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全歐洲共同燃起的,只是因為戰(zhàn)爭的勝利,許多責任被協(xié)約國扣到同盟國頭上。表面上的所謂“德國挑起”并不恰當,“薩拉熱窩”事件從常理來說也完全無法構成全歐大戰(zhàn)。
早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日趨膨脹的產業(yè)力量和資本發(fā)展就已經令列強們互相變得愈發(fā)咄咄逼人,一切不過是水到渠成,隨著巴爾干的一聲槍響,人們瞬間從抽屜中拔出槍互射,這件事情其實不存在什么絕對的挑起者,只有動手先后的區(qū)別。
直白點說:這場戰(zhàn)爭根本不止1根導火索,它有多個起火點。表面上你可以說是薩拉熱窩事件點的火,可塞爾維亞基本是懵的。總體看,薩拉熱窩事件主要是奧匈帝國的內部爭端,看到破綻的俄國急吼吼的跑來搶食,又引出奧匈背后的德國,德國為解決后患一錘子敲昏了法國,為了打法國順帶轟趴了比利時,比利時又扯出英國...這種亂賬拋開表象,跟本就是火藥包集體炸了。
說一戰(zhàn)必須得聯(lián)系著歐洲史來看,歐洲人,或者說這種源自歐洲的文化,雖然沒有形成大一統(tǒng)的國家,卻總是爆發(fā)全區(qū)域的大型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一次的大型戰(zhàn)亂是拿破侖戰(zhàn)爭,最后以拿破侖的復出和滑鐵盧的多國圍剿告終。
此后的19世紀,歐洲忙于工業(yè)化發(fā)展和基礎建設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掠奪,勢力范圍也劃分的比較好,所以歐洲總體維持了戰(zhàn)略均勢,故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
那個年代的歐洲人就是地球之王、文明核心。他們掠奪了地球上超大面積的殖民地,擴充著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堅船利炮摧毀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大門。這讓他們愈發(fā)的輕狂,在工業(yè)浪潮開始渴求更多的市場和原料地后,他們的心態(tài)里只剩下斗雞一樣的情緒,任何東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彼此之間因為這種心態(tài)以及全球事務方面的沖突,積怨越來越深。
當時的英國擁有百倍本土的殖民地,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也不差;俄羅斯卡住了西邊,占據(jù)了往東一直到大海的超大土地。他們普遍將力量重心放在對殖民地的控制和搜刮上,或者努力消化自己的勢力范圍。一開始并沒有太大的爭端,但資本和自傲令他們愈發(fā)的希望通過技術和戰(zhàn)爭來實現(xiàn)“霸主”地位。今天的美國,其實也是歐洲當年思維的一種延續(xù)。
唯獨后起之秀德國,雖然通過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等人的勵精圖治,國力和地位上升的非常迅猛,但到威廉二世時,他們已經按捺不住了。本就通過容克地主等結構和戰(zhàn)爭進行統(tǒng)一的德國,更青睞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看到列強們吃肉,垮了600年“站起來”的日耳曼民族豈有心甘情愿。
威廉一世和俾斯麥還在的時候,德國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歐洲的“四戰(zhàn)之地”,不可能在爭霸上獲得實質好處,一味強上只會走拿破侖的老路,因此一直維持著“鄭政治主動、威懾為主、提升國力、緩稱霸”的策略。但1888年,雄才大略的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太子僅當政100余天也死了,孫子威廉二世繼任后很快就把俾斯麥請出了朝堂,從此德國的軍國主義勢力和擴張野心一發(fā)不可收拾。
被列強“瓜分完畢”的世界此時已經沒有多少德國能撿漏的地方,然而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采取了“霸強”的做法硬懟老牌帝國們,他認為德國的軍事、經濟都已經足夠強大,故而一反前朝政策,到處插手他國政治,拉幫結派制造糾紛,破壞老牌帝國們的“游戲規(guī)則”,結果很快德國便拉出了一幫對手。可這位二世不僅無視了德國形象的改變,反而總想通過戰(zhàn)爭來超越一世“普法戰(zhàn)爭”的偉績,連接得罪了有盟約的俄國和一貫關系較好的英國。
政治從來就是這樣的,你失去的陣地我就會搶過來,本來笑看德國懟法國,自己還偷偷使上幾分力的英國,看到德國居然腦抽跑來妄想挑戰(zhàn)自己的海上霸權,直接就跑去支持了法國,而一直期盼被西方承認的沙俄,得到法國這種“正統(tǒng)大國”的承認后,自然也是巴巴的湊成了一坨。
德二世玩來玩去,最后德國依然還是那樣的德國,殖民地沒見增加幾分,國力沒見增長多少,敵人卻豎了一大排。
日耳曼人悲憤莫名啊,這豈有此理,一個個都和我背著鬧是吧?兩面夾擊我是吧?于是他們也開始到處找盟友拉幫結派,結果旁邊的怪胎“奧匈帝國”與德國一拍即合。
