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著光輝的母親
林清玄
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母親不斷疼惜呵護弱智的兒子,擔心著兒子第一次坐公共
汽車受到驚嚇。
“寶寶乖,別怕別怕,坐車車很安全。”——那母親口中的寶寶,看來已經是十幾
歲的少年了。
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
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
那對母子下車的時候,車內一片靜默,司機先生也表現了平時少有的耐心,等他們
完全下妥當了,才緩緩起步,開走。
乘客們都還向那對母子行注目禮,一直到他們消失于街角。
我們為什么對一個人完全無私的溶人愛里會有那樣莊嚴的靜默呢?原因是我們往往
難以達到那種完全溶人的莊嚴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無私的、無我的,無造作的,就好像燈泡的鎢絲突然接通,就會點
亮而散發光輝。
就以對待孩子來說吧!弱智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是那么天真、無邪,那么值得愛憐,
我們自己對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則是那么嚴苛,充滿了條件,無法全心地愛憐。
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
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歡《唐子西語錄》中的兩句詩:
山僧不解數甲子,
一葉落知天下秋。
是說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日歷,只知道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從前讀賈島的詩,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之句,對秋天蕭瑟的景象頗有感觸,但說到氣派悠閑,就不如“一葉落知天下秋”了。
現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只會數甲子”,對現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歷,有時日歷猶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鐘表了,誰會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當漢人到臺灣來墾植移民的時候,發現臺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歷,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辨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漢人想當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漸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經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寧不令人興嘆?以現代人為例,在農業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合的,但是,商業形態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記得住在鄉下的時候,大廳墻壁上總掛著一冊農民歷,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民歷。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民歷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民歷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一直到現在,我還保持著看農民歷的習慣,覺得讀農民歷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里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說秋天嗎?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該失去農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在轉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子,云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仿佛帶著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這風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么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
海上的消息
林清玄
在漁港的公園遇見一位老人,一邊下棋,一邊戴耳機隨身聽,使我感到好奇。
與老人對奕的另一位老人告訴我,那老人正在收聽海上的消息,了解風浪幾級、陣
風幾級、風向如何等等,因為老人的兒孫正在遠方的海上捕魚;而在更遠的地方,一個
臺風正在形成。
看著老人專注聽風浪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動了,想想父母對待兒女,雖然兒女像風
箏遠揚了,父母的心總還綁在線上,在風中搖蕩。
從前,我聽收音機不小心收到漁業氣象,總是立刻轉臺,不覺得那有什么意義,現
在才知道光是風浪幾級,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離開老人的漁港很多年了,這些年偶爾路過漁港,就會浮起老人的臉;偶爾收聽到
漁業氣象,我會靜心地聽,想起老人那專注,充滿關懷與愛的神情。
我多么想把老人的臉容與神情描寫給人知道,可惜的是,充滿愛的臉是文字所難以
形容的。愛,只能體會,難以描繪。
與太陽賽跑
林清玄
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天邊的夕陽正要沉落,晚霞一道一
道從山谷升起。
“我要和太陽賽跑,要在太陽沒有下山以前跑回家。”我心里有一個聲音說。
然后,我拔足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廳的紅門外時,
夕陽還露出最后的一角,迷離的光影映著紅門上的獅頭鋼扣。
我安靜地站在廳前,看夕陽一分一分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漲滿了感動,跑進廚房
對正在生火炊飯的母親說:“我跑贏太陽了,我跑贏太陽了。”
接下來,我的小學時代幾乎都是在與太陽賽跑,在夕陽未落前返家,欣賞著蕉園上
那絕美的落日。我對生命的美感就是從那時有的,我覺得如果不比時間跑快一步,就沒
有空間、也沒有心情享受落日的美景了。
只是,生命的悲情是,我們自以為比時間快一步,但歲月也很快地被時光掩埋。
對人生高遠的目標,雖然我們也曾像與太陽賽跑時一樣地奔赴前程,有時站在紅門
前微笑,以為贏過了什么,但夕陽總是在我們微笑時,依然沉落。
當然,如果我們悲哭,它還是要沉落的。
因此,任何的奔赴與企求都帶著一些虛妄的本質吧!還不如回到這當前的一刻,以
全身心投注于每一個變化之中,在因緣的變化中順應、無憾、歡喜。
到了四十歲,可能說不出“我跑贏太陽了”這樣有豪情的話。
但是,每天我起床的時候,對著鏡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影像說:“晦!讓我
們今天來為生命創造一點什么吧!”
