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彭佑華,解放軍306醫院,心內科
一、人體血壓的晝夜節律特征
正 常人血壓一般呈現明顯的晝夜活動,白天血壓水平較高,在晨起8:00~9:00和14:00~18:00可見明顯的雙峰,18:00起血壓緩慢下降,凌晨 2:00~3:00處于低谷,呈明顯的“雙峰一谷”杓型血壓。血壓這種節律的變化能順應機體活動的變化,很好地維持心腦腎等靶器官的功能。
許 多生理因素可影響血壓,血壓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但舒張壓增高幅度不大,40歲以上的人血壓上升更快,至70 歲以上者則上升緩和,正常人體位改變時血壓波動并不顯著,即使輕度升降也很快恢復正常,臥位血壓>坐位>立位,兩手臂血壓差別多在10 mmHg,大多數右臂大于左臂,運動后及進食后血壓升高,進食后15~60分之間血壓可有一時性升高,收縮壓可上升5~10 mmHg,舒張壓正常或稍下降,所以測血壓應在進食后1小時測量,運動后血壓升高,所以運動后應休息10分鐘以上測量血壓,膀胱脹滿也會引起血壓升高,應 在排尿后測量血壓,冬季血壓較夏季為高,吸煙后收縮壓可有一時性升高,飲酒后血壓呈短時間上升。
二、血壓節律分型與靶器官損害
根據24小時血壓波動將血壓分為四類:(1) 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幅度超過白天血壓10%,但不足20%);(2) 超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幅度超過白天血壓20%);(3) 非杓型(夜間血壓下降幅度不足白天血壓10%);(4) 反杓型(夜間血壓高于白天血壓)。
在晝夜平均血壓水平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當血壓晝夜節律減弱或消失時,發生靶器官損害及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血壓的晨峰現象被視為誘發惡性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晨起前后血壓的快速上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三、根據血壓晝夜節律選擇服藥時間
控 制血壓不僅要控制血壓水平,還要恢復正常的血壓節律。因此應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對于偶測早晨血壓高時不可盲目地將服藥時間改在晚上,因夜間血壓降得 更低而晨峰值更高。所謂高血壓的時間治療學就是選擇合適的藥物及給藥時間,使降壓藥物作用效應與血壓的節律相一致。對于清晨高血壓患者,一定使用長效制 劑,能24小時穩定地控制血壓,對于超杓型高血壓患者宜清晨服藥,非杓型或反勺形高血壓患者晚上用藥,杓型高血壓患者清晨服藥或晚上服藥,均應選擇長效降 壓制劑。
四、老年患者要注意降壓過程中的低血壓
由于老年人的血壓調節功能減退,或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多系統萎縮、腎衰竭進行透析,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表現 為頭暈、眼花、眩暈、頭痛、心悸、氣短、跌倒等,增加心腦血管事件。在體位變化時出現上述癥狀應注意體位性低血壓,目前診斷標準為從臥位轉為立位3分鐘以 內收縮壓下降大于或等于20 mmHg,舒張壓下降大于或等于10 mmHg,伴或不伴各種低灌注癥狀。應考慮停用那些會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如避免低鹽飲食、過度疲勞和快速站立,在進行高血壓治療時調整降壓藥物的劑 量及種類。
五、關于餐后低血壓
餐后低血壓也很普遍,在普通社區人群發生率約2.6%,除上述所提到的合并疾病外,在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更易發生,最常發生于早餐后,其次是中餐。通過測定餐前及餐后的血壓可以明確診斷。
診斷標準:(1) 進餐2小時內收縮壓下降大于或等于20 mmHg;(2) 餐前收縮壓大于或等于100 mmHg而餐后收縮壓小于90 mmHg;(3) 若進餐后收縮壓下降幅度雖未達到上述標準,但超過腦血流調節能力而出現頭暈、暈厥。
符 合標準之一并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低血壓可以確診。治療上治療易患疾病,飲食不易過熱,少時多餐,避免飲酒,透析時避免進餐,明確為降壓藥物引起時調整藥 物。可應用減少內臟血流量的藥物如咖啡因、奧曲肽;抑制葡萄糖吸收如糖苷酶抑制劑;提高外周血管阻力及交感神經活性的藥物。
綜上所述,人的血壓有正常的晝夜節律,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血壓有一定的波動。由于血壓調節機制的異常,可引起血壓節律的異常,應根據血壓節律類型選擇用藥時間,控制血壓的同時恢復異常的血壓節律。在老年人中要特別注意體位性及餐后低血壓,合理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