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體檢報告,看到脂肪肝的診斷時多數人會小小地郁悶片刻,隨后該吃吃該喝喝,一切照舊。然而,如果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肝癌扯上關系,問題就嚴重了。為明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肝細胞肝癌之間的關系,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做了不少研究。
脂肪肝人群
肝病病死率高
目前有大量證據表明當單純性脂肪肝(NAFL)發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時,疾病可進一步向肝纖維化、肝硬化進展,其中NASH可能是大部分隱源性肝硬化(CC)的原因,最終可演變為肝細胞肝癌(HCC)。盡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首要死因為心血管病,但近年研究顯示,NASH患者因肝病死亡的比例正在增高。
在世界范圍內,NAFLD的患病率在9%~37%。近年來我國的NAFLD患病率明顯上升,我們在北京市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北京市成人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已達31%,在肥胖者中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高達67.4%,顯著高于體質指數正常人群。
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NAFLD患者(包括不明原因血清谷丙轉氨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增高者)預期壽命縮短,死因主要為惡性腫瘤、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病和肝硬化。NAFL患者全因死亡率并不顯著低于NASH,但后者肝病病死率較對照人群顯著增加。
兩種疾病
有相同高危因素
國內外指南一致認為,NAFLD是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的獲得性代謝應激性肝損傷,肥胖、血脂紊亂、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是肯定的危險因素。
除肥胖、血脂紊亂、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等高危因素外,我們的流行病學調查還特別提示脂肪性肝病與腰臀比明顯相關,提示腰圍大于臀圍的蘋果型身材,也就是內臟脂肪堆積是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相關危險因素。與超重和全身體脂含量增加相比,體內脂肪分布類型對胰島素抵抗、糖脂代謝紊亂以及脂肪肝的影響更重要。腹部內臟脂肪含量增加所代表的內臟性肥胖比皮下脂肪含量增加(外周性肥胖)更能反映脂肪肝的有無及其嚴重程度,腰臀比比BMI更能說明健康狀態。
不斷出現的證據已經確定多種HCC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鐵沉積等。事實上,這些因素同樣會增加患者發展為NASH的風險,進而導致NASH相關肝硬化。而既往研究已經確定HCC可由慢性肝病發展而來,包括HBV、HCV以及酒精性肝病相關的肝硬化,提示肝硬化是HCC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Bugianesi等人對641位HCC患者的研究顯示,隱源性肝硬化占6.9%,且該部分患者患糖尿病及肥胖的比例明顯高于酒精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鑒于NAFLD被認為是代謝綜合征在肝臟的表現,提示NAFLD、NASH、CC、HCC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慢性炎癥
或推動疾病轉化
長期慢性肥胖使機體處于一種低度慢性炎癥狀態,炎癥因子的持續產生及信號轉導通路的異常為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微環境。慢性炎癥是HCC起始的必要條件,慢性炎癥狀態下炎癥細胞因子持續釋放,促進活性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活性產物的產生,誘導DNA損傷導致基因突變,從而能使細胞發生惡性轉變。研究證實慢性炎癥引起的氧化應激狀態同樣能增加乙肝及丙肝相關性HCC的風險,
目前,相關信號通路的研究方興未艾,但確切機制尚待明確。
應對措施
NAFLD應定期監測
中國NAFLD防治指南建議,對于存在代謝危險因素的患者,除需評估心、腦、腎等器官有無損傷外,應常規檢測肝功能并做上腹部超聲檢查,推薦NAFLD患者每半年測量體重、腰圍、血壓、肝功能、血脂和血糖,每年做包括肝臟、膽囊和脾臟在內的超聲檢查;建議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并參照指南篩查惡性腫瘤、代謝綜合征相關終末期器官病變和肝硬化并發癥。
對NASH患者,應注重血管和腫瘤風險,建議NASH肝硬化患者根據相關指南篩查胃食管靜脈曲張和肝細胞性肝癌,強調定期評估NAFLD/NASH患者代謝性因素和心血管風險的重要性,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篩查肝外惡性腫瘤。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 謝 雯 王京京)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