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蘭:奉獻教壇終無悔
楊淑蘭(1946.9—),女,滿族, 遵化市侯家寨鄉秋科峪人。中共黨員,小學高級教師。曾任教于遵化椿樹嶺中學(1972—1975)、三官廟中學(1975—1980)、三官廟聯小(1980—1983)、城關聯小(1983—2001,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等學校。
由于癡心于教育事業,工作扎實肯干,又有一股鉆勁、闖勁,楊淑蘭獲得各級各類獎勵幾十種。1977年和1980年榮獲“遵化縣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980榮獲遵化縣共青團委授予的“少先隊支持者”稱號。從1983年起,十多次榮獲遵化縣(市)優秀黨員、三八紅旗手、縣(市)政府記功、嘉獎、三等功等獎勵。1985年和1986年,被評為“遵化縣小學畢業班教學成績優秀教師”;1989年,被唐山市教委、共青團市委授予“少先隊工作最佳支持者”稱號;1990年,被評為市、縣級優秀校長;1992年,被遵化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被遵化市文教局評為“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被共青團遵化市委、市文教局評為“少先隊工作最佳支持者”;1993年,榮獲遵化市政府晉升浮動級獎(1994年轉為固定級),被市委、市政府評為“遵化市先進工作者”,被市教育局評為“勤工儉學先進工作者”;1998年,被河北省教委評為“河北省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活動先進工作者”,被遵化市文體局評為“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工作者”,被教育局評為“遵化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92年和1998年,當選為中共遵化市第一次、第二次黨代會代表;2021年獲得“中共中央光榮在黨50年”勛章。
1964年,十八歲的楊淑蘭從遵化縣下石河中學(九中)畢業后,到侯家寨鄉(時名侯家寨公社)下營完小擔任代課教師,任教五年級語文,從此開始了她三十七年的教育生涯。期間,她通過自學獲取了高中學歷和大專學歷;從一名平凡的代課教師,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小學校長。
她從事過大復式班教學、小復式班教學、單學科教學、多學科教學、中小學跨學段教學;教過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社會、衛生與健康等多門學科;足跡遍布遵化北部山區、東部山區和城關區域;教過的學生累以萬計,有許多為父子兩代接遞,可謂是桃李滿園。
當楊老師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看到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時,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成績,教好這些農民的孩子。她明白,要實現這一愿望,必須提高自身素質。于是,每天一下班便一頭扎進書海,如饑似渴地汲取營養。為了進步得更快,她不停地向老師請教(王建華老師給她很大幫助),聽他們的課,參加他們組織的教研活動。有時也請他們聽自己的課,聆聽他們的教誨。幾年下來,她駕馭課堂的能力越來越強,公社,工委總校長李國占、韓晏聽說她教學很用心,很賣力,就多次來聽她的課,每次都稱贊她的課上得好,還在全公社教師會上表揚了她,號召大家向她學習。
楊老師當班主任多年,對學生關愛有加是出了名的。在山區任教期間,學生居住地很分散,相隔也比較遠,楊老師就利用周日休息時間進行家訪,和家長進行溝通。她多次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為貧困生交雜費,長期堅持無償給學困生補課。哪位學生病了,她就親自帶他上醫院,給他關懷和安慰;哪位學生生活有困難,她都想方設法解決;誰思想上有疙瘩,她都盡心幫助解開;誰有了點滴進步,她都要送去一聲鼓勵。記不清有多少次早來晚走,記不清有多少次與學生交流,也記不清多少次批改作業到深夜……
1967年,楊老師在全縣教育系統大會上作了題為《堅持山區復式班教學》的發言;1968年,在“新愚公村”前后丈子小學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擔任講解,活動情況被《解放軍》《人民日報》宣傳;1971年至1972年,在侯家寨中學的勞動課上,帶班在田間地頭學習農業技術,參加學校培育良種推廣到全縣使用,受到公社技術站領導的表揚,所帶班級被公社評為“學農先進班集體”。
楊淑蘭擔任學校領導三十多年,堅持做到兩點:一是工作沖鋒在前,做師生的模范;二是不離開課堂,做教學的行家。凡是要求學生、教師做到的,她首先做到。比如,學校制定了考勤制度,她便以校為家,出滿勤,干滿點,除公事外,全天堅守在學校講課、聽課、處理日常工作,有時候甚至晚下班一個多小時。作為校領導,她從不以事務繁忙為由,脫離教學。學校開設的所有文化類課程,她都教過,有的學期任課每周多達20余節。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聽評課、各類評比,她都親力親為。
她每到一所學校,都著眼于加強學校軟、硬件建設。城關聯小原是一所薄弱學校,環境差,校舍簡陋,辦學水平低。她到任后,在鎮文教辦的支持下,集資建成了新校(一棟1850平米的四層樓,一排400平米平房),購置了教學設備和各種器材,改變了教學環境。她還根據學校條件和師資情況,增設了幼兒班、特殊教育班;制定了十一項規章制度,堅持用制度去管理。她堅持把德、智、體、美、勞各門課程開足開齊,組建了讀書、歌詠、繪畫、書法、小制作、體育、聲樂、器樂、舞蹈等課外活動小組,請文化館的老師現場指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她注重抓教研組建設,以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進步成長。城關聯立小學涌現出了梁國玲、李瑞清、王艷軍、陳文秋等一批教改積極分子(李瑞清作過河北省歷史教學經驗交流課,劉宏偉、陳文秋作過唐山市音樂示范課),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學校兩次榮獲全國作文競賽優勝校,有兩次榮獲小學智力競賽一等獎。1989年,在《中國兒童》雜志社舉辦的“我愛祖國山河美”作文競賽中,七名學生獲獎,學校獲得綜合一等獎。畢業生趙旭丹、張海英后來成為高考狀元;孟慶東成長為飛行大隊作戰參謀,受到胡錦濤主席的接見。許多學生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經過不懈拼搏,她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把城關聯小管理成了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級文明學校、德育教育先進校、政治思想教育先進校、教育教學先進校、電化教學示范校、小學改革先進校、素質教育示范校、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先進集體、小學工作優勝校、小學目標管理先進校、體育教學優勝校、小學語文教改先進校、普法工作先進校。自然學科教研組獲得唐山市先進教研組,學校少先隊獲得全國優秀少先大隊紅旗單位。
城關聯小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也被上級有關部門認可,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曾在學校召開十幾次現場會,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有1995年的河北省素質教育活動現場會(省電視臺播放)、1996年的河北省史地教學研討會、河北省史地教學經驗交流會。尤其令人鼓舞的是,1999年9月,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大課間活動研討會在城關聯小舉行,學校榮獲了國家教育部頒發的特殊貢獻獎。
(北二里小學校長 孟會芹)
遵化文史,探尋歷史古跡,傳承燦爛文化,感受靈動而雋永的千年古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