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長龍
中秋佳節前夕,應邀前往我夢寐以求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冀東革命老區魯家峪,革命老區建設的非常美麗。張得義董事長,在老區里面投資開發了《峪甸園》。峪甸園是以農產品、生鮮蔬果采摘、餐飲、住宿、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莊園。
美麗的農莊,坐落在遵化市西南角,南與豐潤接壤,西與玉田接壤。豐玉遵緊緊相連,距京津冀都是一百五十公里。燕山腳下小村莊,這里是英雄誕生的地方,也是冀東軍區重要的軍火庫,冀東報社、被服廠、兵工廠、電臺、李運昌的司令部等二十多處冀東機密。老區人們給八路軍送飯、做軍鞋,掩藏八路軍,這些光榮事跡與愛國情懷,我都聽說過,我也曾在許多抗戰書籍里看見過。
懷著一顆無比崇拜的心,我慢慢的到了一座石橋,抬頭仰望西北角,看見了一座佇立的豐碑,感覺即眼熟而又有一絲陌生,因為我是第一次這么近距離觀看這座紀念碑,眼熟的是我在書上經常看到。此時心里感覺紀念碑,比我想象的要小。轉念一想,是距離的原因才顯得小,但是非常莊嚴,它代表犧牲在魯家峪附近抗戰烈士的靈魂,它是偉大的。因為時間較緊,沒能更近距離的去觀看,去祭拜這些英雄。
坐在車上我目視前方,忽然看見了寫有《魯家峪抗戰紀念館》,幾個醒目的大字,在一個土坡上門向東開,寫在門額上。我心里頓時感覺非常心酸,而心想紀念館里,肯定有烈士的很多遺物。我們的車還在路上行走著,突然覺得魯家峪處處都是抗戰故事,可是有一些故事隨著時間流逝,已經漸漸消失了,被見證者默默的帶走了,只有隨處可見的石碾、石磨、磟碡、石槽,是見證者了,我心里這樣想著。
此時已到達魯北峪村口,順便拍攝了幾張照片,就繼續往前走,平整的水泥路,兩旁是整齊的果樹,它們向士兵一樣站立兩旁,仔細觀看有杏樹、紅果樹、梨樹、蘋果樹、柿子樹、核桃樹等,除了杏樹以外,其余都長滿了累累碩果,色彩繽紛,到村子里面有兩條路,我們走的左邊這條路,去北峪第七隊《峪甸園》,臨近莊園外面有條幅,上面寫著《歡迎京津冀各位領導來蒞臨指導》。到了峪甸園辦公室前,看見有很多豪車,都是北京牌子,我心想峪甸園真是太好了,北京來了這么多客人來采摘。
十點左右開始了《河北峪甸園果蔬配送研討會》開始了,董事長張得義講話,村書記王愛國講話,說這里是天然氧吧,前來采摘的朋友們給了熱烈的掌聲,接下來很多來自北京的朋友一一發言,都一致表示,別處的東西我們不買了,就認準《峪甸園》的水果蔬菜,這是純綠色食品,沒有打農藥沒有用化肥,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也要注意保護身體,吃綠色食品蔬菜,對身體好,雞蛋是山上柴雞下的蛋,豬是沒有喂過飼料的,就靠吃棒子渣,在山上撒著,一年才長一百多斤,山莊無論是什么東西,都是純天然的,無論是多遠,都可以送后到家,包大家滿意,價格實惠。散會后北京的朋友,采購了很多果蔬、雞蛋等,車里都裝滿了,滿載而歸,要是車能裝還買呢,都非常滿意。
大家開始去《峪甸園》飯店吃飯,都是農家菜,純天然無公害的豬肉、雞肉,那叫是一個香,吃到了紅薯面餑餑,一位大哥吃了多個沒吃夠,說回家我再多帶點,這是一個好吃。有瓠子絲、山野菜、特產的水果罐頭、攤柴雞蛋等等,大家都拍手叫好,唐山電視臺的來采訪,采摘者說出了心聲,一至承認山莊的產品是最棒的。
下午兩點多村里老書記李長波,領著我去北峪的王淑琴老人家里,路過了李運昌的司令部,到了老人的家門口,書記打開老人的大門,老人在家里洗衣服,說明來意,老人家非常熱情,我們坐在老人的炕上,與老人談起了關于抗戰的相關事跡,老人家說:今年八十八歲了,天天去地里干農活,六口子人的地,是二老經營。我問老人家看見過鬼子嗎?老人家說看見過,那時候經常跑反,跑反到火石洞里,火石洞有的比缸口還小,為了逃命只好藏在里面,與母親還有姐姐,背著一點炒米,說到這老人家,說給我看一樣東西,打開平廚的玻璃,拿出來一個鐵盒子,老人的臉上流露出來感動,老人家說這個有年頭兒了,跑反時她的母親背著灌滿水的鐵盒,特別渴的時候,每人沾一口,不敢都喝了,因為藏在洞里沒準多少天,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多瓶子,有這鐵盒算是高級的了。老人又說,這是茶葉罐,上面美人那時候特別清楚,經過時間的沉淀已經不清晰了,老人家又說,看見這個鐵盒子就想起我的母親,這個鐵盒我永遠保存,它救了我們一家的命。我告訴老人這應該交到紀念館保存,老人家也非常贊同,又講關于村里古廟、古庵的相關事跡,看見過老爺廟的和尚,那是一位高明的中醫,是豐潤人,在四十年代老和尚就走了,那里成為了印刷廠,老人家也跟著印過報紙。
老人家想起了自己的大哥王貴,說是被日本子抓走以后不知道下落,想尋找一下大哥,但是也沒有任何線索。將近五點多,我從老人的家里出來,老兩口送我們,告訴我有時間過來,要給我拿點核桃,我說我家有,不要啦,您留著吧。老人家目送了我很遠很遠。
本文作者馬長龍在北峪王淑琴家泡桐樹下
作者簡介:馬長龍,27歲,大專文化。現供職于遵化港陸鋼鐵有限公司,熱愛生活,喜歡文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