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還是記錄學習日本江戶時代的古瓷,前面也提到日本古瓷來自朝鮮,確實日本的瓷器燒制成功是在日本江戶時代最大的成就。
日本瓷器源于1616年,與我國東漢末年瓷器的出現相差千余年,距離朝鮮的高麗白瓷相差百余年,不過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善于吸取他國之長,并在200余年的時間內取得非常高的成就。
提到日瓷,日本人也得提及朝鮮陶工李參平!
歷史文祿.慶長之戰后,日本掠奪了大量朝鮮陶工,這些陶工到日本后,在各藩主的支持下和保護下在各地開始陶瓷器的燒制。當時朝鮮在中國越窯青瓷的影響下,九世紀的高麗時代已經生產出青瓷和青白瓷,十二世紀瓷器的燒制已經非常成熟,中國十六世紀明末青花瓷正如日中天,三彩、五彩的燒制技術已經很成熟···
1616年李參平和一些歸化的朝鮮人移居有田,在有田泉山發現了瓷石礦,并成功燒出了青花瓷和白瓷,改寫了日本的陶瓷史。由于堅硬的胎質,瑩潤的釉色博得了日本各界的喜愛,由于范圍越來越大,很多燒陶的舊窯廠也改燒瓷,從而這一帶形成了有田燒。由于位于日本九州島西北部的佐賀縣田町東部一帶的內山和外山生產的瓷器經北方的伊萬里港運往各地,這些經營均受伊萬里商人控制,所以后來這個地方的瓷器就成為伊萬里燒。(伊萬里燒可不是所謂的窯址)
從李參平1616年發現瓷土到1644年出現彩繪被稱為初期伊萬里。1644年后到江戶末期,稱為古伊萬里時期。
【知識點】初期的古伊萬里主要燒制青花瓷在最階段由于把握不了燒制技術和氧化鈷的成分青花發色淺淡、灰暗、渾濁不鮮亮,深淺不一,沒有層次感,釉面白釉泛青,不很勻凈,多數有細小開片。初期伊萬里裝飾技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溝法勾勒圖案的輪廓線條,而后以青花料平涂,或采取單線平涂的方式,均具有明中后期的特點。另外,折沿、大口小底的大缽樣式均是初期伊萬里的典型特征。
到了1644年后【知識點】古伊萬里時期的青花瓷無論胎土、釉色均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白釉雖然仍微泛青,但是勻凈光潔;青花發色沉穩,色階均勻,濃淡相宜;在借鑒明末景德鎮窯題材的同時,也融入了和式風格,形成具有本民族自身特色的藝術形式。
江戶時期在燒青瓷的同時,也開始五彩的燒制。【知識點】中國五彩雖在金代山西長治市的東山窯就已創燒,但一直沒有規模,直到宣德時期(即公元1368年)五彩的燒制才成熟,到成化、弘治時期五彩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色彩顏麗,繪畫工細。
伊萬里的五彩晚于青花,大約在1644年的時期出現,有素五彩、青花五彩、錦地五彩及伊萬里金襕手,即青花五彩中加上描金裝飾。
【知識點】中國明代萬歷五彩(即公元1573年)其明快艷麗的彩繪效果,粗獷灑脫的繪畫風格,深受日本人的喜愛。為了迎合和追求商業利益,伊萬里開始大量仿制萬利五彩器,并落“大明萬歷年制”款。就連著名大師耿寶昌先生曾在1993年《明清陶瓷鑒定》里說過:日本人仿萬歷五彩器水平較高,其胎釉、青花色調,彩繪,款識都很精細。
伊萬里金襕手是伊萬里彩瓷最為精妙的部分,伊萬里金襕手是仿清代康熙的青花五彩描金的技術。這種裝飾技術也是為了迎合歐洲人審美,在景德鎮博物館也有許多為出口專門制作的古瓷,里面大量的描金。(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館藏)
【知識點】伊萬里金襕手以盤類居多,盤中心以圓形開光來表現,內填各種紋樣,金彩主要突出表現紋飾的線條美,或者描繪局部紋飾,或有大面積的涂染,使五彩更顯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紅、藍、綠、紫、黃等諸彩與金彩運用和諧,琳瑯滿目。
在伊萬里的五彩里:大明成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富貴長春等等款識,這種出于商業利益的模仿,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瓷器受到歐洲的欣賞,另一方面反映了日本五彩和中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