氣,將來孩子上幼兒園、上學校也會覺得自己是“小霸王”全都要以自己為中心。會導致孩子在任何地方都吃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