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在體檢時才發現自己有病的,為什么有了病也不知道呢?有些肝硬化的患者直至出現腹水才知道病得不輕;有些肝癌的患者直至B超發現才大吃一驚,從乙肝病毒感染到發生肝癌需要幾十年,為什么竟沒有感覺到?
慢性乙型肝炎有什么特別的癥狀?
上述癥狀常在檢出HBsAg后出現,也只是在檢出HBsAg后才能賦予特定的意義。
有很多患者自訴尿黃。人體排泄廢物通過排尿,早晨起床第一次尿應該是黃的;夏天出汗多喝水少,白天的尿也常常是黃的。如果天冷尿也黃,喝水多尿也黃,那可能有問題了。亞臨床黃疸雖無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可有輕度增高;無黃疸的較重慢性肝炎或已有肝硬化的病人,因尿膽原增高而使尿呈黃色。典型癥狀如黃疸、食欲不振和嘔惡僅見于肝炎惡化和失代償性肝硬化,一般慢性肝炎少見。對慢性HBV感染既難憑自訴判定發病的開始,也難憑一時表現評估以后的發展。
為什么多次看病,醫生也說不準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因其流行廣泛,已為普通群眾所熟知。然而,慢性乙型肝炎很少能在發病后早期診斷,多數患者難以說明何時開始有病;就診時、甚至多次門診后醫生也未必能正確說明病情程度;有的患者治療無效,輾轉求醫也無結果;有的患者病情似已緩解,多年穩定,卻在一次“感冒”中發現已是重度肝病;也有患者血清轉氨酶反復升高,經對癥、甚至抗病毒藥物久治不愈,以為病重,肝穿刺卻僅是輕度肝炎。
不能完全以轉氨酶的高低衡量病情,轉氨酶只反映一時的炎癥活動性;纖維化的程度才表示慢性肝炎的進展,更能表達病情的重度,但血清纖維化標志并不能正確反映肝纖維化。許多重度慢性肝炎病例,病毒血癥低水平遷延,轉氨酶低水平波動,病情在持續中緩慢進展。因而,慢性乙型肝炎有相當復雜的臨床表現,越是有經驗的醫生,面對病人越是謹慎。
乙肝病情發展都會有癥狀嗎?
肝臟是一個“沉默”的內臟,慢性乙型肝炎可全無癥狀而發展為肝硬化,自我感覺并不經常與病變的重度一致。即使已發展為失代償的慢性肝病, 常無急性發作的過去史。
舉例說明:許多肝癌病人在沒有診斷前并不知道自己有肝病,你想:從攜帶者到肝炎至少要一二十年,從肝炎到肝硬化一般要五到十年,從肝硬化到肝癌又要許多年。那么,從攜帶者到肝癌,一般都要幾十年,在持續幾十年中沒有多少癥狀,慢性肝病卻在不斷進展,因為不化驗檢查,一直到非常嚴重的階段才被發現。當前許多嚴重的肝病都是只憑自我感覺而被自己耽誤的。
有癥狀的病情一定在發展嗎?
但也有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原來沒有感覺,一旦查出“大三陽”就出現肝區隱隱作痛;有些人自覺疲乏、食欲不振、肝區不適,但肝功能試驗正常,所有檢查都沒有異常,跑過多家醫院總沒有查清問題,于是夜半撫腹,隱隱作痛,憂心忡忡,轉輾難眠。這些朋友大多常跑醫院,親人中有因肝病故去。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接受某些暗示或刺激可能會出現某些“癥狀”。不要輕易否定存在的癥狀,但經過許多檢查,如果沒有發現異常,還是應該相信這些檢查結果,你認為是不是應該這樣?
癥狀與病情并不一定相關,怎樣來確定病情呢?
有癥狀的病情未必在發展;沒有癥狀的病情未必沒有發展。既要重視癥狀,又不能不做分析。那么,怎么辦呢?應該去向醫生咨詢,做必要的檢查。慢性乙型肝炎多數不是有癥狀而自己發現的,常常是在例行的體檢時被查出來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肝功能不正常了,表示病情在活動。以后要定期檢查,才能評估病情的發展。
另一方面,乙肝病毒感染而有癥狀,主要因為炎癥活動,最重要的是檢查肝功能。間隔一、兩個月重復檢查幾次肝功能,如果都正常,表示只是病毒攜帶,當前還是健康的,只要定期復查,沒有大問題,應該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