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爬山徒步后,能對自己的膝關節損傷進行自我診斷,對癥護膝訓練或治療是保護膝關節的第一步,能讓膝關節延長壽命,否則戶外徒步之旅很有可能在進圈10年就終結。但好多驢友對自己膝關節什么位置損傷,應該怎樣針對性保護訓練或治療并不清楚,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膝關節結構
二、膝關節的活動方式
三、常見的膝關節疼痛
1、膝關節上方疼痛:
①股四頭肌肌腱炎:股四頭肌腱勞損、發炎。髕骨上緣壓痛、出現輕微腫脹,屈膝時有疼痛、摩擦、阻塞感。
②髕骨軟骨上緣磨損:屈膝位出現疼痛,是髕骨軟化的一部分。
③滑囊炎:按壓有疼痛,股四頭肌在緊張狀態下反復摩擦滑囊或受到撞擊等,均會導致炎癥,伴有輕微腫脹。
2、膝蓋下方疼痛:
①髕腱炎:髕腱末端病的一種,發生在經常跑跳的運動愛好者身上。
②髕下脂肪墊炎:髕下脂肪墊由于各種受到擠壓而出現的周圍炎癥,膝關節疼痛,完全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關節活動并不受到限制,勞累后癥狀明顯。
③滑囊炎:髕腱壓力過大或受到撞擊而出現疼痛并伴有輕微腫脹。
3、膝蓋內側疼痛:
①鵝足炎:常發生在跑步運動愛好者身上,“鵝足肌腱”壓力過大,而腿外側力量偏弱而導致問題。
②內側韌帶或支持帶損傷:通常外傷可能導致內側韌帶損傷,有過髕骨外脫位的經歷可能導致支持帶損傷。
③內側半月板損傷:骨頭縫按壓有疼痛,因膝關節接收過多的落地扭轉力,或是腿型不正而導致損傷。
4、膝蓋前方疼痛:
①滑囊炎:一般是股四頭肌過緊導致膝前方壓力過大或撞擊后出現,可能伴隨腫脹情況。
②髕骨軟化:常發生在運動愛好者身上,通常因為力量不平衡導致下肢力線不正,從而引起髕骨軟骨在關節里長時間摩擦而導致損傷。
③膝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變為中心,逐步累及整個膝關節,包括軟骨下骨質、韌帶、關節囊、滑膜以及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等,導致關節疼痛、僵硬。最終發生膝關節結構異常和功能障礙。其發病與增齡、肥胖、勞損、創傷、先天性關節異常、畸形等多種因素有關。
5、膝蓋后方疼痛:
①肌腱炎:包括股二頭肌、小腿三頭肌等,因發力方式不正確,某部分肌群長時間緊繃而出現的炎癥,一般放松后好轉。
②腘窩囊腫:走路不適,后方有發脹的感覺,常見于腓腸肌、半膜肌滑囊合并到關節囊內形成的腫脹。
四、膝關節損傷的自我診斷
1、下蹲時感到膝關節發脹,下蹲困難。判斷是膝關節里面有水(關節液、膿或血),而且多過正常。
2、下蹲后站立困難或有疼痛,爬山徒步時或上下樓彎曲時膝蓋骨疼痛,或屈膝久坐后疼痛。判斷是髕骨和股骨髁凹陷的關節面受到擠壓,有損傷就會疼痛。
3、膝關節經常疼痛,屈伸時有咯噔的響聲和感覺,甚至有疼痛。判斷是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并且瞬間不能活動膝關節。下山、下樓梯時、腿彎曲時疼痛。如果碎裂的半月板不平,滑移時就會產生咯噔感和響聲。如果碎裂的半月板緣在滑移的推動下打折,會產生瞬間的劇痛。
4、負重跪倒受傷,膝前有腫包,不能碰觸,有疼痛甚至劇痛。判斷:髕骨前血腫、髕骨骨折。跪倒時,髕骨在股四頭肌腱和髕韌帶牽扯下,被股骨髁擠壓,容易引起碎裂。
5、負重跪倒時,小腿在外側,膝關節內側疼痛或者外側也有疼痛。判斷:內側疼痛是內側副韌帶損傷、外側疼痛是外側半月板損傷,嚴重的話是脛骨或股骨外髁的骨折。這個動作等于把膝關節向內側掰,股骨內髁和脛骨內髁的距離瞬間增大,內側副韌帶容易受傷。同時股骨外髁和脛骨外髁過度受壓,受壓的外側半月板可能碎裂。力量過大,還可以使骨頭碎裂。
6、有過撞擊性的外傷后行走時膝關節不穩定,感覺晃動,膝關節無力。判斷:可能有前后叉韌帶損傷。前后交叉韌帶是限制膝關節活動的中央韌帶,如果損傷,會使股骨髁在脛骨髁上活動度加大,引起關節不穩定,容易反復受傷。
7、睡眠中莫名其妙地出現膝關節紅腫疼痛。判斷是痛風性膝關節炎。爬山徒步,長期受涼、受潮引起。
8、單足站立膝關節痛,行走時疼痛腿軟,支撐時間不及好腿時間長,形成跛行,疼痛點膝內側或膝外側。判斷是脛骨或股骨內髁或半月板損傷,當有損傷時,會出現負重痛。半月板損傷后,膝關節不會很痛,會出現痠痛伴膝軟,所以行走時出現跛。
9、腿彎疼痛,行走加重,休息減輕。有時囊性包快。判斷:膝關節囊后壁、膝后筋膜、脂肪血管或韌帶損傷。行走的時候,膝關節反復地屈伸,在用力過度伸直時會損傷筋膜和腘窩內脂肪和血管;行走活動過久,會傷及腘腓韌帶。
上述膝關節的腫脹和疼痛,不論其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膝關節過勞損傷。根據上述所列,大致判斷后,輕微的損傷,可以制動(不做屈伸活動),局部冷敷,做物理治療。嚴重的要到醫院去做專業治療,康復后再去戶外爬山徒步。(本文結束)