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來的問題:孩子不好好吃飯、不愛讀書、寫作業磨蹭、孩子不愛交朋友等等,雖然問題各不相同,但從中能找到的相同點卻驚人的相似,其中排在最前的莫過于情緒——家長的情緒、孩子的情緒。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不配合,一些很微不足道的小事,瞬間小心臟嘭嘭嘭地感覺受不了,強烈的情緒作用下也顧不了那么多,先沖孩子喊一頓或者打一頓。大家生活里有這樣的場景嗎?
我們控制不住爆發了之后,又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和自責。可是下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還是會再次發生,陷入無休止的情緒漩渦,讓我們深深地感到無力。
有的家長說,那我盡力的去控制好了,可是一味的控制,卻有可能會讓我們的情緒積攢起來,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并且比之前爆發的更猛烈。
在今年的8月26日,沒錯就在上周一,河北某小區的一名17歲的高中女生,在和父親吵架之后從22樓一躍而下,救護車趕到的時候早已沒有了生命體征。女孩本身學習壓力很大,加上平時父母對她很嚴厲經常訓斥,不注重溝通方式,長期以來積壓的情緒終于爆發,無奈才17歲的女孩選擇的是走上這樣一條不歸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案件就發生在我身邊,真的是太痛惜了,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學會情緒管理、有效地溝通有多么地重要!!
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要控制情緒,而是學會怎樣去調節它轉化它,讓它流動起來。只有讓情緒能真正的流動起來,才能被我們駕馭。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有關情緒管理的電影——《Inside out》,中文譯名《頭腦特工隊》,上映于2015年,是一部家庭喜劇動畫。電影的大致劇情如下:主人公萊莉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舉家搬遷至舊金山,要準備適應新環境。就在此時,萊莉腦中控制歡樂與憂傷的兩位腦內大臣樂樂與憂憂迷失在茫茫腦海中,大腦總部只剩下掌管憤怒、害怕與厭惡的三位干部負責,導致本來樂觀的萊莉變成憤世嫉俗的少女。樂樂與憂憂必須要盡快在復雜的腦中世界回到大腦總部,讓萊莉重拾原本快樂正常的情緒。
這部動畫不僅是給孩子們看的,更引發我們家長對情緒進行深入地了解和反思。它不僅講述了小女孩萊莉的故事,還通過五個情緒小人兒讓我們認識到:情緒是如何出現的,情緒都有哪些類型,父母如何做才能化解孩子的情緒等等,讓我們一起在電影中尋找答案吧!
(從左到右,依次是怕怕、怒怒、樂樂、憂憂、厭厭)
電影開始,隨著小女孩萊莉的出生,她身體里的5個情緒小人兒也逐個兒誕生了,他們分別是:
開心的化身樂樂,她是萊莉大腦中心的主要負責人,高挑的身材,炯炯有神的大圓眼睛,輕盈的體態和動作,樂觀開朗,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歡樂,讓萊莉保持好心情。
悲傷的化身憂憂,憂郁的藍色,老是皺著眉,穿著一件舊舊的白毛衣,高高的領子完全遮住了脖子,一副委屈難過的樣子,有時她甚至覺得最好的事情是躺在地板上好好地哭一場。
厭惡的化身厭厭,讓萊利在肉體和精神上遠離有毒有害的東西,不管是不喜歡吃的食物還是關于時尚的定義,固執又誠實,不愿降低標準。
恐懼的化身怕怕,留意外界的環境,評估潛在的威脅,每分每秒保持警惕,保證萊莉的安全;
憤怒的化身怒怒,個子胖胖矮矮,頭上會冒火,對于追求公平這件事不是一般的在意,是個急性子,一旦事情不如愿就愛發火。
其實人的情緒有很多種,電影里選擇的開心、悲傷、厭惡、恐懼、憤怒這五種情緒,是每個人的基本情緒,是每個嬰兒出生后最先具備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約3歲的時候,開始產生尷尬、愧疚、羞澀等復雜情緒。
電影將這五種抽象的情緒,用特別生動的動畫形象展現出來,讓人記憶深刻。當五個情緒小人兒在大腦控制臺上進行的不同操作,萊莉會有不同的行為,隨之產生不同顏色的記憶球。每一個核心記憶球都為萊莉塑造能量源泉,冰球島 、淘氣島、友誼島、誠實島、家庭島,由這些小島構成的性格組成了萊莉。
