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之名歷史悠久。據舊志記載:
遵化在夏、商為幽、冀之地,周初為燕地,春秋屬無終國,戰國燕滅無終,屬燕之古北平郡。
秦為右北平、漁陽二郡地。漢為徐無、俊靡二縣,屬右北平郡。
三國魏除徐無、俊靡二縣外,兼有土垠縣地。
晉初仍為徐無、俊靡二縣,屬北平郡,后俊靡并入徐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廢北平郡,徐無縣改屬漁陽郡;北周,徐無并入無終縣屬漁陽郡。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無終并入漁陽縣。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漁陽復置無終縣,貞觀初又廢,乾封初復置,屬幽州;武后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為玉田縣地,屬營州;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屬薊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今遵化境地建平州買馬監(養馬機構)。
后唐(923—936年)在平州買馬監地置遵化縣(建年無考),屬薊州,遵化名稱始于此。“遵化”二字據《遵化縣志》記載含義是:遵從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
五代后晉時,遵化屬遼國,遼重熙年間(1032—1054年)于縣置景州清安軍,天慶十年(1120年)遵化已屬于金;
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國將薊州等6個州還宋,遵化隨之歸宋,宋改名灤川郡,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亡于金,屬金中都薊州。
元代,遵化隸屬大都路薊州;
明代,遵化隸屬京師順天府薊州;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建清東陵升為遵化州,領豐潤縣;
乾隆八年(1743年)升為直隸州,統領玉田、豐潤兩縣,隸屬直隸布政使司,由通永道分轄;
中華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遵化改為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
民國17年(1928年)遵化改為河北省屬縣;
1938年2月,遵化、興隆劃屬偽冀東道;
抗日戰爭時期,縣內建立起抗日民主縣政權。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縣境一度被分成幾塊,分屬于豐玉遵、遷遵興、薊遵興等聯合縣;
抗戰勝利后,各聯合縣相繼撤銷,仍為遵化縣;
1948年劃為冀東區行署直屬縣;
新中國成立后,屬河北省唐山專署;
1983年撤唐山地區,遵化劃為唐山市管縣;
1992年設立遵化市(縣級市),唐山市代管;
2005年遵化市成為擴權縣(省轄縣級市)。
遵化文史,探尋歷史遺跡,挖掘過去的輝煌,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公眾號!
遵化文史,預約挖掘歷史與傳說、人物故事、企業和個人,宣傳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