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選錯了學習教材,也許你用錯了學習方法”我說,
“有效的學習,最重要的不是你學了多少,而是你從學習中帶走了多少,并且用到了多少。”月初,和一群想在溝通上精進的小伙伴,建立了非暴力溝通小組,重新刷這本書,獲益良多。《非暴力溝通》的學習,有3個學習階段,看看你在哪個階段。有時候的暴力溝通是自己“發起”的,刻意練習減輕和減少,這是開啟非暴力溝通的前提,像書中提到的,我們并不能要求溝通的對象也懂它,但是,我們很難不在乎對方。有時候暴力溝通是別人發起的,我們要刻意告訴自己,他是無意的,他只是表達一種評價,他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想順利通過這個階段往往并不容易,它是舒適區和練習區的接觸地帶,也是灰色區域。灰色區域意味著各種不確定、混亂,焦慮、懷疑、失望、責備、放棄~
感受和需要是開啟一個人關注內在自我的開始,所以這個階段的練習,非常溫馨和感動。一起練習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在這個階段,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過程。持續的練習,會有一些美好的事情發生
別人會說,你好像變了一個人
愛人會說,你變得更溫柔,更理解人了
孩子會說,你脾氣變好了
大部人會后悔,后悔自己不該那么沖動,后悔自己小題大做,后悔自己管不住自己,結果卻是動了手。 大部分人會后悔,后悔自己沒必要,后悔自己太過敏感,后悔自己不能這么做。后悔一件事,通常我們會將自己處于道德評判、做比較、推卸責任、強人所難的位置上,通常伴隨內疚、羞愧、憤怒的情緒。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方面我們需要壓抑自己情緒,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強迫自己做原本就很難做到的事。選擇跟孩子動手滿足了什么需要?滿足了我希望孩子理解和認同父母的需要,滿足了我保護孩子未來不受傷害的需要。想到這里,責備自己的心釋懷了一些,反而升起了對自己的疼愛之情。現在后悔滿足什么需要?滿足了我希望可以跟孩子保持良好親子關系的需要,可以采取一些平和的教育方式的需要。想到這里,我感覺等下我需要跟孩子說點什么,做什么。有人問我:學長,遇人見事總愛評價壞,這個習慣怎么改?哎,這是個好問題!
10年前,有一位老大哥寫了一篇逐字稿,邀請我們3個小伙伴一起來挑毛病,每當挑出來一個問題,那感覺跟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相互之間還比拼著,看誰挑得毛病多,一個字一個字,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挑毛病。
結果,我們挑出來了80多處的問題,老大哥在結束后意味深長地說了句“挑別人的毛病過癮是過癮,養成這樣的習慣就不好啦”。
確實是,評論一件事的壞,并不能讓自己有所長進甚至還會讓自己沾沾自喜,看不見自己的局限,也不能帶來一毛錢的收益。
關注哪一點做得好,值得自己學習,怎樣有助于拿出行動和結果,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教育孩子同樣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