茉莉在搬到舊金山后,不適應新的學校:在新班級里做自我介紹時哭了,她懷念從前的生活;在新的冰球隊打球,在想要進球的時候球丟了,她覺得同學們不會接受她,憤然離場;回到家后她謊稱自己在學校很好,想方設法回避父母對她的問詢,與父母爆發了爭吵;五個小島一個個地相繼倒塌了,在怒怒的主導下,她決定離家出走。
好在情緒小人兒樂樂帶著憂憂及時地回到大腦控制臺解救茉莉,阻止了萊莉登上汽車離開。最后樂樂發現,原來能完成拯救的不是自己,而是憂憂,因為這時悲傷是萊莉最核心的情緒:她為離開熟悉的家園而悲傷,為自己的好朋友有了新朋友而失落,為自己在新球隊沒有獲得肯定而難過。
當萊莉把自己的悲傷和盤托出,痛哭流淚,她的內心也釋然了,正確地釋放了自己的情緒后,她不再封閉、排斥、逃避和爭吵,回歸了正常的狀態。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爸爸、媽媽,身邊的路人,甚至小動物,頭腦里都會有這五個情緒小人兒,各自履行著自己的職責。讓人忍不住遐想,在我有情緒時,不管是快樂、悲傷還是其它情緒,這些情緒小人兒們在大腦操作臺前忙碌著的情景,又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都知道,情緒本身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到,不容易被準確地及時地發現,所以通常很多人可能無法準確察覺自己的情緒。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想敏銳地發現孩子的情緒,進而教會孩子識別和調整情緒,對于父母來說就更不容易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無計可施,那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孩子比較惱人的行為,而沒有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不知道大腦控制臺上操控著的是樂樂、憂憂、或者厭厭…不能正確地識別和解讀,就無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行為,極有可能引發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情緒升級。
就像萊莉“離家出走前的晚餐”那一幕,萊莉因為在新學校里經歷了各種困難和不順,連自己本來喜歡和最自信的冰球也沒打好,甚至還退出了隊伍。本來她對于媽媽的詢問刻意回避。當可心不在焉的爸爸加入問話之后,爸爸并沒有關注到茉莉的情緒,而自己先爆發了情緒,于是爸爸和萊莉兩個人都被怒怒控制了,于是開始了爭吵,這就是他們雙方的情緒升級。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情緒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之所以讓我們感覺有非常強的殺傷力,是因為負面情緒沒有辦法轉化、流動而產生的沖動性的行為。
在電影的最后,茉莉對自己情緒的釋放是通過憂憂回到大腦控制臺實現的。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讓”憂憂”回到控制臺?
要如何正確識別和表達情緒,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我們沒有辦法不讓情緒產生,但是可以及時地察覺和調整自己的情緒。關注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及時地做出調整,避免傷到自己、傷到身邊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去練習和掌握這樣的能力。不要害怕和孩子有矛盾和沖突,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了解孩子的想法,我們要正確的溝通:通過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們力量,引導他們從情緒中釋放,回歸快樂與平和。
有的家長朋友可能會說:情緒管理的道理我都懂,我也查過很多資料、看過很多書、聽過很多課,可是情緒的問題還是會困擾我,我還是經常焦慮、抑郁,煩躁,對孩子沒耐心,我很想做好,可是做不到,怎么辦呢?
知易行難,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面對情緒問題的困擾。
如何讓我們真正的和我們的情緒友好相伴,而不是為他左右?
如何讓自己不焦慮、不抑郁、不壓抑,如何讓自己心平氣靜,能做好不吼不叫,優雅而自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