每天,都含著笑意,來與宇宙時空的無情、與歲月生命的多變,共同運轉,那么在
大化中,也會有江上明月,山間清風,岸邊垂柳那樣的美景,不斷地映現。
我,寧與微笑的自己做拍檔,不要與煩惱的自己同住。
我,要不斷地與太陽賽跑!不斷穿過泥濘的田路,看著遠處的光明。
愛殺
林清玄
一位婦人來向我哭訴,她的丈夫是多么不懂得憐香惜玉,多么橫暴無情,哭到后來竟說出這樣的話:“真希望他早點死。希望他今天就死。”
我聽出婦人對丈夫仍有愛意,就對她說:“通常我們非常恨、希望他早死的人,都會活得很長壽,這叫作怨憎會。往往我們很愛、希望長相廝守的人,就會早死,這叫作愛別離。”
婦人聽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去愛他,愛到天妒良緣的地步,他就活不了啦。”我說。
“可是,到那時候我又會舍不得他死了。”婦人疑惑著。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婦人笑起來了,好像找到什么武林秘芨,歡喜地離開。
我看著她的背影,想到最好的報復其實是更廣大的愛,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
滅絕
林清玄
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時,在物種演化的歷史部分,看到兩增說明:
“滅絕——不死不生,不生不死: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目前已經滅絕的可能達百分之九十九。在演化上,滅絕、生存,幾乎同等重要。”
“如果地球上的每一樣生物都不會滅絕,那這個世界必定非常混亂。”
真的很難想像地球上曾有的物種,有百分之九十九消失了,再看著說明旁邊的插圖,蛇纏在雷龍的脖子上,猴子在象牙上睡覺、青蛙棲息在恐龍頭上……實在擁擠不堪,幸好物種會滅絕,生存才有了空間。
物種如此,人也是如此,假如人都不死,我們可以想想那可怕的情況,下班回家后可能要和一萬年前的祖先一起吃晚飯,嚇得不敢回家,逃到街上游逛。但街上游逛也不保險,可能會遇到五千年前或八千年前的祖先呢!
滅絕可能是不幸的,生存也可能艱辛。
滅絕可能是好的,生存也可能不幸。
山谷的起點
林清玄
一位煩惱的婦人來找我,說她正為孩子的功課煩惱。
我說:“孩子的功課應該由孩子自己煩惱才對呀!”
她說:“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試考第四十名,可是他們班上只有四十個學生。”
我開玩笑地說:“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很高興!”
“為什么呢?”
“因為你想想看,從今天開始,你的孩子不會再退步了,他絕對不會落到第四十一名呀!”我說。
婦人聽了展顏而笑。
我繼續說:“這就好像爬山一樣,你的孩子現在是山谷底部的人,惟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煩惱,鼓勵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會走出來。”
過了不久,婦人打電話給我,向我道謝,她的孩子果然成績不斷往上爬。
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
苦瓜變甜
林清玄
我很喜歡一則關于苦瓜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圣河,并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養,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過許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
回來以后,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
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后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圣水,進過這么多圣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圣水圣殿而改變;情愛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
我們嘗過情感與生命的大苦的人,并不能告訴別人失戀是該歡喜的事,因為它就是那么苦,這一個層次是永不會變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準備,煮熟了這苦瓜,吃它的時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會那么苦了!
對待我們的生命與情愛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態度。
沉水香
林清玄
朋友從印度回來,送給我一塊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顏色黑得像黑釉。有一種極素樸悠遠的香,連綿不絕地從沉水香中滲出,飄流在空氣里。
最特別的是,那沉香木非常沉重,遠非一般的木石可比。
朋友說:“這是最上等的烏沉香,由于它的心很堅實,丟到水中會沉到水底,所以也叫沉水香。而且,它的香味是不斷從內部散出來,永遠也不會消失,這一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還是和它從前在森林里時一樣的香呀!”