這個奧匈帝國呢,是個共主聯(lián)邦國家,意思就是說我?guī)讉€國家共用一個主子,形式上成為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但今天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等很多東歐及巴爾干地區(qū)的國家都是它的領地。
奧匈帝國的國家矛盾非常多,尤其是民族矛盾嚴重,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緣紐帶幫它拉了不少關系,但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卻造成了國家愈發(fā)的不穩(wěn)定。奧匈帝國能做的只有兩點:1.對內鎮(zhèn)壓民族分裂勢力 2.對外戰(zhàn)爭轉移矛盾。
尤其是巴爾干和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領地上的紛爭,令奧匈帝國對東邊的威脅非常看重,這就給了德國以結盟的機會。同時奧斯曼帝國強大的軍工業(yè)簡直堪稱東歐的精華,無論是奧地利還是捷克斯洛伐克,奧匈帝國經濟體制一般、社會結構混亂、執(zhí)政腐敗,唯獨軍工廠堪稱一枝鮮花。
繼而就是意大利,這個國家說起來也是剛剛完成統(tǒng)一,就這它還是沾了普法戰(zhàn)爭的光。意大利的工業(yè)也不差,國家也挺湊合,唯一的毛病是被德國感染了,犯了與德國一樣的病——他們也希望能在這個被瓜分完畢的世界上分一杯羹。所以他們很快就與德國、奧匈結成了同盟。
兩邊的同盟一達成,這可不得了。本來歐洲格局自拿破侖戰(zhàn)爭后,是有其一定的戰(zhàn)略均勢的。小打小鬧有,大打大鬧像普法戰(zhàn)爭那樣的也有,但總體來說分成兩派接著幫互懟這是頭一回。雙方都是信心倍增,互相輕蔑,心想“我有神隊友,瞧你那幾個豬隊友能當幾個尿泡踩?”。在這種同盟的情況下,本就劍拔弩張的各國關系被徹底鬧僵了。
這就像交流,1V1起碼能說清楚事情,2V2湊合能表個態(tài),一群V一群,沒準就因為誰看誰不爽掐起來了。
本來嘛,歐洲列強們就都不是良善之輩,彼此恩恩怨怨數(shù)不勝數(shù),這臉皮徹底撕破后,那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連幾百年前的事情都能拿出來扯皮,幸好英法是一邊的,不然嘴炮怕是能扯到圣女貞德。一群人罵來罵去,你說xxx偷了我家東西,他說xxx小時候崩了我家玻璃,最后大家不想吵的時候,不代表事情完了,而是紛紛撿磚頭去。
偏偏撿磚頭這個關頭冒出個意外,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街上坐車搞親善的時候,讓突然竄出來的刺客給斃了。
奧匈帝國的皇上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是老淚縱橫啊,這位“茜茜公主”的丈夫除了老婆外一生都是悲劇,甚至可以說他后半輩子的悲劇就是老婆帶來的。奧匈帝國的腐朽沒落與“茜茜公主”這位老佛爺?shù)母F兇極奢脫不開關系,她甚至因為不滿意造型而表示要炸掉他老公修建的奢華宮殿;此外什么帶血小牛肉面膜、草莓牛奶洗臉、讓裁縫在身上做衣服,穿完撕掉、蘋果醋瘦腰、1個小時穿胸罩,1天時間化個妝等等都是這位女神的豐功偉績,很值得現(xiàn)代的敗家女學學。
不多扯,總之因為斐迪南大公遇刺的背景許多人都知道,無非是牽扯到塞爾維亞分離主義者,王儲大一統(tǒng)的開放聯(lián)邦執(zhí)政思想影響了某些人的獨立建國夢。
斐迪南大公死后,歐洲那些撿磚頭的紛紛一片嘩然,這是徹底的火上澆油。奧匈帝國本就陳了重兵演習,還拿了塞爾維亞分裂分子當假想敵。這下捅了弗朗茨一世的馬蜂窩,奧匈帝國開始對塞爾維亞動手。
結果如此好事怎么少的了虎視眈眈,本就覬覦奧匈帝國土地的沙俄?他們順勢支持起暴亂的塞爾維亞,讓他們與朝廷對著干。
問題是從一開始奧匈帝國的對塞族軍演就有德國人的摻和,這下你沙俄耐不住寂寞,就別怪我德意志開葷了。奧匈找德國撐腰,這腰不撐德國也要來呀!不過威廉二世還沒傻到底,他假惺惺的給表兄沙俄尼古拉二世發(fā)了個短消息,依然是此前超強硬的那種風格,大致意思是:給爺停下!皮完了快滾,鬧大了你hold不住!
尼古拉一想:“是啊!這癟犢子玩意兒再加上個奧匈真打不過”,正猶豫是不是真的皮完了滾蛋的時候,法國人跑來給朋友圈里點了個贊。這下沙皇牛氣了,霎時間卷起150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奧匈。
在這種徹底沒有轉圜的情況下,德國人很干脆的對俄國和法國宣戰(zhàn)了。并且第一下就把法國給揍了。為了揍法國,他們強行通過“中立”的比利時,英國人一看,這我罩的地方你們也弄?是不是要挑戰(zhàn)本老大的地位?于是在對德喊話,要求德國撤出比利時。
但這個時候的德國在干什么?他們在用克虜伯公司的420mm巨型臼炮“大貝爾莎”轟擊比利時列日要塞,戰(zhàn)爭打到這個份兒上,雖然仍然是局部的,但烈度已經牽扯到全歐洲。很快,英國人加入了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
你覺得這是誰故意挑起的呢?還是某個國家持續(xù)惹事?或者大家一起犯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