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傾語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一書中,作者讓我們看到了閱讀的巨大能量:有人靠著閱讀,學習了優秀企業家以及各個企業的獨特經營方式,創造了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經營理念;有人靠著閱讀,掌握了自己所學領域之外的知識,實現了跨行發展;有人靠著閱讀,挖掘出了自身的發展潛力,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有了靠著閱讀,對未來有了高瞻遠矚的見解,搶先制定了未來的對策.......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閱讀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缺乏閱讀量的人,往往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舉步維艱。
然而,對于閱讀這件事,我們總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每當我們勸誡自己要多讀書時,就有很多攔路虎出來阻擋我們,最后,我們只好無奈地打退堂鼓。
其實,很多人不讀書的理由,無外乎這幾種:工作忙,沒時間;書太多,不知道讀什么;網絡信息太誘人,無法專注。
可是,為什么那些看起來忙忙碌碌的“精英人士”或“成功人士”卻能夠保持閱讀的習慣,還能把閱讀變成自己的財富呢?他們有什么訣竅嗎?
而這些問題,我們都能在《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中找到答案。這本書講述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創始人,赤羽雄二的獨家閱讀技巧,是為“忙碌人士”量身定做的閱讀寶典。
來自360圖片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里,為讀者提供了幾種保證自己讀書時間的方法。其實,總結起來,無外乎從這3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基本閱讀時間。
這就需要大家改變對閱讀的認知,要把它當做是“必須做的事情”。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想要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生存,保持自我的成長,那必須讀書。如此一來,我們便會從被動閱讀的狀態,轉變為“主動閱讀”。
這其實也是我們思維上的轉變。當意識到了閱讀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我們做事時,就會不自覺地將其納入日程安排中。
當閱讀成為了日程安排中的必備項,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制定好時間表。閱讀必須位于時間表的前列,長此以往的堅持后,我們會形成“良性循環”,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已經慢慢地養成了主動閱讀的習慣。
當然,在將“閱讀”變成自己的習慣時,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作息和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來決定自己的閱讀的方式、時間和地點,找到讓自己感到愉快的閱讀感。
其次,閱讀要抱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學會學以致用。
赤羽雄二的有一個觀點,我十分贊同。那就是,我們很多人都被“讀書是一件好事”這個說法束縛了。
實際上,閱讀過量有時然而會適得其反。很多人覺得“讀書是一件好事”,便強迫自己讀很多書,硬著頭皮看了一本又一本。可最終,卻像走馬觀花一樣,什么都沒得到,白白讀了那么多書。
我們不要僅僅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應該把閱讀視為成長的契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在學習寫作之初,我對寫作的選題、寫作手法等有很多的疑惑。為此,我在圖書館翻閱了許多國內外的寫作書籍,專門只看其中的相關章節,將不同赤羽雄二的方法進行對比和總結,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我覺得,自己這樣的閱讀是很有“功利性”的,但是,我很感激這樣的“功利性”讓我有了實實在在的成長。
當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我們其實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用于閱讀。閱讀雖可以讓人學習到很多,可學習的途徑并不只局限于閱讀,網絡、交流會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途徑。
最后,依靠互聯網,參與一些讀書社群,與更多的伙伴一起閱讀。
有很多人自制力可能不是特別好,又或者,一個人閱讀時會覺得沒動力。這時,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起閱讀,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據我所知,現在有很多的讀書平臺和讀書社群。比如,慈懷讀書有線上和線下的讀書社群,聚集了許多志同道合的閱讀人。在這樣的社群里,大家可以互相推薦書籍,可以互相交流心得,讓自己在保持閱讀“輸入”的同時,也不斷地“輸出”。這其實,也是很有益的。
來自今日頭條,侵刪
經常有朋友問我,看了書記不住,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記住自己讀的東西。《麥肯錫精英閱讀法》里面,也涉及到這個問題。赤羽雄二提出了10個方法,實際上,這些方法主要可濃縮為3個建議,那就是在閱讀前、閱讀時、閱讀后,我們分別能做些什么來記住所讀的內容。
首先,在閱讀前,我們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是選擇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進行閱讀。赤羽雄二的觀點是,我們應該盡量購買紙質書進行閱讀。閱讀紙質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用筆劃線、做批注等,如此一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便會加深閱讀印象。并且,赤羽雄二認為,在買了一本書的當天,要立即投入閱讀,只有這樣才不會拖延,從而把書最終束之高閣。
赤羽雄二建議大家偏向紙質書的閱讀,這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紙質書進行閱讀,確實有不少好處。但我覺得,我們也不一定非得選擇紙質書。其實,現在很多讀書APP,比如,微信讀書、掌閱讀書等,都支持作批注、高亮、導出筆記等功能,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閱讀時加深印象。總之,具體如何選擇,因人而異。
其次,在閱讀時,我們最好專注于一本書,遠離手機和網絡,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當中。另外,在閱讀時,我們可以高亮、批注、劃線等,但最好不要邊讀邊記筆記。記筆記確實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但卻也會降低閱讀速度。而且,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我們可能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筆記的排版和美觀上,而不是放在書本內容的理解上,這其實是不利于記憶的。
最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般來說,當閱讀完一本書之后,立即整理筆記,歸納要點,可以幫助自己記憶所閱讀到的內容。
關于如何做筆記,《麥肯錫的閱讀方法》一書中,并沒有詳細的闡述。但實際上,做筆記是閱讀中的重要一步,個人認為,要想高效閱讀,高效利用筆記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而這一點,在彭小六的《洋蔥閱讀法》當中,有較為詳細的敘述。比如,卡片筆記法、康奈爾筆記法、九宮格筆記法等等,這些都是較為有效的筆記法,有利于讀者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侵刪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自我的成長。一個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只有學習到了對自我成長有利的東西,比如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掌握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陶冶了情操等等,這時,我們才能真正地說一句“開卷有益”。
如何將所學轉化為自身實力的一部分,是很多人都想解決的一大難題。而《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一書,正可為大家解決這一難題,提供建議和啟發。
我聽過這樣一句話,你真正學會一樣東西的時候,是你把它教給別人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想將閱讀的所得最大化,就得保持“輸出”,將閱讀所得曝光在大眾的視野,從而促進自己的成長。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也認為,我們將知識轉化為才能的技巧就是“輸出”。
輸出可以是文字型的,也可以是口頭型的。文字型輸出,可以包括閱讀心得、閱讀筆記、書評、摘錄和批注等等。這種輸出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鍛煉自己的行文組織能力、邏輯能力等,可以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口頭型輸出,可以包括演講、小組討論等,這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等等。
《麥肯錫高效閱讀法》這本書,雖與其他一些閱讀工具書有重復的地方,但它也有自己的獨特魅力。作者赤羽雄二將人們常有的幾種“無法讀書”的理由清楚地羅列了出來,直擊人們內心,讓心里那些借口無處遁形。同時,他針對人們的借口,提出了應對之策,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看到了閱讀是如何改變他的。他也用他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越是成功的精英人士,越是會保持閱讀的習慣。
閱讀,永遠都是提升自我的最佳工具。正如作家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沒有人可以選擇出身,但讀書卻可以讓人選擇不同的人生。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里,閱讀不僅可以撫慰我們焦躁的心靈,更能讓我們提升自己,從而讓我們在變化莫測的未來面前,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或許,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讀書從來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它卻給了我們更多選擇的自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