沉香能夠供佛、能夠靜心、能夠去除穢氣,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沉香作為佛法的象征,需要更深的感受,像有著堅實的心,像永遠散放木質的芬芳,像沉定的心情,謙虛如同在水底一樣。
沉香最動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靜內斂的品質;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頭吧!也是一種啟示,啟示我們在浮動的、浮華的人世中,也要在內在保持著深沉的、永遠不變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隨欲望水波流蕩,無所定止。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樣沉靜,一樣的香。
一個人內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懼浮世。
活珍珠
林清玄
在夏威夷的夜間市場,有一些賣活珍珠的攤子。
攤子上擺一個木桶,桶中有水,水里都是珍珠貝,每個珍珠貝賣七元美金,由觀光客自己挑選。
珍珠貝選好后,小販把珍珠貝挖開,當場摸出一粒珍珠,就好像開獎一樣,運氣好的摸到很大的珍珠,旁邊的人就會熱烈地鼓掌。
小販說,這些珍珠都是同一時間種在海里的,但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很圓,有的歪歪扭扭,連種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
由于挖活珍珠貝實在很殘忍,我很快就離開了,想到那種在珍珠貝里的砂石會長出 不同的珍珠,在人間的生活也是一樣,同樣受傷與挫折,總有一些人能長出最美、最大的珍珠。
人也要像珍珠貝一樣,養成重塑傷口的本事,轉化生命的創傷,使它變成美麗的珍珠。
人生的傷痛就是活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煥發晶瑩的光彩;不能轉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腳步。
戲與夢
林清玄
一位在電影上都演出完美愛情的女明星,現實生活的感情卻一再遭到挫敗。
當她接受記者的訪問時,感慨地說:“演了這么多年的戲,設想到演自己是最辛苦和失敗的,因為演別人時可以根據劇本的情節來演出,但是演自己時,卻沒有寫好的劇本,沒有彩排,也沒有NG,一旦演壞了,就要承擔所有的責任。”
因此,她說:“演別人容易,做自已難。”
讀了這個報道,我的感觸很深,大凡世事皆是如此,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站在岸邊時容易客觀,身陷洪流時就會迷亂了,在現實社會,我們可能看到心理學家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心理情結;專門為人解答婚姻愛情的人,自己的愛情婚姻可能一塌糊涂。
由于真實人生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所以要緊的是活在眼前,讓每一個眼前都活在最好的狀況,承擔此刻的責任,那么結局即使不能完美,過程也沒有遺憾了。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夢打破了
林清玄
我買了五個手拉坯的瓷盤,是在路邊看見,并不是什么名家的作品,它是寶藍色的底,上面寫著白色的“風、花、雪、月、夢”,每盤各書一字。
通常我特別喜歡的東西都不是很貴的,因為貴而喜歡是平常的心,廉而寶愛才算特別。風、花、雪、月、夢的盤子,我每次看見,都仿佛有什么東西被喚醒,看了就有喜歡的心情。
我把它們拿來盛裝茶點,招待朋友,就像連盤子也是最好的招待,每一回,吃到物窮字現的時候,會有一聲驚呼,如同暑中聽風、沙漠開花、三月融雪、偶然見月、得一好夢。
有一天,我的孩子倒瓜子要招待客人,突然驚呼:“夢被打破了!”一室詫然,才知道是打破了寫著夢的盤子。失去夢,就只剩下風花雪月,真是令人惋惜。
“沒關系,我們頂去補一個夢。”我安慰孩子。
后來我們再也沒有找到夢的盤子,甚至賣風花雪月夢的攤子都找不到了,如夢相似。
如今我每次看“風花雪月”的盤子,就想到打破的夢。在實際的生活,夢是多么重要,無夢的人生是多么枯寂的人生。
放生的麻雀
林清玄
我和朋友在林間散步,看到林間地上散落一些麻雀的尸體,我感到有些不解,朋友說:“是放生的人放出來的麻雀,而且是今天早上才放的。”
“何以知道是今天早上放的呢?”
朋友說:“因為放生的人都是清晨放生,這些麻雀的身體都還未完全僵硬呢!”
有些麻雀在溫暖的屋子住久了,清晨放到林間,立刻就凍僵了;有些麻雀關在籠子里,早就忘記怎么飛翔了;有些是失去想飛的心了。朋友述說著。
我們都為放生者的無知而悲哀,也為放生者為了自己的功德,無視鳥雀的死活而感到痛心。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前世與今生
林清玄
有一個人來問我關于前世的問題,說他常常在夢里夢見自己的前世,他問我:“前世真的存在嗎?”
前世真的存在嗎?我不能回答。
我告訴他:“我可以確定的是,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的前世,明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來生。我們的前世已經來不及參加了,讓它去吧!我們希望有什么樣的來生,就掌握今天吧!”
前世或來生看起來遙遠而深奧,但我總是相信,一個人只要有很好的領悟力,就能找到一些過去與未來的消息。
就好像,我們如果愿意承認自己的壞習慣與壞思想,就會發現自己在過去是走了多么偏斜的道路。我們如果愿意去測量,去描繪心靈的地圖,也會發現心靈的力量推動我們的未來。
因此,一個人只要很努力,就可以預見未來的路,但再大的努力也無法回到過去。
所以,真正值得關心的是現在。
我對那時常做前世夢的朋友說:“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前世的夢,還不如活在真實的眼前。”
真的,世人很少對今生有懇切的了解,卻妄圖去了解前世,世人也多不肯依賴眼前的真我,卻花許多時間寄托于來世,想來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