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也稱為同感、同理心、投情、神入等,是指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何謂“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也稱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作為當今社會交往中的一種重要能力,共情能力意味著超越自己自戀而去理解比人自戀的能力,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感知對方。
“善良”是每個人都期盼和熱愛的一種優良品質。向對方傳達“共情”,事實上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傳遞“善意”、表達“善良”。而只有學會共情,具備共情能力,才能夠把握好善良的尺度,也才能用合適的方式與人相處。學會共情,方是最高級的善良。
表達“共情”不只是簡單地用話語,有時候更需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結合行動去引導對方。簡單的“說教”、單純地動一動嘴巴,因為沒法真正走進對方的心里,因而往往難以觸動對方,也就無法與對方產生“共情”。產生不了“共情”,自然也就無法引導對方。
面對一位認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就像一只蘑菇那樣蹲在角落里不吃不喝的精神病人,你會怎么做來引導他呢?一般人很可能會習以為常地對著他大吼:“趕緊起來,你不是什么蘑菇!”甚至過去用手拽他站起來。但不論怎么說或拽,他往往依然無動于衷。那么真正的心理醫生又會怎么做呢?他通常不會簡單的“說教”,而是會從“共情”的視角出發,也蹲坐在那位病人的身邊,結合話語和起身走動、吃飯等動作,逐步引導病人,漸漸地很自然地將他引向像正常人那樣生活。
共情難嗎?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是不是體會到:共情是不是并非那么的玄乎,有時候還很容易達成呢?!就像故事中講到的心理醫生那樣,只不過是在別人遇到困難或問題的時候,蹲下來,陪著做一只蘑菇。
學會共情,才能觸摸到對方心底的柔軟,才能用自己的善意和善良,真正地對別人有所幫助。
學會共情,才能讓善意善良更加體貼入心,讓對方產生共鳴,凝聚友情、和諧、福氣和好運。
共情能力,懂得共情,事實上也是情商優良的一種表現。中國有句古話:“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