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傾語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國作家加里·凱勒和杰·帕帕森合著的暢銷書籍。它自出版以來,就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曾持續穩居亞馬遜銷量總榜第一。它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將許多人從“生活一地雞毛”的狀態中解救了出來。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盡量縮小目標,專注于最重要的那件事,并把它做好。總之,重要的事情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而它就是我們需要攻克的目標。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古語有言:“博二兔者,不得一兔。”這句話講的是,如果我們太貪心,目標太多,最后反而會得不償失,什么也得不到。
這句話很好地揭示了很多人的生活現狀。大部分人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碌而緊迫的。我們把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本想多面開花,沒想到只是徒增無效。我們整日忙忙碌碌,看似充實,卻毫無收獲。生活和工作總是無法達成一個平衡的狀態,我們由此生出了一種無力感,可我們卻始終不知應該怎么走出困局,從而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的作者加里·凱勒曾經也是如此。他整日忙碌,看似充實,可直到他的公司出現危機,他才對自己曾經的工作方式產生了懷疑。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對自己的困境經驗進行了總結,發現他每次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都是他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于是,他重新調整戰略,聚焦目標,最終讓公司脫離了危機。后來,他便一直提倡減少目標,聚焦于最重要的那件事。
為什么要聚焦于最重要的那件事?因為最重要的那件事,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里的第一塊骨牌,雖然它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它才是真正的王者,能牽連著我們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當完成了最重要的那件事時,我們剩下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確保我們的目標不要像無底的欲望深淵一樣,不停地侵蝕著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如果我們總想著一次性完成很多目標,那我們就會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反而被生活和工作所束縛,將自己弄得身心疲憊。
所謂,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我們在完成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就像打獵一樣,如果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有太多的目標,我們就容易“博二兔,不得一兔”。我們只有專注于“唯一目標”,才能更好地執行任務,從而順利實現目標,將獵物化為囊中之物。
羅斯·加伯曾說:“重要的事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很多人之所以能成為生活和工作里的贏家,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最重要的那件事。
著名作家斯蒂芬·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清晰。上午用來處理新事務,比如撰寫文章;下午用來打盹兒和寫信;晚上用來讀書、和家人在一起玩游戲、做些工作上緊急的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寫作時間。”
雖然,斯蒂芬·金真正用來寫作的時間只有上午,可這并不影響他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享譽世界。這樣的人,有自己清晰的安排,懂得何為重要之事,不匆不忙,才擁有了自己的高品質生活。
要想找到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那件事,則需要利用80/20法則。80/20法則認為,80%的結果得益于20%的付出。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法則,把自己的待辦事項清單精簡,從20%當中找出20%,一直到我們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為止。
并且,確定當下最重要的這件事時,還得與未來的長期目標相結合。我們必須要考慮長期目標,然后一步步往回考慮,從而倒推出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那件事。
找到最重要的事之后,我們便需要專注于這個目標。目標明確,專注于該做的事情,將最重要的事做到極致,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才不會白白浪費。
白巖松曾感慨:“我現在的成績,只是因為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只專注做新聞。”他有著自己明確的目標,專注于自己要深耕的領域,而不是東一耙西一耙,分散精力,所以才有如此大的成就。
如今世界,物欲橫流、誘惑太多,如果我們什么都想要得到,最后反而會得不償失。要想實現更大的目標,就必須舍棄一些東西,人生有舍才有得。正如《亂世佳人》編劇西德尼.霍華德所說:“你若想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就要明白自己必須放棄些什么。”
當確定了最重要的那件事情時,我們會發現,自己任務清單上的很多事情,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學會放下、學會說不、學會緩一緩,我們的生活才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就是一個敢于對不重要的事情說“不”的人。他拒絕過許多采訪記者,他告訴那些記者,他需要把時間花在上帝安排自己去做的事情上,并把它做好,如果他總是接受采訪,他將沒有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我們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一生的時間也是如此,時間如流水,逝去不復回。因此,我們需要用極簡的思維方式來解放自己,同時,也需要給自己的目標定一個時限,并按照輕重緩急的優先順序來排序,確定優先事務,開啟高效生活,從而更接近目標。一個人若想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不是要完成很多的事情,而是要專注于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那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