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經濟水平相似的老對手德國和英國相比,法國失業率高企引發的社會問題一直是困擾國民和政府的棘手難題。
近年來法國的整體失業率一直高于10%,2017年略有回落,也在9.5%到9.7%之間浮動,遠遠超過德國的3.8%和英國的4.4%,即使是巴黎,失業率仍然有8.7%之多。
與此同時,法國也無法在全球青年失業率日趨惡化的泥潭中獨善其身,越來越多的30歲以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或起薪低,不得不選擇和父母同住。
《年輕女子》的主角寶拉被男友趕出家門,首當其沖面對的就是如此冰冷現實的世界,她31歲,身無分文,無一技傍身,同獨居的母親關系惡劣。
《年輕女子》
寶拉不工作也不住在母親家中,因為在青春正艾的20歲時,她的身邊有個取代家人的存在,一位比她年長許多的名攝影師若阿尚,他也曾視寶拉為繆斯,拍出令他一舉成名的照片,可是,十年過去, 朱砂痣終究變成了蚊子血。
飾演寶拉的利蒂希婭·多施欠缺演出經驗,但在導演蕾歐諾·瑟哈伊的第一部長片中,她展現出的奇特魅力和矛盾重重的個性支撐住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年輕女子》
在女子粗魯的嘶吼和狂暴拍打房門的聲響之后,轉亮的畫面中出現一只大狗,嗅了嗅就躺在房門前的寶拉,她捂著額頭,墻面上留下斑斑血跡,下一個鏡頭,寶拉的額頭傷口已經裹好紗布,正對著醫生憤怒咆哮。
我們看到,她的傷口滲出血跡,眉頭緊鎖,眼瞼下的濃重陰影暗示著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她的皮膚不再光潔,嘴角開始下垂,情緒激動地敘說自己的棄婦經歷。
浪費十年光陰才被拋棄,精神崩潰慘不慘?
《年輕女子》
若放在社會新聞里,是個人都會說太慘了,渣男該死云云,然而導演無意渲染寶拉有多可憐,從她語無倫次的話語中,稍有判斷力的觀眾都能分辨出,之所以淪落到此種境地,寶拉自己也要負不小責任。
穿著胡蘿卜色大衣的清瘦女子抱著萌貓,漫步在巴黎的街頭巷尾,可以是溫暖宜人的小清新治愈片,也可以冷清如《年輕女子》有口難言。
寶拉獨自一人穿梭于廉價旅館和喧鬧酒吧中,她不合時宜的對話和動作總能嚇跑陌生人。
《年輕女子》
《年輕女子》描寫的人與人之間還不至于人情薄似紙,寶拉本來也有落腳的地方,只是因言語齟齬被趕了出去,她遇到過若干能說上話的人,為貓治療的女獸醫還同意延遲支付醫療費,但是,片中極少見到發自內心的笑容,人人都背負著沉重的生活壓力。
少有電影中的母女關系像《年輕女子》一般苦甜參半,余味反酸,母親拒絕女兒的邀請,在看到女兒出現在家中時的第一反應是狀似癲狂地將她推出門外?!笧槭裁茨銖膩頉]試著找我?」「你呢,這些年來你找過我嗎?」
但母親也默默給泣不成聲的女兒遞上面巾紙,伸手撫摸女兒凌亂的長發。假裝藝術生的寶拉給一個單親母親的家庭做保姆,和她的照顧對象,年幼的女孩莉拉建立起近似母女的親近情感,兩人在游完泳后,互相梳理起對方的頭發,這恐怕是電影里最能讓人放下戒心的一幕。
《年輕女子》
可不服管束的莉拉就是寶拉幼年時代的鏡像,親生母親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女兒,卻又約束極多,可以想象,即使曾經深愛彼此,多年以后,這對母女的關系或許只能像寶拉和母親一樣疏遠。
寶拉有一對罕見的異色雙瞳,看待世界的方式永遠充滿奇妙的不和諧感。她的確如自己所言,能快速變換人格適應不同環境,她在電話中的聲線被人誤解為18歲少女,似乎體現出性格中天真幼稚的一面,她也頗為狡猾世故,口稱不會撒謊,其實兩份臨時工作都是撒謊得來。
《年輕女子》
寶拉到底是需要醫療救助的無助受害者,還是在推卸責任?她在面試內衣銷售工作時自稱有潔癖,冷靜處事,與電影中呈現的性格恰好相反,獲得工作后,她又足夠頑強努力,這都是為了生存,不是她有多么喜歡賣內衣。
在電影開頭,醫生將寶拉稱作「自由的年輕女子」,寶拉對「自由」二字十分敏感,當場發作,「年輕女子」的稱謂沒有讓她覺得被冒犯,而從后面就醫時將年齡改成29歲來看,她并非對年齡毫不介意。
《年輕女子》
31歲還算不算年輕?寶拉說那就是快40歲了,要接受現實的生活,就在數分鐘前,她剛剛對醫生說穩定很無聊。
寶拉既討厭「自由」,又不喜歡穩定,她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高失業率下的法國青年可能有差不多無解的疑問。
《年輕女子》能獲得70屆戛納金攝影機獎,高明之處在于它不是那種廉價的成長勵志片,電影結尾時,寶拉還丟了保姆工作,但是,之前憤憤說著「我討厭巴黎,我恨巴黎」的她,最后也意識到「無論在巴黎還是別處,都要想辦法求生存」,那么,不如多愛一點巴黎,讓自己活得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