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家人和同事眼里,卻都覺得蘇明玉十分冷漠。母親去世時,她沒在人前留下一點眼淚;在公司里,她殺伐決斷,似乎沒有一絲人情味……
當故事展開,觀眾看到了明玉成長路上那些不堪的遭遇,大家都對明玉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在吐槽蘇家人的同時,很多人也在反思蘇家父母的性格和教育方式對明玉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上個月,我們寫過一篇文章《13歲男孩“平靜”殺母:他們在出生之前,就注定被毀掉一生》,文中探討了在殺母案件頻頻曝出的當下,到底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在文章留言區,大家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小魚兒
我的小孩喜歡和我溝通,從上小學的時候,我天天去接他,就問他今天學校里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新聞啊?他就會不停地跟我講。現在養成了習慣,遇到開心或不開心的事都會講出來,我和他一起分析。
我覺得家長和小孩溝通是很重要的,小孩有時遇到事很迷茫的,不知道對錯,還有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這都要父母去細心的了解,否則在叛逆期,很容易誤入歧途。
@隨緣
特別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不要跟他們對著干,我孩子上初一的時候,我用衣架打他,他拿了菜刀過來,我就什么也不說出門走了,去了河邊。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了,我給他發了短信,兒子中午你自己做飯吃,媽媽晚上回來,吃飯了好好休息下。
過了半個小時兒子給我提了一份炒面拿到河邊,看我眼睛都哭紅了,他說必須讓我吃了跟他回去。
后來這么多年了,除了我們母子知道,其它人都不知道。去年大一,我發信息說兒子當年你拿菜刀記得嗎?他說記憶猶新,那時候我不懂事,媽媽對不起。
我淚崩了當時。
@爽子
我接觸過很多做青少兒教育的老師,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意見:一個孩子的成功與否絕對受大人們的影響。好的習慣孩子會受用一生,不僅僅是做人做事。
@?? 叮咚。
其實也不要給父母太大壓力,畢竟誰都是第一次,第一次當父母,第一次當孩子,有時候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足有缺陷,焦慮著自己三觀都沒認識好要怎么教育孩子。
所以跟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探索這個美麗的新世界。
@spring boy
知識改變命運!孩子需要引導!溝通是關鍵!需要相互理解,相互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很多父母認為給孩子物質方面的支持就可以了!但是不是!精神的匱乏是最可怕的!
堅強的意志品質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在困苦中屹立不倒!關心孩子,但不要溺愛孩子!
@快樂一家
他們都說孩子有叛逆期,我覺的沒有,就是從小寵出來的,都是大人慣的,大人要以身作則。
我兒子也16歲了,一直都很聽話,很體貼,用錢也很節約的。我從小教他節約,心要善良,多幫助人,吃虧是福,現在感覺還行,兒子棒棒的。
@??? ??
我們這一代對于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的意識已經開始覺醒,自己的痛苦不該再映射到下一代的,對于有些人,且不要談為人父母,先自己做個人吧。
@卡戎
曾經遇過兩個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一個是過馬路時,小朋友提醒媽媽是紅燈,媽媽回他一句,沒關系,他們不敢撞你。
還有一個是,遛狗時,自家狗狗被小朋友打,我阻止后,小朋友的媽媽瞪了我一眼,告訴小朋友狗狗會咬她,而不是不可以打狗狗。
@良
本來不想說的,因為我才二十二,經歷少啊,但是我還是嘮叨兩句。
論語十則每一則堪稱經典,每一則都勵志圖強,每一則都能陶冶孩子情操,每一則都能使孩子在道德上有所束縛,歸根究底都是出在父母身。
所有的給予都是合不合理,并不是想買就買,買了要告訴孩子要學會珍惜,告訴父母自己的不易,才能使孩子能夠真正懂得。見人要禮貌用問候一聲,要讓孩子知道禮貌對人是父母教導的,并不是讓孩子用手機通宵到三更半夜落得空虛,并不是讓孩子的明天沒有一個篤定的信心。
孩子的壞和好習慣,都是父母所用的教導方法正不正當。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在空余時間不肯學習,缺乏知識,才不能以身作則。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a如此愛屋及烏你卻有眼無珠
父母的教育確實是很重要,我不想我的孩子有我的路,所以我盡心竭力保護我的孩子,但不會過份溺愛。
@云朵兒
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子女,真的不錯,在大人的潛移默化下,小孩就是一路照著大人的一切去成長的。所以,看人性格如何,看其父母就知其子女,看其子女就知其父母,八九不離十。
@夢見你&仿佛將思念落筆
想讓孩子成為你的未來,首先你要成為孩子的未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不是說說而已。學校教腦,家庭育心,希望家校合一,多為祖國培育棟梁之才。
@彭澎
那個說沒時間陪孩子的,我覺得陪伴不在于數量在于質量,在于高質量的陪伴,假如你天天能陪著他但他在玩你在看手機,和哪怕只有睡前或者一段時間但全心全意的陪伴,肯定是后一種效果更好。
而且家長的心態和以身作則也很重要,您這種怨天尤人,與世人為敵的態度想必也培養不出一個多樂觀的孩子。
@青藤
最討厭一味把責任推給父母的,每個人從出生都是有原罪的,都是很不完善的人,父母不可能把所有美好的品質都教給小孩,因為他們自己就不完美。
@曾笙
只能說: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就是小孩的榜樣,父母對長輩孝順,子女也同樣會對父母孝順,不爭不搶,不卑不亢,只希在沒有學會怎么為人父母之前,先不要有下一代,望天下父母做好榜樣給下一代吧。
@。 陳
很多父母往往不能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的對錯,就是劈頭蓋臉先罵一頓,一步一步逼孩子促成大錯!
@佳佳(Cindy)
其實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有一定弊端,大多孩子們的爸爸媽媽都在職場拼殺,大多孩子都是由姥姥奶奶們或者阿姨來照顧,她們很多舍不得管、有的不敢管,沒有原則的妥協跟讓步,導致孩子成長環境的畸形。
@Aaron—Liu
很多人總是用陪孩子就沒錢,要錢就沒辦法陪孩子來當借口,因為你把賺錢和陪伴當成對立面,變成了單選題,就沒辦法客觀的分析這個問題。
現代社會很少會存在掙扎在生存線上的家庭,無外乎就是好和差的區別,如果家長不是一味認為錢對孩子的作用大于陪伴和愛的作用,那么大多數情況下是能夠共存的。在我的老家,在外人看起來特別貧窮的農村都能做到。
@莉子
孩子也是人,他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首先要尊重他,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言語肆意傷害,在尊重的前提下我想應該不會這樣偏激,大人都有可能受言語刺激一時沖動,更何況孩子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造成這種后果非一朝一夕的原因。
@小草
愿所有人學會去做合格的父母,愿全天下孩子生活在愛中,也會去愛別人。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極其重視宗族觀念。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家庭始終是孩子一生的牽絆,是他們會不停回望地愛的港灣。
家庭里沒有那么多傳奇故事,點滴的回憶卻能撐起很多人的絕望時刻。
而家庭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孩子在長大,父母在變老。父母一場,就是彼此的一場目送。
在這場目送的途中,我們都要不斷學習、保持耐心,用更多的愛去擁抱彼此,擁抱這一生自己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