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中國古代有禮玉之制、佩玉之風、葬玉之俗及肖玉之好。玉器彰顯了東方的禮樂文化,代表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準。山東古玉別具風格,既有濃厚的時代風貌,又兼具獨特的東夷風格。同時,玉文化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認為玉有君子之德,君子比德于玉。
史前時期,山東地區有著豐富的玉文化遺存。大汶口文化時期,玉器以飾玉為主,有少量禮器如玉鉞(yuè)、玉琮(cóng)等;龍山文化時期,玉禮器占多數,主要有鉞、圭、多孔刀、牙璧、牙璋(zhāng)等。史前玉器古樸而內涵豐富,是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產物。
孔子博物館有“日出東方——山東古代禮樂文明展”,向大家展示種類繁多的史前玉器,展現史前山東的文化風貌。
玉鉞
鉞形似斧,隨著社會階層分化,玉鉞脫離了早期的生產工具及兵器屬性,上升為“戎事”,即軍事征伐權的象征。《史記·魯周公世家》說:“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說明鉞已是禮器,象征天子的征伐大權。
青玉鉞
大汶口文化 孔子博物館藏
玉圭
玉圭最早見于龍山時期,刃口向上表明其脫離了工具屬性,成為禮儀用玉。《周禮·春官·典瑞》列有玉圭多種,皆為“瑞玉”,是社會等級與權力的象征。兩城鎮玉圭是此類玉器中的代表,上刻有神人獸面紋“神徽”。神人獸面是遠古人類崇拜的對象,從良渚至龍山再到商周,“神徽”在玉器中并不乏見,它向今人訴說著遠古先民的宗教信仰。
獸面紋玉圭
龍山文化 山東博物館藏
玉串飾
在鄒縣野店出土的玉串飾,出現了聯璧的藝術造型,與紅山文化出土的聯璧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年代相近,反映出玉器制作在史前中國的跨地域交流。
玉串飾
大汶口文化 山東博物館藏
牙璋
早期的牙璋埋藏于山嶺之上,應與山川祭祀有關,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出現之后,牙璋由山東地區輻射各地,影響深遠,化身為權力的象征,《周禮·春官》記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牙璋通常呈扁薄長條形,柄部有孔,前端有凹弧刃、Y形刃或斜平刃,在璋身與柄部相接處的兩側邊緣,有凸起的扉牙。材質上,牙璋多為玉、石制作,少數為金、骨、銅質地。
山東地區目前共發現9件牙璋,其中完整和基本完整者7件,分別出自沂南羅圈峪、臨沂大范莊、五蓮上萬家溝和海陽司馬臺。
玉牙璋
龍山文化 五蓮縣博物館藏
璇璣
璇璣又稱“牙璧”,形似齒輪或漩渦,向外突起的扉牙,圍繞同一方向旋轉,是最早由大汶口文化先民創造的玉禮器。
早期的牙璧主要出土于山東、遼東地區,是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珍貴稀見的一類玉器,夏商周時期為貴族所承襲沿用,至東周基本消失不見。
玉璇璣
龍山文化 五蓮縣博物館藏
一起來孔子博物館,觀賞“日出東方——山東古代禮樂文明展”,了解更多玉器知識,感受史前山東的燦爛文明!
來源:孔子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